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子开学玩转攻略

古代学子开学玩转攻略

首页休闲益智书童中状元更新时间:2024-05-09

重大消息:全国家长们最开心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

因为,又双叒叕要开学了!

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怎么一晃眼就过去了呢?“好想回到古代,这样就不用上学了......”想必这是当下许多同学的心声。不过,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学子可以在开学季逃!离!开!学!

不仅如此,古代学子们也得在开学前集齐各种学习装备。接下来,跟着笔者一起走进古代学子的学习生活,看看他们在开学前都会准备些什么吧。

第一事:肉干学费,有讲究

各位小学生、大学生们,读书多年,想必大家都知道学费长什么样子吧,那你知道古代学子也是要交学费的吗?他们的学费长什么样子呢?

《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给我十条肉干作见面礼,我就会收他做学生。

这也是“学费”最初始的形态。 手提十条肉干上门拜师的场面,应该非常有味道了。

其实,束脩之礼还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因为在古代,肉是比较贵重的,平民百姓吃一顿肉非常不易。古时人们将身份贵重之人称作“肉食者”,也更能体现出肉的珍贵。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束脩后来被其他物品代替,唐朝时就以丝绸、酒肉代替束脩,在人们心中,束脩已成为了学费的代名词。到了现在,虽然人们已经很少再提到“束脩之礼”,但是学费就是其最大的延续和体现。

第二事:文房用具,不单调

入学之前,一定不能缺少的还有文具,不过古代学子的文具可不只有“文房四宝”。

宋 岳鄂王抄手式端砚

浙江省博物馆藏

“文房四宝”一词的出现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秦汉时期,就已出现笔墨纸砚,但并未有“文房四宝”一词。

“文房”一词最初出现于《梁书·江革传》中“时吴兴沈约、乐安任昉并相赏重,昉与革书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

从唐代开始,文人们就将书房以“文房”代称。 但是,文房用具不只是笔墨纸砚。 隋唐之前,除却笔墨纸砚,还有笔格、笔筒、砚滴、砚匣等。 宋代以后,文房用具更加丰富,宋人林洪《文房职方图赞》中载有文房用具十八种,笔筒、笔插屏、砚台、镇纸、印盒等都是文房用具。

明 竹雕赤壁夜游图笔筒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砚台

浙江省博物馆藏

随着文房用具增多,人们也渐渐意识到笔墨纸砚在其中的重要性,所以后来将其称作“文房四宝”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文房四宝”不仅指笔墨纸砚,也泛指各类文房用具。

笔筒

明 德化窑白瓷镂雕牡丹花纹笔筒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笔筒是文房之中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多为圆筒状。 古代的笔筒非常精美,它的制作材料不只有瓷、木,还有竹、玉、紫砂等。上面还会雕刻各式的纹样,或者绘制不同的图案。

笔插

明 嘉靖景德镇窑青花婴戏纹文具

浙江省博物馆藏

和笔筒功用类似的还有笔插,只不过它被分成了多个小格,这样便于存放新旧笔。上图这种鼓形文具为嘉靖时期所独有。器身圆孔中装有的四只圆筒形铜饰件,表面为梅花形孔,是后来所加的。

笔洗

南宋 龙泉窑青瓷洗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笔洗,顾名思义用来盛水洗笔。古代小型笔洗较多,也有很多精美的“大洗”。除了实用价值以外,笔洗因其造型雅致、装饰精巧,深得文人的喜爱。

笔洗与盆在形态上类似,常常被人误认。不过,到了明清时期,“洗”和“盆”的用途已经更加规范化了。“洗”专指文房用具,“盆”指盥洗用具。

水注

南宋 龙泉窑青瓷瓜形水注

浙江省博物馆藏

水注是用于贮水点砚的一种文房用具,一般都有进水孔和注水的流,与砚滴的功能相似,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其造型有瓜果、动物等形制,也有微缩小茶壶的形式。

元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镇纸

明 龙泉窑青瓷蟾蜍镇纸

浙江省博物馆藏

镇纸又称纸镇、文镇、书镇、书尺或镇尺等,是用来镇压纸之边角,使纸面平整服帖以便书写或作画。 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精致,在细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想起小时候被自己压折过的书,再也没有铺平过。

古代学子的文房用具远不止以上这几种,限于篇幅不加赘述。

入学前要准备趁手的文具,好像已经成了从古至今的一个小传统,不知道大家在开学前都准备好自己的文房用具了吗?

第三事:书包行李,有故事

你带着怎样的东西,你就有怎样的故事。

还记得电视剧中很多书生背的背篓吗?笔者以前总觉得那个背篓里装的是衣服和食物,后来才知道,装的是高中状元的梦想。

古代学子求学,非常不易。那时候交通不便,学子们去外地求学路上花费时间非常多,往往要准备很多东西,这时候他们的“书包”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简易版:“褡裢”“包袱”

褡裢,一种中间开口,两侧装东西的大口袋,电视剧中算命先生特别喜欢在身上挂一件。学子们可以在里面放置一些学习及生活用具,不过容量不是很大,只适用于短途的求学、出游。

褡裢

图片源自网络

在古代,包袱比较常见。古人外出,会拿一块很大的布,里面放上各种东西,再打结系好,像现在的大塑料袋。对于家庭困难的学子们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奢华版:“箧笥”“笈囊”

箧笥

箧(qi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箧,箱箧也。”箧,就是箱子。用箧来放书,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用箧放书多记载于文献,考古发现放置书简的以笥(sì)居多,《说文解字》记载:“饭及衣之器也。”总之,都是用来收藏文书和衣物的器具。 不过隋唐以后人们一般不叫箧笥,而称为“箱笼”。

笈囊

除此之外,古人的行李箱还有专门用来放珍贵书籍的,称作笈(jí)。《周处风土记》有记载:“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我们熟悉的电影《倩女幽魂》中宁采臣背的就是书笈,不仅可以放置衣物书籍,也可防晒挡雨。

书笈

人们常说,背上行囊,游走四方。这里的“囊”,是古代学子外出求学盛放物品的用具,也可以称为“书囊”和“书袋”。

奢华版的行李箱最大的好处就是放置书本衣物不容易变皱,而且容量较大。不过由于其较重,所以富裕人家的孩子一般不会自己拿行李,而是由书童代替。

了解了这些古代学子的求学装备,终于知道生活在古代也是要开学,要准备学习用品的。所以问题来了,各位同学们,马上就要开学了,你的学习装备都准备好了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