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油勘探与开发

陕西石油勘探与开发

首页休闲益智石油挖掘更新时间:2024-06-01

陕西石油资源早在1900多年以前就被发现,直到廿世纪初才开始勘探,而真正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勘探还是在建国以后,并且经历了几上几下的曲折历程。
  一、延长油矿探区:
  1895年德国人德立金到陕北进行地质调查。1903年德国人汉纳根又到陕北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延长有石油可采。1905年清朝政府筹办延长石油官厂,请日本人阿部正治郎到延长烟雾沟等地踏勘了油苗,考察了延长县城西、东、南门外3口用人工挖掘的浅井,认为有开采价值,乃推荐其国人佐藤弥市郎为技师,介绍木工、铁工、钻井工6人,购买日本钻机,于1907年2月在延长县西门口主要油苗露头处定一井位,6月5日开钻,9月6日井深68.89米见油,9月10日井深81米完井,是为延1井。延1井初时日产量1~1.5吨,这是我国大陆上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1914年2月,袁世凯北洋政府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中美合办油矿》条约,条约规定开采年限60年。北洋政府派熊希令为“督办”,成立“中美油矿事务所”。美方派地质师克拉普(F·G·Glopp,中名马栋臣)、富勒(L·M·Fuller,中名王国栋)等6人,测量师5人与中方人员吴桂灵、何家亨等9人,对陕北地区进行了地质调查及地形测量。调查范围遍及陕北全境,测成1∶12000地形图百余平方公里。并由美方购置4台3600升汽动顿钻,在延长、延安、甘泉、黄陵、铜川等地钻井7口,耗资270多万元。在7口井中,4口见少量油,3口没有见油。马、王等认为“陕北地区没有一口井有工业价值”。美孚石油公司又派出阿世德等5名地质师和4名测绘师到陕北进行考察,对马栋臣等人的观点进行复查。阿世德等于1916年3月写有《陕西地质最后的报告》一文,结论是:“陕西省经一年半的详细视察,开凿钻井7处,既未能证实其为有价值的油田,也未能证实其为无价值的油田。但不论其为有价值与否,从今日该省交通及销售情况而论,殊不能经营获利。余今为断语曰:陕西省中部有石油,其为小量石油,已有充分证据,是否能有中量,尚且未可遽量,至于大量石油,恐其未必能有”。“中美油矿事务所”遂于1916年解约停办。
  1916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中央地质调查所。1923年派地质师王竹泉第一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1931年王竹泉又与潘钟详、谢家荣等地质师到陕北进行了调查,写成《陕北石油地质》一文,刊于1933年《地质学报》第20期上。1934年7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延长县成立陕北油矿勘探处。根据王竹泉等人提供的井位,在延长和永坪钻井7口,7口井都钻遇油层,其中有2口井获得较高的产量,从此新发现了永坪油田。他们并对已钻油井的地层进行分析对比,确定了延长、永坪、延安三个含油层段(注:即现在定名的长6、长2、延安组油层),为以后勘探找油提出了分层依据。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延长县,“延长石油官厂”改名为“延长石油厂”。
  1940年冬,中央军委军工局派第一科科长兼工程师汪鹏(又名汪家宝)来延长作地质调查,发现七里村一带新的鼻状构造,提出在七里村钻井的建议。他亲自定了5个井位,七1井和七3井先后井喷,获高产油流。七1井连续喷油9天,最高日产量达96.3吨,七3井初时日产量也达11.6吨(都钻在裂缝发育处)。
  1945年夏,边区政府建设厅派地质师佟城任七里村分厂副主任,他对延长的石油地质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写出了《延长石油地质概论》和《确定井口位置的说明》等论文。新定井位6口,有5口井出“旺油”或有较好的油流。当年并曾施行油层爆炸增产措施,在七2井、七5井4次爆炸见到增产效果,对延长油田的开发做出了一定贡献。
  1946年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成立,派田在艺、张传淦等地质师对甘肃东部及陕西陇县进行石油及油页岩的调查,著有《甘肃东部及陕西陇县地质志》一文,对以后全面开展陕、甘宁盆地的石油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1949年全国解放,“延长石油厂”改名为“延长油矿”。1951~1954年国家确定陕北为石油重点勘探地区,组建陕北勘探大队,每年投入20~22个地质、重磁力、地震、测量等地面工作队伍,在北起大理河,南至延长、延安,东到黄河,西至安塞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地质普查、详查和细测工作,绘有1∶50000地质图。同时在延长钻井19口,永坪钻井55口,枣园钻井16口,四郎庙钻井9口,七里镇钻井7口,并钻成延深1井和郎9井两口基准井,但成果都不显著。1954年5月陕北勘探大队由延安迁往宁夏吴忠。
  1951年2月到1954年8月,苏联专家组先后8次到延长油矿帮助工作,分析研究了地质资料,进行了野外考察,对延长油矿的开发和建设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如确定了油井的周期采油制度,建立了试油试井制度,清理修复了一批废旧井,开展了油井爆炸和小型压裂增产试验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950~1953年进一步对永坪油田进行了地面调查、细测和钻井工作,证实永坪油层(即长2油层)普遍存在。1954年正式建立永坪采油车间,1955年原油产量达2532吨,超过了延长油田的产量,以后逐年有所增长。1959年延长油矿矿部由延长七里村迁到永坪。
  1955年3月,延长油矿成立“三延”(延长、延川、延安)地区勘探队,进一步研究“三延”地区的储油物性和规律。在延安县的姚店、子长县的杨家园子、子洲县的马蹄沟、周家、延川县的冯家坪等处完成浅探井12口,除5口井见少量油花外,其余7口井均未见油。
  1958年8月陕西省成立石油工业局,下设“601”勘探队,在陕北和渭北地区开展石油普查勘探工作。
  1960年2月,陕西省石油工业局决定成立延安油矿,在延安沟门进行勘探和采油。由于油井产量不高,人力、物力、资金都有困难,在调整期间下马。
  1965~1967年对青化砭油田进行了补充勘探,1967年1月投入开采。1970年开始重 点勘探了甘谷驿油田,经过4年的工作,钻探井45口,在长6油层获得较好成果,1975年正式投入开发。1979年3月对子长地区进行钻探,共完井4口,在长6油层获得30~51.86米厚的含油砂岩,渗透率、孔隙度都比延长、甘谷驿油田好。油井压裂以后,单井平均日产量在5吨以上。1980年以后部分油井投产试采。
  1982年7月,石油工业部派领导干部以及地质、钻井、采油、炼油、计划、财务、供销等各方面专家组成调查组,会同陕西省石油化工局、延安地区行署和延长油矿的领导、技术人员一起,对延长油矿“六五”发展规划作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8月6日到8日在延安专门召开“延长油矿发展规划座谈会”,确定了“自力更生,以油养油,积极发展,量力而行”的发展方针。并针对低渗透、低产量、浅油层的特点,制定了一些符合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实行原油产量和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产数按出口油价格留作勘探开发基金。座谈会结束后写出了会议纪要。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石油工业部于10月份批准了座谈会纪要。延长油矿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纪要所确定的方针政策,1985年胜利地实现了原油产量15万吨的奋斗目标。1988年产量猛增到29万吨,3年间又接近翻了一番(表3-2)(表3-3)(图3-2)。
  二、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陕西探区
  1955年中央地质部在陕、甘、宁盆地开展了石油普查工作。成立了“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注:陕、甘、宁盆地以前称鄂尔多斯盆地,1968年经前地质部部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改名为陕、甘、宁盆地),后改名“第三石油普查勘探大队”(以下简称“三普”),先后在陕北、渭北、陇东、宁夏、内蒙等地进行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到1985年,仅在陕西境内就完成地震6471.6剖面公里,重力23662平方公里,电法265点、821.1平方公里,钻各类探井120口,钻井进尺128971.2米(其中陕北地区钻井89口,进尺62432.6米;渭河盆地钻井31口,进尺66538.6米;最深的渭深10井井深5205.12米)“三普”写有陕、甘、宁盆地石油普查地质成果总结报告、汾渭盆地石油普查阶段地质成果总结报告和其他一些专题报告,这些报告资料对在陕、甘、宁盆地的找油工作做出了贡献。
  三、长庆油田探区
  1970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1970)国发81号文决定成立“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加速陕、甘、宁盆地的石油勘探和 开发。指挥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统一领导(后改由石油工业部直接领导),会战人员除石油工业部从新疆、玉门、四川、江汉等油田调来一批主要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外,兰州军区和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也抽调了大批干部,支援会战。指挥部设甘肃省庆阳。陕西省成立长庆油田指挥部第一分指挥部,一分部设富县(一分部现改名为长庆石油勘探局陕西开发公司),负责陕西境内的石油勘探工作,最初在旬邑马栏、庙湾等地开展工作,钻井38口,发现了油流,但产量都不很高。1971年2月,“三普”首先在吴旗吴1井延安组油层获得日产11.9吨的油流,8月又在吴旗张坪打出一口吴8井高产井,延9油层日产原油76.2吨。随后,石油勘探局陕西开发公司队伍陆续北上,以吴旗为重点,在周围7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勘探工作,到1985年共打井247口,先后在吴旗、薛岔、金鼎、顺宁、永宁、油房庄等地获得工业油流井。吴旗油田于1972年9月投入试采。1975年根据中央石油部的指示,为加速浅油层的开发,将主要力量又转移到葫芦河、洛河一带,在将近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勘探工作。到1985年钻井345口,拿下了直罗油田和下寺湾油田(均为长2油层)。1978年在直罗油田东北部开辟一块生产试验区,但终因油井含水高,产量低,递减快,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1987年长庆石油勘探局陕西开发公司已将直罗、下寺湾两个油田分别移交给当地地方政府组织采油。
  1976~1980年,长庆油田陕西开发公司还抽出两部大钻在永寿、耀县、黄陵等地打古生界深井6口,除耀1井在奥陶系平凉组(井深1219~1252米)获小量天然气外,其他各井都未见油气显示。
  1983年5月开始在安塞地区进行钻探,7月打出第一口探井塞1井,试油后获得日产64吨的高产工业油流。随即组织了钻井会战,在约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勘探工作。到1988年共完成探井和生产井217口,控制含油面积206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10555万吨,是当前陕北地区含油面积最大的一个油田(表3-4)。
  1986~1988年在榆林地区开展了找气工作。3年共钻井26口,日产天然气大于1万立方米的有11口井,其中洲3井(子洲县城)日产13.3万立方米,陕参1井(靖边林家湾)日产5.9万立方米,镇1井(镇川)日产3.9万立方米,麒参1井(麒麟沟)日产1.7万立方米。西起麒麟沟,东到佳县,北自上盐海,南至绥德、子洲一线约5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勘探开发浅油层油田,必须针对其低渗透、低产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这方面延长油矿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地质上有针对性、工艺装备上有适应性、经济上收效较好的有益经验,被石油工业部誉为“延长油矿的道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地质上针对油层多、分布范围广、纵向、横向变化大等实际情况,首先对本区域的沉积环境和储油层段进行分析研究,追索相对稳定的大型砂岩体;其次寻找渗透性较好的油砂体。在布井上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探点连线,扩线找面”,用最少的探井,取得最大的勘探成果。打出油井后,立即进行试油和投入试采,使其最快获得经济效益。对这类油田来说,不能严格地划分勘探与开发阶段。探井出油以后,应尽快试油投产。在投产之后,还要继续进行勘探。如延长油田已经开采80多年,现仍在继续勘探中,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发现,油田面积不断扩大,高产区块不断出现。
  第二,钻井采用顿钻为主,旋转钻相结合的工艺。陕北东部地区油层埋藏浅,一般都在1000米以内,最浅的只有100米左右。延长油矿过去一直采用顿钻钻井,现有钻400米深的CZ-22型和钻500米深的CZ-30型顿钻钻机。1985年又由美国引进了两台能钻1000米和1500米深的顿钻钻机。顿钻钻机有很多优点:(1)不用泥浆,减少油层污染,降低钻井成本;(2)每米都取砂样,录井资料准确;(3)结构简单,造价便宜;(4)操作维修技术简单、易学、易懂、易操作;(5)用人少,能耗低,钢材消耗少;(6)井场、公路占地少;(7)钻井成本低,每米进尺成本只相当大中型旋转钻机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当然,顿钻钻机也有其缺点:一是不能直接取岩心,得不到准确计算储量的资料数据; 二是油层段砂岩比较松疏,使得井径不规矩,给压裂坐封隔器造成困难;三是国产顿钻钻机只能钻500米以内的井,虽引进了国外钻机,钻井深度仍有一定限制;四是钻井速度比较慢,只相当于旋转钻机的二分之一左右。因此,80年代后期除500米以内的井仍以顿钻为主外,500米以上的井和需要取心的井大都采用旋钻钻机。同时正在试验“上旋下顿”的新操作方法(油层上部用旋钻,钻达油层时用顿钻)。
  第三,低渗透油层必须经过压裂改造,以提高油井产量,油井压裂工作虽在50年代就进行过一些试验,也取得一定增产效果。但受当时压裂设备及压裂工艺的限制,没有普遍推广。70年代长庆油田会战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压裂试验,采用了新的压裂设备,压裂工艺也有很大改进提高,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压裂成了低渗透油田投产前的一项工序,即不经压裂不准投产。这样就提高了低产油田的工业开采价值,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第四,必须因地制宜,采用适合于低产油田的采油工艺。由于油层浅,产量低。大部分油井只能周期采油,因此采油工艺不能套用大油田一套正规的方法。历史上延长油矿曾经用过人力吊油、马车吊油等原始方法。这些方法虽然简陋,但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此取得了相对的经济效益。50年代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改为汽车吊油。70年代随着压裂增产措施的推广,油井产量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油井改用抽油机抽油。对一些产量较低、采油周期较长的油井仍保留汽车吊油。在集油上不铺设集输管网,采用单井设罐、汽车拉运的方法,节约了大量钢管和建设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
  陕西省境内已找到11个油田,各油田的基本情况和开发现状如下:
  一、延长油田
  位于延长县。1907年钻第一口井,获工业油流。含油层系延长组长6油层,埋藏深度70~350米,自东向西逐步加深。到1988年止,累计钻井1702口,其中探井197口,钻探面积240平方公里,探明含油面积72.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260万吨,其中1 2级含油面积44.5平方公里,1 2级储量1961万吨。1988年生产原油77702吨,累计采出原油60.08万吨(表3-5)。
  二、永坪油田
  位于延川县永坪镇。1934年开始钻井,1954年投入开采,累计钻井866口,其中探井166口。含油层系延长组长2油层,埋藏深度80~200米。钻探面积139.5平方公里。探明1 2级含油面积10.2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03.5万吨。油层原始含水高,递减快,原油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1076吨(1960),以后逐年下降,1988年生产原油3713吨,累计采出原油19.78万吨(表3-6)。
  三、青化砭油田
  位于延安县青化砭。1957年开始钻井,1967年开发,累计钻井751口,其中探井63口。含油层系延长组长2油层,埋藏深度170~300米。钻探面积111.4平方公里,探明含油面积108.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675万吨,其中1 2级含油面积42.7平方公里,1 2级储量1097万吨。1988年生产原油36188吨,累计采出原油19.81万吨(表3-7)。
  四、甘谷驿油田
  位于延安县和延长县接界处。1960年开始钻井,1974年投产。累计钻井919口,其中探井50口。含油层系延长组长6油层,埋藏深度200~350米。钻探面积148.5平方公里,探明含油面积6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939万吨。其中1 2级含油面积56.6平方公里,1 2级储量1614万吨。1988年生产原油85965吨。累计采出原油44.87万吨(表3-8)。
  五、子长油田
  位于予长县。1961年开始钻井,1979年进一步钻探子2井,在长6油层压裂后获日产15.26吨高产油流。1980~1984年继续钻探,共完钻井66口,投产试采井31口,油井压裂后平均日产量在5吨以上(压裂前平均为361公斤,但压裂后第一月产量递减较快,约是初月产的44%左右)。油层属延长组长6油层,埋藏深度500~800米。钻探面积302平方公里,探明二级储量面积51.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854.7万吨;三级储量面积25.73平方公里。1984年选择油层比较发育,物性相对较好,产量较高的中部22.1平方公里先期开发,动用地质储量1282万吨,设计布井329口,采用裸眼完井,压裂投产,利用自然能量开采,依靠层间和区块接替弥补递减,以求稳产。至1988年共钻井261口,其中探井60口。1988年实际采油63124吨。累计采出原油22.26万吨(表3-9)。
  六、吴旗油田
  位于吴旗县境内。1971年开始钻井,在侏罗系延安组油层获得了较高产量,1972年转入重点勘探,最高时上大钻3台,中钻6台,至1985年止共钻井247口。在侏罗系的富县组,延安组延7、延8、延9、延10及三迭系延长组长2、长4 5、长6等多段发现油层,以延9、延10为最好,埋藏深度1200~1400米。随着钻探程度的加深,发现油层极为分散,每块含油砂体面积很小,油井递减很快。如吴8井、延9油层试油日产量达76.2吨(未经压裂),1972年投产以后,日产量保持在15吨左右,1976年递减到5吨左右,到1980年递减到了3吨左右。在其周围300~600米处钻的井都没有发现油层,形成一块孤零零的油砂体。因此在吴旗周围钻井200多口,发现出油的范围很广,但能计算含油面积和储量的只有吴68、吴88、吴133、吴135四个主要区块,含油面积26.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595万吨,其中包括延长组含油面积10.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66万吨。
  1972年投入试采,1988年共投产油井65口,采油112915吨,累计采出原油62.39万吨(表3-10)。
  七、直罗油田
  位于富县西约80公里的和尚塬。1971年开始钻探,1972年1月在红6井长2油层压裂后获日产油4.3吨,葫51井日产天然气1322立方米。1975年开始甩开钻探,到1978年6月钻井120口,有105口井钻遇油层,油层深度600~800米。压裂试油井65口,52口井产油,平均日产油5.7吨、水18.3吨,8口井产气。圈定含油面积26.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510万吨,气顶面积15.1平方公里,天然气储量9.8亿立方米。
  1978年在油田东北部开辟生产试验区,动用面积8.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600万吨。设计布采油井45口,注水井10口,年生产能力5万吨,1979年全面投入开发试验。这类油田由于自然含水率高(70%以上),注水后,含水进一步上升,油井迅速水淹。如不注水开采,虽含水趋于稳定,但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油井产量递减很快,1985年油田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开发试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表3-11)。1987年5月已移交富县管理。
  八、下寺湾油田
  位于甘泉县的王坪、下寺湾、桥镇一带。 1971~1972年打浅探井12口,见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1976年再次钻探,至1985年共钻井133口,获工业油流井92口,含油层系侏罗系的延安组及三迭系延长组的长1、长2、长6等油层。除长2油层大面积连片外,其他各组油层很分散。据计算长2油层控制含油面积8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127万吨。1980~1985年先后有13口井投入单井试采,平均单井日产约0.7吨(表3-12)。1987年5月已移交甘泉县管理。
  九、安塞油田
  1983年5月29日在安塞县谭家乡政府南2公里处开钻第一口探井塞1井,7月15日完井,发现了好的油层,经试油在长2油层获日产64吨的高产油流。同年相继在该县东北的坪桥乡和西南的王窑乡打了塞5、塞6和塞2三口井,塞5、塞6井在长6油层分别获日产18.3吨和13.2吨的工业油流。由于钻探成果显著,安塞地区遂成为长庆石油勘探局陕西开发公司的勘探重点。到1988年止,在周围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打探井和生产井217口,已控制含油面积20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555万吨,并初步建成4个采油区块,试采油井95口,年采油能力8万吨。1988年投产油井38口,采油27853吨,累计采出原油8.42万吨(3-13)。
  十、马坊油田
  位于定边县西南约30公里,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交界。1967年地震详查发现构造,1968年开始钻井,9月在盐9井延安组延5油层获得工业油流。长庆油田三分部(指挥部设宁夏回族自治区马家滩)于1969~1976年继续进行详探,落实含油面积14.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48.7万吨,油层埋藏深度1400~1800米。油田虽位于定边县和盐池县交界处,但90%的油田面积在定边县境内。
  1977年确定开发马坊油田,布署采油井67口,注水井47口,设计年采油能力21万吨。1978年6月投产,1979年4月开始注水,当年采油量达到20.6万吨,1980年达到22万吨。但从1981年开始逐年递减下降,年平均递减率10%以上,到1985年仪采油10.3万吨。累计采出原油133.2万吨(表3-14),年采油速度由初期的2%下降到1%,采出程度为12.7%(这个油田由长庆第三分部负责开发)。
  十一、东红庄油田
  位于马坊油田东约20公里,1969年钻第一口参数井盐16井,经试油延9油层获日产10.78吨油流。1985年共完钻井19口,有9口井获工业油流,2口井获少量油流,2口井出水,主要油层为延6和延10,埋藏深度1700~1900米,现已圈定含油面积5.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11万吨,尚未投入开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