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钻井液录井。
钻井过程中,高压泵不断地循环钻井液,每隔一定时间一定深度,将井底的岩屑和地层中水、石油、天然气,硫化氢携带出井口,录井工作人员对返出地面泥浆现场取样分析
从泥浆样中了解它的密度,黏度,水量,含砂等汇制成曲线,来判断地下是油层、气层、还是水层,油水同层等。
一般情况下是把钻时记录绘制成钻时录井曲线后再用以解释地层剖面。钻时录井曲线是以井深为纵座标,钻时为横座标绘成的。实践证明,利用钻时录井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岩性,划分和对比地层。
但影响钻时的因素很多,故在应用钻时资料解释井下剖面时应充分考虑其它录井和测井资料,加以综合判断。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钻时是钻速(m/h)的倒数。在新探区,从井口开始每米记录一次钻时,到达目的层则可适当加密到(0.5~0.25m)记录一次。
钻进速度的快慢,一方面取决于地下岩石的可钻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钻井措施,如钻压、转速、排量的配合、钻井液性能、钻头类型及使用情况等。因此,根据钻时的大小,既可以帮助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又能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提高钻头利用率,并改进钻进措施,提高钻速,降低成本。
钻时录井特点是简便、及时,准确的钻时资料对于现场地质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2]钻时曲线的绘制钻时曲线很少单独绘制,为了便于实际应用,通常把钻时曲线和岩屑录井剖面绘制在一起。
钻时曲线通常在厘米方格纸上绘制,以纵坐标代表井深(比例尺1:500),以横坐标代表钻时,横比例尺可根据钻时的大小和图幅规格而定。
分别在各个深度上标出其相应的钻时点,然后将各点连接成一条折线即为钻时曲线。为了便于解释和应用,在曲线旁用符号或文字在相应深度上标注接单根、起下钻、跳钻、蹩钻、溜钻、卡钻以及更换钻头位置、钻头尺寸、类型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