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觉得今年过年的年味很淡了,本来前些年就感觉一年一年的,那个过节的“味”是越来越淡,没了小时候的气氛,也没看到好多身边的年味习俗。过春节,在城市里,虎虎生威,虎年快乐,那都是拜年词汇而已!其实,大部分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小长假而已,尤其喜欢宅在家,在居住地也没啥亲戚的人而言,自得其乐,天天可以睡个懒觉,弄点好吃的,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如果遇上家人节日加班,孩子又沉溺于游戏世界,则对于一个中年人而言,就是差不多一个人的节日,和平时的周末没多少两样。走出去,公园里有年味,是宣传的氛围,但还是感觉缺点啥?坐下来,在网络和电视上寻找年味,倒是满满的,这也是过年唯一剩下的热闹的渠道,反复提醒你这是在春节呢!
作为一个跨省在千里之外定居的新城市人,离开家乡农村好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变迁,越来越开始回忆以前的过年时光。回忆年轻时候,小孩子还小,老人还健康,过年家里挂灯、贴彩,孩子们的嘻戏、闹腾,老人们的唠叨,亲戚、邻居们时不时的拜访、串门,聊聊家常,放点鞭炮,谈论一年的所见所闻,说说家乡那些人和事的变化,有的地方还有过年节目表演,唱大戏,踩高跷,舞龙舞狮,露天电影,好不热闹。更加回忆自己小的时候,那个年代,过年是早早就盼望的事,那个年代家里多数贫穷,只有过年才能难得有穿新衣、吃好吃的(比如大肉、水果糖、水果、水饺等都是在过年时才能天天吃到的稀罕东西),还不用去写作业,大人们也不用去工作或劳动,一心一意的为我们做好吃的,还发点压岁钱,感觉棒极了!所以在儿时我们的眼里,过年时是最开心,最有气氛的。
说到这,少不了说说当年过年的习俗,大年三十开始,甚至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每一天干点啥都是有讲究的,每天吃点啥,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五斗腊八二十三,离过年就七八天”,就拿我们北方农村来说,腊月初五,要吃红豆稀饭,开始筹划过年了;然后腊月初八,腊八节要吃腊八粥,人们就开始收拾一年的“活儿”,盘点着一年的收入与收获,为过年做准备了;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北方家家都要做小锅盔(俗称烙坨坨馍),圆圆的,夹上些糖、菜等,外脆内香,吃起来很带劲!
同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一般就会回归家里,开始陆续打扫房子,一年到头不打扫的边边角角都要打扫到,而且大部分家里都会搬出所有的家具,把房子里全部用白灰等(类似于现在的涂料)刷新一遍,扫除旧尘,扫掉烦恼与不吉,一切都出新一遍,才是大吉大利的标志,才能安心过大年。我们小孩也挺喜欢这个时候,因为既可以给大人分忧干活,有成就感,而且当你忙活半天,脸上、身上全是灰的时候,那种难得的滑稽感是非常符合童心乐趣的。与此同时,还常常可以在家具、东西搬出搬进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很多被父母藏起来不给玩的、稀奇没见过的东西,甚至“传家宝”的物件,惊喜不断(虽然基本都是不值钱的,但满足好奇心旧足够了)。如果学习不错,这个时候一般刚好是放寒假的时候,带回一张学校发的奖状,在打扫和粉刷过的房子墙上一贴,所有的人度回投来羡慕的目光,那个自豪劲,绝对够你享用一年的!哈哈......
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那绝对是一年当中最忙的一天了,有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能拖到初一,哪怕是很晚,也不能过夜。首先是置办年货,粮仓要满,锅里的饭吃不吃都要煮上,菜的品种各家不同,但量力而行尽量多买,大白菜、萝卜、红薯可以放在地窖里(那是几乎家家度回挖地窖,挺好玩的),提前看看腌菜熟了没?米饭做的稠酒好了没?包饺子的馅准备好了没?面和好没?准备停当就好!这是吃的方面。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祭祖迎祖的过年仪式,就是祭祀和迎接逝去的祖先一起过年的意思。先在家里某个位置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置香炉、香架,还有放上祖先的牌位和放大的照片(或画像),然后由家里的男士逐个去给祖先上坟、烧纸,回来之后就算已经请回了祖先,马上在祭祀桌上点起蜡烛、点起几根香,叫“上香”,放上贡品,男士们都去磕头作揖,拜过祖先。这一套程序就基本完成。而这时的女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终于等到大年初一,这一天除了吃饺子,好吃的都可以吃,好玩的都可以玩,风俗讲究的,这一天大人们不会批评小孩,否则不吉祥,所以大人、孩子们这一天都是尽情的放松。农村的村庄里,会非常热闹,大家走家串户,到处闲逛,看谁的衣服漂亮、谁的鞭炮放的多、谁家的人多,反正那儿热闹就往那儿凑合,其乐无穷!后来开始流行看电影、看大戏、看晚会重播等等,浓浓的春节味!
大年初二开始开始走亲戚,去拜年,而且那一天该去哪里都有讲究。比如,大年初二,一般大人们会带上孩子去外公外婆家,没孩子的也一样去老丈人家拜年,而对方家庭对待春节到来的新女婿、外甥外甥女的到来都会相当的高兴!大年初三,则是刚结婚的新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也是新女婿给老丈人拜年的日子;对于定了亲没结婚的也是要去老丈人家拜年,带上浓重的礼品和红包,而且多数还会被抹个大花脸回来,都是图个热闹,没人闹腾反倒说明这户人家在村里没人缘呢!大年初四,则是媳妇回婆家,或者舅舅来看外甥、外甥女的日子。当然对于中年人,大年初二还要去给自己年迈的舅舅们拜年,也是讲究这一天,所以通常会和孩子们分别行动,笑称为“各自给各自的舅舅去拜年”。从大年初五开始,访亲戚就没那么讲究,可以自己安排选择先去那家,但通常都是会把长一辈的、来往多的、关系亲近些地排在前面,逐一去拜年,一般初八左右就基本结束,亲戚多的则会到初十前,但初十开始基本就不是拜年为主了。就要筹备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说到元宵节,其实那时候人们一般从大年初四就开始准备了,也是有讲究,从初四开始,舅舅家就开始给自己的外甥外甥女去买各式各样的灯笼,双方一般会提前定好日期(一般都在初四至初十之间,不宜再晚,否则别人会说不懂礼节),俗称“送灯”。这一天,外甥或外甥女家会大摆宴席,迎接舅舅家的很多人,尤其是第一年开始“送灯”和最后一年(一般12岁满灯)的“送灯”礼,都是比较隆重的。也是从初四开始,各家已经完成“送灯”礼的,晚上就开始挂灯笼,小孩子们会高高兴兴地点起灯笼,满村逛一逛,既好玩也可以展示一下舅舅送的灯笼多么漂亮,所有的小孩子们都这样,于是全村的夜晚许多小灯笼在游来游去、嘻嘻哈哈,乐哉乐哉呀!时不时还会传来灯笼不小心烧起来的扑火声、大笑声,有趣得很!再加上家家户户门前的大灯笼,各式各样,姿态万千,充满着节日的气氛,而且红色一定是主色,中国传统节日的标志色,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过大年。真是满满的“年味”!到了元宵节,除了各村各社的演出活动外,对于孩子们来说除了“打灯笼”,最好玩的一定是“放天灯”,纸糊的“天灯”(学名叫孔明灯,我们老家叫天灯),加上厚厚的、浸泡过煤油或柴油的“油坨”(就是吸水的、厚厚的纸张剪成圆形,再叠加起来,叠的越多,火越旺,天灯会飞的越高越远),弄一堆麦秆点起来,地上密封“捂”一会,感觉到有向上的浮力、推力了,再慢慢抬起来,送上天空,则很快会越飞越高,飘向远方,然后大家再一起追赶,兴奋的喊着,直到追至“天灯”燃尽落地,捡起来,明天继续。多么有趣!既是漆黑的夜晚,追“天灯”不小心踩到了水里、掉到了沟里(当然没生命危险的),照样爬起来继续追,那种乐趣,现在的人确实难以体会。
看看,那时候的春节,年味是不是很浓呢!不过时光荏苒,时代在变,确实回不去了,这一切感觉就成了回忆!新时代,个人感觉,过年需要创新的发展民俗,毕竟这是老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春节的特征和标志。朋友们,你觉得呢?欢迎留言[作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