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奋斗不负此生
授课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
生命降临世间,本是一个奋斗的奇迹。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既是人生第一个奋斗胜利的宣言,也拉开了此后人生奋斗的序幕。从躺卧坐立,到爬行学步,直至奔跑,这一路成长,既勾勒出人类进化的简史,也揭示出人生奋斗的真谛:成长的跌跌撞撞,生活的起起伏伏,人生的得失顺逆,都与奋斗有着难解之缘。在此意义上,人生在于奋斗,奋斗即人生。而时下网络热议“躺平”“躺赢”的“躺平学”,以及“上学上班不如上香”“求人求己不如求佛”的“佛系人生”,无论真躺、假躺还是“仰卧起坐式半躺”,无论真“佛”、假“佛”还是“半人半佛”,实质上都是奋斗遇到困境后的不同反应。那么,奋斗中会遇到哪些困境?又该如何突破?
95后海归硕士潘雅洁在海外求学多年后,回到家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成为一名田园“创客”。新华社发
1.如何锻造持续奋斗的韧劲
我始终坚信,奋斗更符合人类本性,躺平则是对生命潜能的浪费和遗弃。尤其青年,在青春勃发、生机盎然的好时光,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有谁会甘心蹉跎岁月、虚掷青春?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人不缺奋斗的冲劲,却少了奋斗的韧劲。一旦遇上“逆风逆水”特别是陷入“胶着对峙”,就很容易怀疑和动摇。如此看来,一时奋斗易,一直奋斗难。如何锻造奋斗的韧劲,成为奋斗路上磨砺意志的“第一重门”。
在自然界,奋斗是生存的本能。奋斗才有生机,躺平只能出局。但奋斗并非只为求生。否则,为何有人愿为奋斗付出生命?如李大钊所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此,生存之上,奋斗还有更高层次:为理想而奋斗。
荀子认为,人之“最为天下贵”,就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正是这种人类特有的“有知且有义”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人不再满足现状、甘于平庸。也正是不满和不甘,激发了人类对“更好”的向往追求,催生了绚丽的理想之花。理想,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之门,也提出了为理想而奋斗的永恒命题。朝向理想,人类展开与自然和自身“交战”的奋斗之旅。靠着奋斗,人类努力创造更好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奋斗就是“打怪升级”,5级装备打1级怪是安逸,打5级是合适,打10级就是奋斗……这个“游戏版”的奋斗形象地告诉我们,为理想而奋斗,是一个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的过程,这意味着逆流而上、逆风而行。面对逆风逆水,人有两种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坚持理想,就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放下理想,放弃为理想而奋斗,人就选择了重回本能掌控的蛮荒之地。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少时读这段话,只觉得很有气势和力量。成年后才明白,“天降大任”并非“天降红包”,世间奇迹少有坦途。“动心忍性”背后,是无数次挺过人生崩溃边缘方才练就的坚韧和勇敢。百般磨砺,才能褪去“玻璃心”的脆弱,激励、唤醒勇毅果敢之心,脱胎换骨的“勇者传奇”方能历劫而生。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心系强磁场研究。新华社发
如此看来,理想越高远,对奋斗的韧性要求越高。潮汐般的激情奋斗,刚猛有余而坚韧不足,往往会落入“常立志”而非“立长志”的窠臼。唯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滴水穿石之功。
该如何锻造奋斗的韧劲,为奋斗者铸就“钢筋铁骨”?
我们来看一份《入党志愿书》中的承诺:“党需要我把血一次流光我做到,党如果不是要求一次流光,而是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流尽为止,我也坚决做到。”
这段话,每读一遍,都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我们再来看这位承诺人的几个人生节点。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秘密受命研制核潜艇;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8年,中国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成功;2013年,真相揭开,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此时,他已89岁高龄。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当年,一个电话、一纸调令,把34岁的他和中国核潜艇事业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难,做隐姓埋名人难,用一生的时间,将智慧热血一滴一滴注入祖国的事业,难上加难。从而立到耄耋,黄旭华用近乎一生的“深潜”,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择一事,终一生,何其难!当兴奋和冲动褪去,艰苦而漫长的岁月,靠什么坚守?
黄旭华在入党志愿书中给出了答案:信念。当年,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带着这个决绝的信念,无数黄旭华投入了从零起步的中国核潜艇事业。何谓从零起步?他们就是在只有核潜艇的照片、玩具模型以及算盘等简陋计算工具的条件下,踏上了奋斗之路!面对数不清的难题难关,奋斗就犹如在黑暗的无人区摸索前行。若没有“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坚定信念,如何能数十年摸索前行而毫不动摇?*曾说:“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用一生诠释奋斗,可谓对奋斗之韧性最厚重的注解。
**指出,“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理想信念,正是激励艰苦奋斗的“精神之钙”、锚定奋斗方向的人生之舵,也是锻造奋斗韧性的“三昧真火”。
长江大学核桃科技特派团2020年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创建核桃研究所,图为科研人员在古核桃树下给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新华社发
2.如何走出“孤勇”奋斗的盲区
前段时间,歌曲《孤勇者》大火。据说,是因为与大家心中的英雄情结相合。不过,生活中还有另一种“孤勇者”。他们醉心于为自我奋斗,认为背负责任的奋斗沉重迂腐,只为自己、轻装上阵才是成功捷径。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独行快,众行远”,“孤身走暗巷”未必是这类“孤勇者”的荣光,带来的也可能是败走华容道的悲伤。如此看来,独行还是众行,负重还是“拒载”,是青年朋友在奋斗路上需要正确打开的“第二重门”。
孤勇能否成行?责任能否放弃?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里的“规定”“使命”和“任务”,就是人在现实中无可回避的责任,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责任为何无可回避?两千年前的荀子告诉我们:“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能“成团”,就是依靠彼此肩负的责任。“人”字一撇一捺,如同两个将后背交给对方的人,相互倚靠的信任,正来自相互支撑的责任。因此,责任,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团结的纽带,也是个体突破小我、成就大我的动力。肩负责任,拓宽了个体奋斗的光谱,赋予了个体人生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创造了无数仅靠“孤勇”难以实现的奇迹。
2022年8月的重庆山火令人揪心。面对高温、干旱、高山、密林,一座震撼人心的“星光长城”在山火中升腾而起!平时吊儿郎当的男孩在社交媒体群里丢下“等我灭完火再约起耍”的留言上山了,桀骜不驯的“炸街男孩”驾着宝贝机车上山了,头盔上戴着红色蝴蝶结的女孩骑着摩托上山了……面对火海,消防人员说,不能退,身后是家园。更有许多不知名的人,肩扛手提,手手相传,传递水、面包、冰块,以及信心和大爱。大家都记住了那张“大决战”的照片,一边是熊熊火光映照的火线,一边是点点微光汇聚的“长城”。对比烧了200多天的澳大利亚大火,你不得不叹服这“星光长城”造就的奇迹!其实,何止重庆山火,98抗洪、汶川地震、脱贫攻坚、全民抗疫……一路走来,一路奇迹,中国为什么能?背负起家国责任的中国青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奋斗,才是这一系列中国奇迹的答案。
背负责任的奋斗固然沉重,但它更是突破小我、成就大我,付出努力、收获幸福的秘诀。以无私成其“私”,以无我成“大我”,在艰苦的奋斗中体验奋斗的快乐,这正是负重前行的辩证法。
新冠疫情期间,中央财经大学“星火”梦想课堂“点亮计划”的153名青年志愿者走进“云端”课堂,面向甘肃宕昌、山西石楼等地700余名乡村孩子开展美育“云”拓展、学科“云”辅导、财经“云”科普等志愿活动。参与者小袁同学在朋友圈里记录了一段话:“会因为她(学生)一瞬间的开窍而高兴不已,会惊叹于她的共情能力,会因为自己的讲授方式被很快接受而欢喜。”“我只是想有一份心,便出一份力……我身上既有微光,为什么不能转赠与他人呢?”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炬火”有炬火的责任,“微光”亦有微光的担当。而担当责任的奋斗体验,沉重而又欢快,艰辛却又幸福!
相比之下,拒绝责任的“孤勇者”,注定会失去奋斗的舞台,在孤寂中“迷航”。单枪匹马地奋斗,没有坐标,没有方向,没有意义,又哪来动力!无论“粗糙利己”还是“精致利己”,只要抛弃责任,奋斗之路必然越走越窄。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缘由,也是一些人遇挫即“躺”的根源。
因此,奋斗,不是离群索居的闭门造车,不是孤芳自赏的自我设计。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滴水才能在大海中找到永不干涸的秘密!
3.如何突破无效奋斗的瓶颈
在人们心中,奋斗者历来受人尊敬和称颂。但时下颇为流行的“内卷”之说,却以釜底抽薪的方式解构着奋斗的意义。“卷不动”成为一些人躺平的理由,奋斗者则被嘲讽为“卷王”。如此看来,只要内卷之说不破,躺平也会成为“正义”。
对于内卷,人们更多关注过度竞争带来的压力,却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创新匮乏导致的无效竞争。创新匮乏,会让一个群体走向封闭和僵化,陷入原地打转的发展瓶颈,从而给置身其中的个体带来“奋斗无意义”的挫败感,使奋斗无效。
很多人以为,对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人均资源有限,过度竞争和内卷难以避免。其实,14亿多人口,更是宝贵的“创新富矿”。**指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是把目光从自然资源投向创新资源。充满创新的头脑,就是拥有无穷资源的新世界。如果中国青年努力做“创客”,中国大地上就会掀起滚滚创新浪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也将被极大激活和释放!
有人说,创新谈何容易,“人人创客”不过是个美好愿望。事实上,比起守旧,创新更符合人类本性。从第一根削尖的木棒,到第一缕钻木的微火,正是因为创新,才有了人猿揖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创造不仅是备受中国先哲推崇的“日新之盛德”,更蕴含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生存智慧。
其实,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让卫星上天是创新,让马桶不漏水也是创新;人工智能是创新,直播带货是创新,科学种田也是创新。新农人朱赟德,勇敢脱下书生“长衫”,在新农村的田间地头,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说服父亲,把现代科技嫁接到传统农业,引入插秧机、喷洒农药无人机等设备。如今,他承包的3000多亩田地,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水稻长势,田间管理用上了大数据分析。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也给像朱赟德一样的新农人搭建了无比广阔的创业舞台。
如此看来,只要敢于脱去套在头脑里的“孔乙己长衫”,创新将无处不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突破,体制机制、制度藩篱的突破,技术方法、平台赛道的突破……许多颠覆性创新,就是挣脱低水平、无意义“缠斗”,另辟蹊径,在新赛道上打破内卷、赢得先机。
创新既是突破无效奋斗的关键点,更是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制高点。**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激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大国竞争,说到底,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生死博弈”和“巅峰对决”。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肩负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青年作为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已成为新时代创新创造的生力军。2014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创业者超500万人,创新创意行业青年占比超50%,一大批青年领衔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喷涌而出……创新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最炫酷的青春姿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奋斗、敢于创新的人们。时代新程已经开启,青春画卷已经铺展,愿广大青年朋友以青春为墨,以奋斗为笔,用充满活力的青春书写新时代最美的诗篇!
●青年问答
怎样让奋斗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问:我是一个成功的“计划党”,却是一个失败的“行动派”,总会雄心壮志立下很多目标,却常常半途而废。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奋斗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答:这是一个“常立志”还是“立长志”,“一时奋斗”还是“一直奋斗”的问题。
第一,找到理想。理想是承载着特定价值追求的奋斗目标,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立下目标却总是半途而废,在根本上是因为还没找到真正的理想。确立目标,也是一个寻找理想的过程。一旦找到真正的理想,就会不惧道路曲折漫长。这就是理想的强大力量。
第二,磨砺意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善向上的奋斗如同登山,只有“克服重力做功”,才能站在更高处;放弃则如下山,会将高处的“势能”转化为加速向下的“动能”。因此,坚持意味着艰辛但可收获“会当凌绝顶”的巅峰体验;放弃虽轻松但也意味着向下沉沦。坚持和放弃的博弈,实际是意志与惰性的较量。人与其说与困难交战,毋宁说是挑战自我。自觉把困难和诱惑当作砥砺意志的磨刀石,才能克服惯性,超越自我。
第三,融入集体。孤军奋战最大的挑战是“迷航”。融入集体可为奋斗找到参照系。集体中有互促共进的同伴,有学习借鉴的榜样,更有奋斗的动力源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形成自励奋斗习惯和坚忍品格之前,融入团结奋进的集体,是一个在“跟跑”“并跑”中形成习惯、涵养品格的好办法。
奋斗了,却没有收获相应回报。我该怎么做?
学生问:“奋斗到无能为力”,是有些人当下的状态。工作中,很努力很认真,可领导却给别的同事升职加薪;每天忙于各种会议报表,能力却没有明显提升……这就是大家说的“努力陷阱”吗?奋斗却没有收获相应回报时,该怎么做?
教师答:这是一个怎么对待奋斗成效和回报的问题。
第一,奋斗可能遭遇失败,放弃则一定不战自败。成功与失败,总是在奋斗途中如影随形。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易遭遇挫折。奋斗可能有挫折,但坚持才有希望;放弃奋斗就是放弃可能性,只能不战自败。用无所畏惧的精神奋斗,成功和幸福才会来敲门。
第二,努力不是陷阱,缺乏创新才是泥坑。如果努力而未取得预期成效,那么,不是努力错了,或许是方式方法有问题。所谓“努力陷阱”,是把板子打错了地方,放弃努力,才是陷阱。重新检视自己的方式方法,虚心向他人求教,不断学习充电,在创新中提高效率,会助你跳出无效奋斗的“魔咒”。
第三,辩证看待回报,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所谓职场不公,需要全面分析、辩证对待。或许你虽然努力,但效率仍待提高?或者你的同事更胜一筹?或许并非你不够优秀,只是其他方面需要兼顾?也或许只是单位偶尔失误而非有意针对?毕竟,奖优罚懒是组织保持活力的基本原则和手段,不可轻易背离,更不能长期背离。其实,路遥知马力,要相信自己的才华需要时间才能显露出来。志在远方,就不必为一时得失挂怀。那些陈年佳酿,都是耐得住寂寞,经历了沉淀的时光。
●备课锦囊
授课教师说:
1.把准脉。奋斗是一个自古有之的老话题,也是常讲常新的新课题。面对网络上流行的“躺平学”,青年挂在口头的“卷不动”,谈奋斗,首先要把准青年的思想脉搏:到底是真躺还是假躺?是拒绝奋斗还是奋斗遇到了难题?我们调研发现,真正躺平的人是极少数,奋斗仍是青年的主流。如果奋斗仍是主流,是否还有必要谈奋斗?我们认为,青年认同奋斗,但在奋斗过程中又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厘清、破解。基于此,我们将课程任务聚焦为,不是针对青年拒绝奋斗而鼓励青年奋斗,而是针对青年在奋斗途中遇到的问题引导青年学会如何正确奋斗。
2.定准调。奋斗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话题,但同时也容易讲成“爹味儿”十足的“硬说教”,或是缺乏理论深度和思想厚度的“软鸡汤”。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讲出奋斗的高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讲出奋斗的厚度,同时又从青年成长成才的视角讲出奋斗的亲和度,这是备课中需要面对的难题。在备课中,努力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刻意拔高的“唱高调”,二是刻意迎合的“唱低调”。空洞“唱高调”会带来逆反,刻意迎合社会流行而放弃对错误认识的批判和引导,又会失去课程的意义。因此,在备课中需时刻注意“定准调”,不拔高不迎合,基于实际,不忘目标,为青年明辨是非、认清根源、走出思想误区提供帮助。讲授者自身,也要少提“必须如何”的命令,做解疑释惑、出谋划策的“队友”。
3.配好料。上课如烹饪,备课先备料。讲授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奋斗课题,尤需精心选材备料,才可能把老话题讲出新意、讲出深意。为此,在备课中着力从三个方面选材: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找素材,彰显奋斗的思想高度;第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资料,展现奋斗的深厚思想底蕴;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选取贴近青年的素材。在备课中,“游戏版”的奋斗解读,“孤勇者”的另类奋斗,重庆山火里的“炸街男孩”和“星光长城”等,都是充满青春气息、贴近青年实际的新鲜“食材”。我们以为,惟有了解、理解青年的“口味”,才能做走进青年心灵的知心人,为他们奉上一道激发食欲的“好菜”。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2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