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国三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号核心舱,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太空工作。
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航天员在这三个月内的生理问题,比如吃饭,喝水,上厕所什么的。
这些在地球上几乎已经进化为我们本能的行为,在失重的情况下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我们的口腔,食道和胃部的结构。
对于口腔我们很熟悉,当食物进入口腔的时候,在唾液的影响下,食物会由各种状态最终形成类流体状态,从而在我们的吞咽行为下进入食道。
食管:是消化管道的一部分,上连于咽,沿脊柱椎体下行,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全长约25厘米。依食管的行程可将其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
食管主要由环节肌层(内层)和纵行肌层(外层)组成。由于这两种肌肉的收缩蠕动,迫使食物进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内推进食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食管的作用就是把我们咽下的食物推送到胃里面。
也就是说无论重力存不存在,食物都会在食管的蠕动下被送入胃的里面。
在我们的认知中,胃似乎是一个大大的布袋结构的器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胃其实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前胸贴后背的器官。如果没有食物的进入,它就像是紧紧贴在一起的两层,使劲的揉搓这夹在中间的东西。
这个器官真的可以说是前胸贴后背的一个器官,当然是在你饿的时候。
当食物被食管输送下来的时候,胃的蠕动加上胃液会把食物进行分解,推送,直到进入下一器官。
所以,理论上来说,在太空中吃东西喝水,和在地球上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当然,肯定吃起来没有重量感。
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有所疑问,既然失重,那么这些食物和水会从食道中自己跑出来么?
这个,其实我们自己倒立一下,就全部明白了。
我国此次飞行所准备的一日三餐就更加的丰富多样了。
从营养方面来看,航天食品必须符合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生理改变的要求。有几种营养素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矿物质钙、磷、钾、钠:航天飞行过程中会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数量减少,食品要针对航天员生理改变指数对膳食的营养素作适当调整。这就要求航天员的食物必须要能够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充足的钙,而且钙磷比例还要合适。还要做到限钠补钾,是为了防止心血管系统功能失调。
航天食品方面,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其中光种类就有七八样。
”1、即食食品,是不需要加工、拿过来就吃的食品;
2、复水食品,属于冷冻干燥食品,需要加入水使食品恢复原状后食用;
3、热稳定食品,这类食品是经过加热灭菌自理的软包装和硬包装罐头类食品;
4、冷冻冷藏食品,这类食品是在地面上冻好带进太空的,融化后可食用;
5、辐射食品,经过放射线*菌后的食品;
6、自然型食品,地面上没经过处理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面包、果酱等;
7、复水饮料,冲剂或软固体饮料。
我国在神五时期就有了八宝饭、陈皮牛肉、酱牛肉、莲子粥、绿茶、墨鱼丸、牛肉丸等等,这次准备的更加多样充足。
120种航天食品,七个品类,这简直比我们地面上的用餐还要豪华得多。在世界航天食品当中,我国的航天食品具有中国特色,特别是传统的中式菜品都尽可能出现在航天食谱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
可见,我国对于航天员的关爱程度非同一般。
当然对于卫生方面就更加注意了,人体的排泄系统和生理系统是可以在失重情况下正常排泄的。
只是如何处理这些污物,空间站上有着完善的处理设施和系统,空间站核心舱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与处理、尿处理、二氧化碳去除,以及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等子系统,更实现了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于固体垃圾自然是进行真空压缩,分类储存。不仅仅是这样,天河核心舱还给我们的航天员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活动项目。
锻炼区的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
通信区的无线WIFI,可以和地面实时通话沟通。
可以说,在空间站内,我国航天员就像是到了我们自己在太空中的家,有着浓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这不,这两天听说外国航天员们都在补习汉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