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纽击地,白色套筒落下,击球员持棒走入打击区——这是许多球员开始打席前的惯用流程。棒球运动涉及到心理、生理全方位的较量,在赛场上的每寸片刻时间都被妥善利用。打击准备区(On-deck circle)自然也暗藏玄机,不起眼的“白色套筒”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今天装备系列的主角就是这个打击准备区的常客,打击加重环(Bat Doughnut)。
图源:ESPN官网
平日练习中施加负重,无负担实战时就能发挥更强的实力。这种“封印解除”的思想不仅植根于爱好者心中,在大联盟层级也由来已久。职业运动员分秒必争,在直接打击前最后的热身练习时也盼望能“临时抱佛脚”,不同形式的负重练习就在打击准备区中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前半叶,大联盟的球员们一般选择在打击准备区中同时挥动多根球棒,此后再执自己的球棒时就会感觉更轻,以期利用“短期肌肉记忆”在接下来的打击中获得更大的击球力量。
另外也有别出心裁的创意,比如有球员就喜欢在打击准备区挥动一根铁锤。不仅仅有练习效果,更含有威吓对手的意味,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负重练习更是其内涵。
另一方面,挥动多支球棒显然不太方便,负重的同时又失于无法把握的手型。1967年,新泽西州的两位商人研发出了一种附有橡胶套的圆形重锤。这个铁质新发明易于从球棒上装卸,显然非常适合负重挥击练习,这也开始在球员间流行。这个形似甜甜圈(doughnut)的加重圆环自此便逐渐取代了挥动多支球棒的传统,成为了打击准备区的新宠。
在随后的发展中,打击加重环也有了新的分支。1990年,由于对打击加重环在练习时滑动风险的忧虑,一种“棒袖”(sleeve)流行起来。
图源:Amazon
这种实为聚碳酸酯塑料套筒的新加重工具可以给球棒施加大小不同的额外重量。此后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积上,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小巧的打击加重器(Hitting Jack-It)。
Hitting Jack-it广告图
值得注意的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学术界出现了一些质疑打击加重环效果的声音。1992年,夏威夷大学的Coop DeRenne教授在其论文《利用不同棒上加重设备热身对挥棒速度的影响》中指出,利用打击加重环热身反而对实战时挥棒速度有损害。2009年,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的Lee E. Brown教授认为,在打击练习时使用正常或较轻的球棒更有利于在实战中产出高挥棒速度。2002年一项大阪大学的研究表明,用加重球棒练习的优势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物力学上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棒球运动表现,所以就算仅作为一种心理安慰剂,打击加重环也对部分球员具有意义。
不同重量球棒热身后实战挥棒速度
结果表明练习时挥动加重球棒会损害实战时的挥棒速度
打击加重环的选择相对比较简单,只要保证能套上球棒并不易滑落即可。在购买时如有条件应携带自己的球棒以试验契合度。
更重要的是打击加重环的使用方法。一般来说进行打击T架或软投打击练习时,打击加重环是适宜的伙伴。如果在长期的练习中始终坚持在球棒上施加额外的重量,击球员的力量和挥棒速度必然会有增益。但其中的关键是规范挥棒动作。在挥动较重的球棒时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如球棒向下沉而非直击来球。在使用打击加重环时一定要时刻保持正确的打击动作,以免反受其害。
图源:Vero Baseball
打击加重环的兴起和研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许是“自信”。在一些历史性瞬间,击球员褪下打击加重环的动作仿佛利剑出鞘,预示着此后的一棒定乾坤。希望打击加重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肌肉和力量,更有胜负师的气质和光芒。
你认为心理因素对赛场表现的影响有多大?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