- 出发时间/2021-03-13
- 出行天数/1 天
- 人物/一个人
- 人均费用/150RMB
前次从口门里下山后,一是下山难度高,另外观察对面上山难度也不低。加之,做线路规划时也有看到需要搭绳索,考虑独行因素,因此跳过口门里北面的一个山头,从杏树沟开始继续接龙。
路线功课做功课时仔细研究了杏树沟门入口处的停车点,以为可行,实际差点儿功亏一篑。线路设定为从白马关出,走公路返回。如果时间来得及,会路过洪桐峪水关,再考虑单独去完美楼,从脑峪沟穿出。
行前准备如前。买了一个背包夹,测试用手机拍第一视角视频。
行程随记当天天气还不错,大约6点半出门,预计8点半进山。
然而进入杏树沟门路口时遇阻,只能退出。当时考虑反穿。而前行几百米发现路边可停车,于是停车绕小路进山。
穿越树林时发现,原来小路是坟地,路过坟间,时不时有肥硕的松鼠探脑观望,非要吓死人的节奏[捂脸]。
绕行约四五百米,终于回到进山路上,心下稍为舒畅。
沿着平整宽阔的山路,继续行走约1.5公里,有一处独立的小院,真是世外桃源的感觉。
路过小院,继续约五六百米,一处极不起眼的碎石堆即是长城了。然而当时并没有注意,路过了几十米才发觉前方道路不对。
上墙后约几十米的第一个墩台应该是一座敌楼遗迹,只是损毁过于严重,完全不可辨别敌台的规制。
沿着长城继续走约两三百米,长城戛然而止直抵峭壁!然而,无路可绕,只能上攀[衰]!
爬到山顶休息休息,一直听见跟鸭子似的叫声,就没意识到抬头看看雁阵[捂脸]。
观察一番如何下到墙上,然而发现好不容易爬到最后几米高难度到顶端,还得退回去才能上墙[擦汗]。
到墙上前行约莫不足百米,就有一堆坍塌的碎石堆,如果不是这数个石制构件,很难以为此处竟然还是一个敌台残址(此行第二座敌台)。不过按照长城修建的规律,刚才翻过的山头算是利用天险,两侧城墙直抵山石,前面有一座敌台残迹距离山前也就是两三百米,而此处翻山之后,不足百米有一敌台也属合理。
前行百余米,墙体再次利用巨石作为拐角处理。只是不太确认此处是否有敌台。此处沿着右侧小路绕行,走错路。再返回才发现是个拐角。
绕回墙上后,继续沿着墙体前行。回望长城、枯树、飞机与雁阵。
距离拐角处巨石约两百米,再见坍塌石堆和一些保存完整的石制构件,还是没有从遗迹上看出此处的敌台(此行第三座敌台)。
从前一处疑似敌台开始,大约两三百米,即为第四座敌台,此处可以明显分辨定然是一座敌台,只是损毁严重依然无法辨识敌台的形制。
前往南化石岭北侧的敌楼,再琢磨露在哪儿。
前行到水关遗址前的最后一段,没有敌台遗迹,也难觅水关遗址。再看水关北侧的敌台,着实看不到路径。
绕路下山,走到对面悬崖下,仔细观察了一下墙体。沿着墙体上攀,上到崖下之后,决定放弃不能冒险:陡峭的崖壁坡度超过45度、部分小坡估计超越60度;岩壁过于光滑,手脚均无法借力;即使有绳索也无法固定。
认怂,原路下到墙下。
看看水关一直,看起来应该是后又修复的残址。此处纪念碑为南化石岭水关。原路回走,寻看是否有山间小路,回走约百余米,终于看见有小路。幸好没有强攀!
绕小路后,约两三百米,即到达此峭壁之上的第五座敌楼。该敌楼台基保存较好,也就只有台基保存较好而已。
转过敌楼沿着长城继续走,可以看到山下的关城遗址以及距离第五座敌楼约两百米的第六座敌楼残迹。在第六座敌楼残迹处墙体分岔,直行和对面长城相接,应该是被公路切开。右转部分应该为内侧关城的外墙。
从墙下绕行过马路后,上到对面墙上。此段长城应该是仅作清理,并且还有人留下了一段几十米的绳索辅助攀爬。
上到城墙左转后,回望下方的关城。当时匆忙,并没有检查附近有无纪念碑。想必此处是其他墙友拍摄的北化石岭水关遗址。
然而四镇三关志上,仅有一个处“化石岭”,没有考据,实在不知道现今遗址对应到古代关口的位置。当然,四镇三关志成熟后,长城又做加强增加水关。
距离马路约有三百米,是此行的第七座敌楼残迹。也是仅余台基。
此段城墙比北化石岭之前的部分保存好得多。继续前行约三百米,是第八座残存敌楼台基。此段墙基残留的部分均为毛石干垒,并无白灰灌封等工艺。
前行约两三百米,终于看见一座相对完整的敌楼。此行第九座敌楼,常规的三眼楼规制。除顶层望楼坍塌损毁外,二层建筑基本完好。
登顶之后,好好欣赏一下周边的景色,时间已经快到1点钟了。于是稍作休息恢复体力,补充能量。
其实此处已经遥遥看到远处白马关方向峭壁之上的敌楼。
休息过后,继续前行。回望一下此行第一座保存还算不错的敌楼。
敌楼北侧约有三五十米,有一个墩台。看似也是一个敌台,看坍塌的碎石堆来看,也许仅是一个实心台。距离如此之近,应该不是另一座空心敌楼。假定其为第十座敌台残迹。
再行约三五十米,山石过于陡峭,墙体坍塌无法攀上,从左侧下墙绕山路而过。
从墙下看这段毛石干垒的墙体,原始的工艺却可以保存五百年。另现代的哪些寿命仅有几十年的居民楼情何以堪?不知道开发商们的脸面何存啊[黑线]!
距离第九座敌楼不足两百米,此为第是一座敌楼,台基还在,箭窗以下基本的形制还在。墙体裂缝较多,看似危楼。
在参与台基上回望第九座敌楼。
会看着第十一座敌楼的残骸。不知道还能坚守几年。
沿着山间小路和部分墙体遗迹,继续前行约五百米,可以远远看见第十二座敌楼。矗立在几近垂直的峭壁之上!上图,处于中间偏左一点点的峭壁之上的就是第十二座敌楼。远看,还可以看到敌楼基本形制还在。
此处还在想,是否有路可绕,看这山顶峭壁似乎不太好走呀[擦汗]。
然而继续前行,才发现,似乎只有从这悬崖绝壁上走过去才可以。
对比一下,才知道陡峭与险要。务必慎重啊[汗]。
约莫两百米的峭壁过后,感觉终于回到了人间。在敌楼里看了看四周的景色,稍作喘息。此座敌楼虽然远看形制还在,实际坍塌过半;并且已经被清理加固。只是希望尽可能地保持原貌,不要做过多的“新建”
由于时间已经不早,便不再停留,加快脚步。行至前方高处,回望一下峭壁之上的第十二座敌楼。
距离第十二座敌楼约两百米,已经几乎无存的第十三座敌楼残骸。仅余残砖碎石。
到看到白马关水关遗址前的约五百米,在矮树丛、斜坡上艰难行进约一小时。直到看见白马关水关遗址时,其实依然没有明显路迹。
终于绕上有路迹的地方,其实行不过三五十米就回到水关遗址的墙体上。当然,就这短短几十米的小路上也偶然看见小白留下的衣服[无辜笑]。
下到山下,走上公路前,留照白马关水关遗址的保护碑。此处,应该和四镇三关志中的白马关相吻合。
公路行走,很快,但不舒适。特别是登山鞋不适合长时间走公路。
原本大约五六百米就路过白马关堡遗址,本打算过去看一下,然而发现胡同口有防疫检查,想想就不给大家添麻烦了,还是留作以后再有机会来看吧。直接路过了。
距离白马关水关遗址大约2公里处,是洪桐峪水关遗址。原来也打算跳过直接回到车上,然而路过时发现竟然在村外!于是就顺道一探究竟了。
水关两侧的城墙约有五百米,并没有继续走这段城墙。只是水关上下绕了圈仔细查看了一会儿。时间已经四点半了,就考虑加快速度回到车上了。
然而从洪桐峪水关遗址继续走了约有1公里,突然发现去往完美楼的峡谷入口也在村外,看时间已经接近五点钟了。看看日落时间,再看看天色,决定临时加线!去往完美楼!
峡谷里面还有冰未融化,走起来有些湿滑。不过好在临近尾声,背包里只剩下最后一瓶水,整个负重已经轻了很多。
半小时后,拖着已有疲态的步伐,终于到达完美楼。这是除景区外,我所遇到的第二座完美楼。当然也是修缮加固过的。只不过,非景区,通常只是简单的清理修缮和加固,并没有进行美化的复建,反而这才是保护古迹最佳的方式,不是吗?
整个完美楼都通过钢架加固,而建筑本身基本还可以看作是原貌。越是这样越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此时,夕阳已经西下,本以为可以看看夕阳,然而由于淡淡的雾霾和渐渐阴沉的天气,无法看到比较美的暮色。
次楼市常规的三眼楼规制,顶层的望楼,正门还有影壁!和之前的完美楼、其他顶层望楼可辨的敌楼来看,这个望楼的规制和规模都还是较高的。
楼上看向山下的水关遗址。其附近还有一座敌楼,然而看看天色,以及路迹难寻的模样,只得作罢。今天已经超出预期临时加线了,不需要一天内挑战两次。
从完美楼上下来后,未做片刻停留,快速下山。下到山下回望完美楼方向,隐约可见未去的敌台和水关遗迹。
长城保护碑记为脑峪沟洞/北水关遗址。而在四镇三关志上,记载白马关往东为响水峪(谷)关和左二关。不知对应是哪两座关口。响水峪关如果对应的是今响水峪水库处关口遗址的话,那洪桐峪水关和脑峪沟水关均无对应,也许和化石岭一样,是在四镇三关志成书后新增设。
户外有风险,出行需谨慎;务必结伴行,相互有照应!
术业有专攻,第一人称视频,依然是运动相机的强项,不止是防抖,更多的是小巧和操作方便。此次尝试用手机拍第一人称视频,防抖效果来说还算可以,只是手机太大,用夹子固定并不稳固。
另外,今天探险般翻越的峭壁没有无人机的上帝视角,真是有些遗憾。
终于,确定暂时放弃运动相机,入手无人机!毕竟户外要尽量地减轻重量和不必要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