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游戏

五六十年代的游戏

首页休闲益智踢开一切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 | 孙加祺

(本文节选自纪实文学“五大道的孩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社会的物质供给水平都比较紧张,孩子们的娱乐活动条件也十分简陋。谁家里女孩有个布娃娃,男孩挎只木枪,就是高档玩具了。

但是物质匮乏,也挡不住玩心很盛的孩子们。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琢磨出的许多久玩不疲的游戏,成了孩子们快乐的源泉,有些还成了那个时代的“经典”游戏。

回望孩提时代的游戏,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校园游戏、庭院游戏和个人性游戏。

所谓校园性游戏,是指多人参加的集体性项目为主的游戏,它体现出活动的整体性、组织性,如低年级的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击鼓传花和集体跳大绳,都是人数多、包括老师参与的班组性活动。

这种活动有场地要求,面积太狭小了不成,校园里则是开展这些活动的好场所。每逢开展这种活动,孩子们便十分兴奋,人多好热闹啊,欢声笑语和惊叫,常常是这些活动最美妙的伴音。

庭院式游戏则是孩子们放学以后,在院里院外根据现实条件,自发开展的若干游戏,比较典型的有跳房子、藏蒙个、砍籽、马路足球等。

还有一些游戏有较强的个人特点,有伴没伴都可以玩,而且玩起来也饶有兴趣,如滚铁环、打陀螺(也称打嘎嘎)、踢毽子等。

除此,那时男孩子们都盼着强壮身体,喜欢 “练块儿”,(练肌肉)最流行的有举哑铃、摔跤,甚至练“礅子”。

那时的游戏最大特点就是“绿色”,几乎全是以肢体活动为主,“玩具”本身的价值和数量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带来的快乐都是无比的。

壹 | 跳房子

据说,“跳房子”是外来游戏,是全世界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种游戏。大院里的孩子们特别是在 10 岁左右,还没有成为 “大小孩”的时候,最爱这个游戏。

它相对复杂,有竞争性、分输赢,多少还有些技巧,与疯疯跑跑的游戏比,属于“文戏” 了。玩法是先在地上画好一幅图,图形如下:

跳房子

这项活动的特点是用脚不用手,可以同时由多人参加,一般 3~4 人为宜。玩法是:几个人凭“包剪戈”分胜负,赢者在先,陆续上场,玩具是用算盘珠串成的“珠子”。

人上场以后,先用脚把珠子踢进第一格,不许压线。踢入后,单脚起跳,将珠子逐格踢进,不许压线,越格踢也不可以。

将珠子一直单脚踢入家中,方可双脚落地,随后,由左家踢入右家。随后难度来了,要将珠子踢过“河”,掉河为“死”,过河后的珠子要落入河对岸的格内,仍不许压任何线。

但对岸格内的条件有变化了,有加分,有平分,有减分。一般距离越远的格子,加分越多,把珠子踢进最远一格还可获全胜。

若整个程序不出差错,则可以进入第二轮;若脚着地、珠子压线、掉河、踢入减分格等,则下台,由第二名上场。

记得当年在三楼过道里,跳房子能一直跳到夜里九、十点钟。每到晚上,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快吃饭,快写作业,好挤出时间跳房子去,玩到很晚时,也一点不觉。

楼道里灯光下,几个孩子叽里呱啦又喊又跳的,煞是热闹。每次散伙只有一个原因,不知哪家的大人出来,招呼自己孩子回家睡觉,游戏才告终结。

跳房子有很强大的吸引力,场地也不受限制。夏天可以在马路上玩,冬天可以在楼道里玩,男孩女孩可以一块玩。

因为有技巧性,竞争性也强,常常一跳跳到很晚,直到各家的家长都出来喊孩子回家睡觉时,落后的孩子们还不肯罢休呢,有的好强者还常常自己暗地里练功夫。

跳房子好玩,但费鞋啊!那时候多是家长们做鞋,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可是一双再结实的新鞋,也经不住“跳”,往往跳一段房子,鞋底就磨得差不多了。

贰 | 踢罐电报

这也是一种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玩法简单、趣味浓厚。这是一种群体性游戏,孩子在七、八个最好玩。

先是一通“包剪戈”分出输赢,赢的孩子们都可以踢罐,最后一个输了的孩子去“守罐”。“罐”就是一个普通空罐头盒,玩法是在大院中央划一个圆圈,将罐放在圈内。

踢罐之前,玩游戏的孩子们都围在罐跟前,由其中一个孩子一脚将罐踢开,越远越好。然后,孩子们一哄而散,各自藏起来,不能让守罐人看见,一旦看见,守罐人用脚踩一下罐,被看见的小孩就“电死”了。

藏身的孩子们要千方百计把自己藏好,同时,又要趁“守罐”人不备,出其不意地将罐从圆点处踢飞,已经“电死”的孩子也被救“活” 了,可以继续参加游戏,重新藏起来,待机踢罐。

藏身的孩子若一个个都被守罐人发现“电死”,一轮游戏就告结束。然后,重新“包剪戈”,谁输了,谁当“守罐”人,而原先的“守罐”人因游戏胜利,自动成为“踢罐”人。

在那些童年的夜晚,特别是夏秋之季,树荫浓,楼影重,当一群孩子在丁零当啷的罐声中欢呼着藏到树身后、楼梯下、门楼外,然后像小精灵似的,一下闪电出来时,夜空中荡漾着多么纯真可爱的“天籁之声”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我的二哥(右)和三哥在内蒙下乡时

叄 | 按线逮人

这是大院孩子们的自创游戏,因为活动的场所是唯一的 ——楼顶上的大平台。

银行大院的公馆式洋楼毕竟是四五十年的老房子了,特别是房顶大平台,过去是露天休闲场所,日久天长,平展展的水泥地面有了漏雨的缝隙,开始维修、防水。

在平台地面上沿着有缝隙会渗水的地方,都涂上一道“臭油”(沥青),渐渐地积少成多,形成一道道相互交叉的沥青线,一眼看去,整个大平台地面像被画成一幅不规则的网格图。

孩子们借此创造了一个新游戏——“按线逮人”。几个孩子“包剪戈”后,输了的孩子抓人,其余就躲着他防止逮住,但只许双方在沥青线上跑动,不许下“道”。

每到春暖以后直至深秋之前,不论天热天凉,隔三差五都有孩子去玩一会儿。有时玩得人多了,十来个孩子在楼顶上跑来跑去,踏得楼板咚咚地响。

那都是不隔音的木构架天花板,二十来只小脚来回奔跑,那声响那动静,也够吓人的了。

于是大人们便找上楼来,一个一个地把孩子们轰下去,一边赶一边还得训上几句:“哪玩儿不行,非跑楼顶来,跳塌了看你们怎么办!”

肆 | 藏蒙个

这是几个孩子一起玩的游戏,又叫“捉迷藏”,玩法近似 “踢罐电报”。也是靠“包剪戈”分输赢,最后的输者自己蒙上眼,靠在大院前门,面门背院,不许睁眼回头看。

这个前院铁门也就成了原点,然后自己数数,数目大小事先约定,一般为 50 下,数完后,游戏自动开始。

藏身的孩子把自己藏好,并待机跑回原点,跑回原点的为胜,继续下轮游戏。没有跑回原点,被发现的被“拍死”。

最后,若谁也没被“拍死”,那么,游戏接着玩,若几个人都被逮住“拍死”的,一轮游戏结束,他们几人重新“包剪戈”,输者自己蒙眼上庄。

这个游戏与踢罐电报不同的是,自己顾自己。踢罐电报是剩有一人,能将罐踢飞,被“电死”的孩子们都能获救,而“藏蒙个”则自救自,没有一人救大伙的规定。

伍 | 拍毛片

拍“毛片”,也是孩子们爱玩的一种游戏,所谓拍“毛片”,就是一种小画片,通常有邮票大小,上面画着各种小人和其他有趣的图画,纸质比邮票略厚一点。

那时,一到放学后,学校门口就会有推手推车的小摊贩凑过来,车上有各种小吃食、小玩意,都是针对孩子们需要而备的,其中就有“毛片”。

在小摊贩车上待卖的毛片通常是印好的一整张纸片,上面有裁剪用的白线格将一张张毛片隔开,孩子们可以买整张的,也可以买零的,买整张的贵些,上面印好的毛片数量多啊。

拍“毛片” 是分输赢的,通常的玩法很简单:把毛片放在地上,画朝上、底朝下,然后靠“包剪戈”分出先后,用手去拍地,产生的风把毛片吹翻个,就为赢,毛片就归谁了。

拍毛片这种游戏,在孩子们中间很流行。放学后,把校门口小车摊围个满满的,不少是为了买毛片。

毛片印的画面不同,孩子们也有个挑拣,但这种游戏主要流行在小学低年级时期。到了四五年级,就是大孩子了,拍“毛片”这种儿科游戏,渐渐退位了。


作者孙加祺,1952年生人,从小住在常德道23号(银行大院)24年。在国行小学、反修中学上学,1970年下乡黑龙江兵团。返城后进厂务工,1978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退休前为原天津二商集团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采稿 校对 编辑 | 紫石

关于我们

“情系五大道”公众号、头条号汇集了五大道人讲述的老故事及五大道人的文学、摄影作品等,旨在重温五大道老时光、探寻五大道人的生命轨迹、弘扬五大道的人文精神。欢迎新老五大道人踊跃投稿,文字、口述均可(有意者请在私信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本号刊登的文章(不代表本号立场)均为原创,不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