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人勤春来早,地勤土生金。春分时节,走进济南乡村,到处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铁牛”田间奋犁,无人机飞掠上空,“天眼”取代了“人眼”,秸秆取代了化肥,“触摸屏”取代了“手拉杆”……春耕生产正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从“凭经验”变为“看数据”,一系列新科技的应用、新模式的推广,让越来越多新农人种地更加轻松自如,让春耕生产一线涌动着“智慧种田”的蓬勃新活力。
大型粮食烘干设备
新技术:无人农机“撒欢跑”
近期,走进宁家埠街道,小麦已经返青,一眼望不到边,乡村路也热闹起来,拖拉机马达轰鸣,小推车吱悠吱悠,喜鹊叽叽喳喳,到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看,麦田里有道彩虹,这是喷灌机的“画作”,它经过的地方,留下阵阵泥土的芳香。
两个小轮,几根钢管支架,顶端一台喷嘴通过输水管连接着地头上的滚轴,在一台小型柴油马达的动力作用下,滚轴转动,牵着田里的喷灌机缓缓行走。
“这是卷盘式喷灌机,别看它结构简单,作用可不小,相比大水漫灌,它能节省一半费用,灌溉效率也比过去提高了近十倍。”种粮大户刘廷杰说。
只见他脚上穿着双布鞋,裤腿沾满泥浆,看起来睡眼惺忪。
“一晚上没休息啦。”刘廷杰揉着眼睛说,“你瞧,昨天下午刚浇的水,一夜之间蹿了个头,昨天只到脚后跟,现在长到腿肚子了。”
冬春两季的降雨很少,土壤墒情本身就不好,往往容易形成冬春连旱,再加上近期气温回升较快,在阳光照射下,土壤水分蒸发强烈,造成水分散失,如不及时浇水,会导致小麦旱死。
刘廷杰说,现在农村招工难,一天150元都招不到人,如果用人工浇水,成本不堪设想。
为了提高种植效益,去年5月他们刚刚流转完土地,就花费90多万元采购了多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覆盖1600亩的耕地。今年1月26日,在章丘区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顺利拿到了80万元的国家补贴款。
年初,他们又花费15万元,采购了四台卷盘式灌溉机,该设备作业半径最大可达30米,一天时间即可完成45亩地的喷灌作业。而过去人工大水漫灌,一天(指工作12小时)最多只能完成五亩。
“通过滚轴下方的拉杆,即可调整水压和行驶速度,目前我们设置的出水量是每小时32立方米,行驶速度则控制在每小时12米。”
现在刘廷杰已经完成了340亩小麦灌溉作业,剩余600多亩再需3天左右即可完成。
“现在最期盼的就是下一场春雨,能省下10多万元哩。”刘廷杰笑着对记者说。
新农人:地头上“鼓捣”出国家专利
“大伟,你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审核了。”3月17日,在章丘区黄河街道,正在麦田里驾驶无人机的张宝伟,接到了代申公司打来的电话。接到喜讯后,他急忙放下手中的遥控器,打电话告诉了妻子。
“高兴啥,整天不回家,光知道在地里瞎鼓捣你的拖拉机。孩子成绩又下滑了,你看着办……”电话那头妻子的一顿埋怨,引得在场的乡亲们一阵哄笑。
黄河街道农民正在驾驶拖拉机施肥
张宝伟今年38岁,四年前,他流转黄河街道600亩地,专门种植小麦和玉米,并接受了济南心正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全流程、机械化的“土地托管”服务,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在黄河街道所有种粮户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
有了托管服务,让他空余时间多了起来。这几年,他显得有些“不务正业”,整天围着拖拉机转,自己采购零部件着手改造,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蹲在田间地头设计修改草图,茶不思饭不想,活脱脱成了别人眼里的“闲游子”。
去年,张宝伟将他多年研究成果——“一种播种机带水播种装置”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
他告诉记者,播种机在作业过程中,一般对土壤含水量有一定要求,这样才能利于种子发芽成长,所以农户前期需要对土地进行灌溉,然后晾晒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播种作业。
“传统作业方式对保证种子的出芽率虽然比较有保障,但是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所需时间较长,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可能影响播种时间。且何时开展播种作业非常依赖经验,不易把握。”他说。
改良后的新设备,实现供水和播种几乎同时进行,从而大大降低作业时间,提升播种质量和发芽率。
不仅是播种机,去年入秋连日降雨,严重影响黄河街道玉米采收,田地积水严重,收割机陷入泥沼中动弹不得。张宝伟用两天时间,就将轮式收割机改造成了半履带式收割机。之后他驾驶这台改装后的收割机,在泥地中“步履如飞”,南北长220米的玉米地,一个来回仅用了不到8分钟,大大减少了粮食损失。
自动化喷灌装置
“目前我已经把新型播种机的图纸发给一家农机生产企业了,对方目前正在制造样品。我希望能尽快投产,造福更多的种粮户。”张宝伟说。新模式:足不出户管好百亩地
“今年,我们家庭农场承包土地417亩,在合作社托管前,我们需要自己找拖拉机耕地,自己施肥喷药,自己找收割机收割,农忙时还不得不弃工回家赶农时。”长清区归德街道沙河辛村忠圣利民家庭农场49岁的庄衍忠表示,今年春耕春管期间,农作物植保环节托管服务不仅把他从农田中“解绑”,而且还减损增收、增产增效,足不出户,对方就替他管好了田地,让农民真正当上了“甩手掌柜”。
庄衍忠所指的合作社是位于长清区归德街道大觉寺村的“济南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据合作社理事长张丕恒介绍,目前,合作社成员已有78户,拥有大型农机48台(套)。
合作社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涉及周边17村、1329户,托管服务2万亩开展耕、种、收、防等18项套餐式作业,成功打造出响当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知名品牌。通过合作社提升,强化短板弱项,合作社的效益逐步彰显,每户年均收入12万元以上。
据悉,济南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把引领小规模分散经营小户作为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的重点,聚焦制约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作业环节,支持小农户集中连片接受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帮助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商河县通过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保底 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近年来,济南市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推动措施,助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多元模式,聚力提质增效赋能托管服务,助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济南市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43家,从业人员3.8万人,带动小农户数量近70万。新沃土:山岭薄地“育出”高产田
“嗡嗡嗡……”3月18日,在官庄街道天尊院村,一台大型无人机在田野上空来回穿梭,对小麦喷洒农药,周边站满了前来看热闹的大爷大妈,对着无人机啧啧称奇。
“瞧,去年这片地还在撂荒,长满杂草,现在变成良田了。”村支书王健笑着对记者说:“等小麦收获,我们还要继续种高粱,让地不闲着。”
天尊院村邻近章丘南部山区,这里都是旱地,农田没有供水来源,全是靠天吃饭,随着青年人外出打工,土地纷纷撂荒。
去年2月9日,天尊院村召开了*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土地、劳务、置业、旅游四个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村“两委”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逐户动员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成功动员114户村民流转土地500余亩参与土地托管。
他们与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6月份开始集中连片种植高粱作物。
“其实旱地不在我们托管的范围内,因为种植成本会比较高,有时甚至入不敷出。但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们身为农业企业务必承担的责任,所以我们仍签订了托管协议,一心一意把地种好,带领群众共同增收。”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昱说。
在经历了近4个月的成长后,天尊院村种的高粱终于迎来了收获期,最终产出50余万斤,亩产约1000斤,实现村集体增收3万元,村民分红17万元。
镜头转向龙山街道辛店村,只见操作员在“智慧农田管理云平台”上轻点鼠标,远在千米之外的高标准农田地块一号地便开始自动为处于返青期的小麦浇下关键的“返青水”。
高标准农田作为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民生项目,章丘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打井、疏浚、修路、灌溉带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探索研发智慧大田农业的发展。
五年来,章丘区完成34.6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13.6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建设,对区域内节水节肥节支、增产提质增效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水肥一体化大田作物的滴灌带铺设实现了耕地、播种、施底肥、铺设毛管同步进行的机械化,章丘区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12.5万亩。
章丘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局长李良阁说:“目前,章丘区小麦已施肥18万亩,浇水2万亩,划锄2万亩,镇压20.25万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10万亩。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现代化智慧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普及程度,并组织农技人员持续到各镇街开展农业科技指导活动,确保章丘区夏粮丰收。”
本文来自【济南日报-爱济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