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3月12日,作为环塔克拉玛干铁路线的最后一环,和若铁路顺利通过了动态验收,这意味着,它离6月正式开通又近了一步,更意味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已经被铁路“合围”。
和若铁路补上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的最后一段
和若铁路是国家重点铁路工程,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它连接了和田地区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全长825.476公里,共设20个站点,其中有9个客运车站。它建成后,将与南疆铁路、格库铁路共同构成环塔里木盆地铁路环线,这条环线也是世界首条环绕沙漠一周的铁路。
800多公里的铁路长度,120公里的设计时速,也许很多人觉得不算什么,但作为一条沙漠铁路,和若铁路的全线风沙段落分布长度达534.77公里,受风沙影响的段落长度达409.19公里,一年中更有七个月是风季,在这样的沙漠之中建成铁路,可以说是人类铁路建造史上的奇迹。
空中俯瞰和若铁路 图 中国铁路
怎样圈起“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并非浪得虚名。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沙漠,而且沙漠中流动沙丘面积高达27.7万平方公里,占沙漠总面积的82%。
塔里木盆地的强风,造就了塔克拉玛*流动沙丘。因此,防治风沙,是建设和若铁路的第一要务。它是我国首条风沙防护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的铁路,也是国内首条采取植物防沙与工程防沙措施相结合的铁路,贯彻了“铁路建设、治沙先行”的理念。
比起工程防沙,植物防沙更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但植物生长需要时间,长一年和长两年、三年对防沙的效果都不一样。针对铁路周边地理环境特殊的实际,建设者采用了“外阻内固、外高内低”的防沙模式。
这种防沙模式,并不是仅在铁路沿线种植植物这么简单,而是要在植株未长大之前,先期在外侧设置1.5米高立式沙障,同时在靠近铁路侧设置总面积达5000万平方米的芦苇方格固沙,形成挡沙、固沙立体式防沙体系。
铁路旁的防护林带 图 中国铁路
在阻沙障与草方格之间,建设者种植了易于在沙漠生长的柽柳、梭梭等灌木和胡杨等乔木共1300多万株。乔木种在外侧,用来降低风速,拦截来沙,靠近铁路侧采用灌木固沙。
草方格用来固沙
如此在被风沙侵袭数年后,之前设立的高立式沙障、芦苇方格会失效,这时,长大之后的植株就能发挥防沙作用了。
不过,生长在沙漠之中,如何保障和提高这些植物的成活率,并让防护林带尽快枝繁叶茂呢?
首先,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建设者从植树一开始,就每年抓住时机,年年补种。
而为了解决沙漠中缺水的问题,和若铁路应用了智能化农业灌溉系统,这套系统共计打井131口,最大深度280米,覆盖面积达11.3510万亩。而且,这也是国内首次在铁路建设及维护上应用智能系统,可以通过手机控制,既可保证植物需水量还可节约用水。
如今,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可以见到这条连绵300多公里的防风固沙带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仿佛一道保护铁路安全运行的绿色长城。
此外,和若铁路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段,采取以桥代路的设计方案,建设了“过沙桥”。全线共有“过沙桥”5座,总长度达到40多公里,这些架空的桥梁,能够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减少风沙对线路和列车运行的影响。
过沙桥 图 中国铁路
由于沙漠铁路建设中自然条件恶劣,用水困难,在建设“过沙桥”过程中,和若铁路使用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改变了以往现场浇筑桥墩的做法。这些新技术、新方案的使用,也为未来的沙漠铁路建设提供灵感。
“千里一根轨”
和若铁路还有另一特殊之处:它是新疆境内第一个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最长的铁路。由于它全部采用无缝钢轨铺轨,和若铁路也被称为“千里一根轨”。
所谓无缝钢轨,是由多条500米长钢轨依次焊接而成的。它是火车提速的关键设备,有利于减少行车助力,提高轨道可靠性。
无缝钢轨
与普通钢轨相比,由于无缝钢轨消除了大量钢轨接头,因而消解了接头冲击力,减少了噪音污染和线路损害。而且还节省了原材料,线路维修可节约费用30%-75%。而作为乘客,由于列车在无缝钢轨上的运行更平稳,乘车体验也将更舒适。
一条铁路,造福万方
和若铁路开通运营后,将结束洛浦、策勒、于田、民丰、且末五县不通火车的历史,和田群众出疆路程将缩短1000多公里,而南疆各地的产品也将更快地运往内地,运输成本可以节省一半。届时,和田的阿克恰勒甜瓜、科克铁热克的葡萄、民丰的大枣、尼雅的黑鸡和昆仑雪菊,都将更便捷地飞入内地百姓家。“死亡之海”从此活了起来。
而对于游客来说,和田的美景也让人垂涎三尺。单是车窗外的沙丘景观,就让人应接不暇。沙漠学家朱震达先生说过,塔克拉玛干是风沙地貌的博物馆。在这个中国最大的沙漠里,有着最多的沙丘景观: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垄状沙丘……沙丘间生长着红柳,有水的地方,还能见到片片胡杨林。
塔克拉玛*美丽沙丘 图 东方ic
由于交通不便,和田的许多景点还养在深闺。而这条铁路的开通,将带游客们领略哪些神秘的南疆美景呢?
尼雅遗址
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处坐落着曾经的精绝古国故址——尼雅遗址。它的中心是一座如今已经残破的佛塔,现存的遗迹不足6米,依稀可辨方形的塔基和圆柱状的塔身,周边散落着破碎的黏土砖块。据说玄奘从天竺取经归国途中曾在此居留,而震惊世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就在距佛塔不远的一处墓葬出土。
风沙中的尼雅遗址 图 东方ic
整个以佛塔为中心,尼雅遗址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布展5到7千米,在这片狭长区域里,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墓地、果园、葡萄园等70多处遗址。
喀拉墩古城
喀拉墩古城深埋在于田县城以北240公里处的克利雅河下游处的沙漠中。 在维吾尔语里,喀拉墩意为“黑色的沙丘”。古城堡成长方形,边长60米,现存的土城墙高8米。这里曾出土过陶片、毡子残片、汉代古钱币等文物,这些文物都来自汉代-南北朝时期,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 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考古学家,都曾前来发掘,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曾经的横梁落在沙中,当年的雕刻历历可见 钱成熙 图
漫步遗址之中,可以见到城墙、房屋、农田、水渠的遗迹,还有两座佛塔,在沙土中露出一些木建筑构件。据专家考证,这两座佛塔建于魏晋时期,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佛教遗存之一,而尚存的壁画则来自晚唐,说明这座绿洲中的城市曾经历漫长的繁华年代。
大河沿民俗村
在距离于田县县城北250公里左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有一个神秘的村落,名叫达里雅布依,汉语意为大河沿。在1896年斯文赫定发现这个大漠中的村落之前,达里雅布依的存在几乎无人知晓,村民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典型的当地人居家场景
今天,尽管许多居民迁往政府营建的公路边的“新达里雅布依”,但这个维吾尔村子仍有村民留下,他们依然住在用芦苇、红柳简单搭起的“笆子房”里,屋内以沙垒成较高台地,上覆地毯成床。每家都养一群山羊,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当地政府将它打造成了特色民俗村“沙家乐”,游客可以骑骆驼,沿着克里雅河到此体验地道的维吾尔族风情,走入他们的家里,盘腿坐在地毯上,等待村民用传统火炕制作“库麦其”,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们。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丁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