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
↑点击参加看新闻抢红包
农历十一月廿四,金东区澧浦镇上有集市,附近的老人纷纷来赶集,买米购油,添置鞋袜。走到和谐南街,听到熟悉的情筒和简板声,不由加快脚步,走进积道书场。
道情艺人王加兰坐在台上,左手拿着简板,右手拍打情筒,兴致高昂地唱着:“把他吊到双林寺,双林寺是在山边,嘉庆万岁下马而来……”
胡云钱有时坐在台下聆听,有时和来听道情的老人打招呼。这个积道书场,是他创办的。记者了解到,这是金东区目前为数不多的定期常年演出道情的场所。
聚集道情艺人,免费唱给观众听
胡云钱今年59岁,澧浦镇人,以前在民营剧团扮过老生和花脸,后学习道情。2014年8月,他出钱租下澧浦老街上的6间店面,开办积道书场,每逢农历一、四、七澧浦集市,就请道情艺人来演唱。每月9场,一年100场左右。表演地道,不收费用,吸引了周围老人来聆听。
2019年,澧浦镇中心小学收回校门口的几间店面房,区文旅部门和镇文化站帮忙争取到了两间,免费供积道书场使用。学校将店面简单装修,搭了一个小舞台,摆了一张凳子,添了十几张木桌,新的积道书场就开张了。
朱顺根、钱作成、池志云、胡云钱、王加兰等道情艺人,还有胡云钱的十几个徒弟,轮番来演唱。听道情的老人们也跟了过来,人多的时候,桌子不够,就坐在门外塑料凳上。
1月5日,王加兰演唱《火烧双林寺》,时而竖起大拇指,时而满面笑容,既唱又拍还做动作,一人一台戏,大小角色都自己。当天天气冷,台下老人不是很多,他依然唱得起劲。道情这种艺术,得有演出,得有观众,这个道理他懂。
这么多年,积道书场里唱过《双珠花》《五美奇缘》《万花楼》《白蛇传》《文武香球》《龙凤帖》等曲目。道情艺人们一本一本地唱,一本能唱几个月甚至一年。
道情艺人的演出费用,区里和镇里给的补贴可以支付。至于胡云钱的付出,就是义务劳动了。
道情声声,陪伴他们的童年和晚年
来积道书场听道情的,大多是老人,小时候听过道情的老人。
75岁的徐春华住在离澧浦镇5公里的村庄,家里缺一口锅。1月5日,他到集镇上买了一口锅,然后来到积道书场,坐在角落里静静聆听。这样先赶集再听道情的习惯,他坚持了两年。在家没事干,到书场听听皇帝宰相的故事,知道哪个人善良哪个人丑恶,生活就变得充实了。
65岁的黄进生住在洪村,到集市上换过拉链后,匆匆来到积道书场,手里还捏着一沓钱。坐在最后一排座位,他先把钱数一数,塞到上衣口袋后,再抬头去看台上唱得正欢的王加兰。一头银发的他坐得端正,右手托腮,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
82岁的周正兄也是书场常客,从小就喜欢听道情。只要书场开门,他就来听一阵。听过哪些曲目,他忘记了,只知道书场不要钱,能打发时间,是个好地方。
57岁的池成献住在书场附近,几十年前还是小孩的时候,他跟着大人去听道情,泡一杯茶,几分钱,如果泡1角钱的茶,就会有一个位置。现在,他当了外公,常带着4岁的外孙女到书场。小小年纪听得懂道情吗?小女孩点点头,用稚嫩的声音回答:“听得懂。”长大以后,她会不会像外公一样成为道情的忠实粉丝?
道不尽人间美丑,唱不尽悲欢离合。台上的演出吸引了老人,台下的老人也让道情艺人坚持演出。小小的书场,让起源于明代的金华道情在今天依然有活力。
从2014年开办书场到现在,胡云钱没有后悔过,只要能传承道情,他认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点击此处或图片参与活动)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