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不要慌,用这个方法,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遇到问题不要慌,用这个方法,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首页休闲益智躺平不要慌更新时间:2024-10-31

第6章 改变进阶 你看得见地球的黑夜,但能否瞥见改变的星空?

第6章 改变进阶 你看得见地球的黑夜,但能否瞥见改变的星空?

你肯定见过或有过这样的困境:孩子抱着手机打游戏,不论家长唱红脸(打、骂),还是唱白脸(哄、讲道理、制定“家庭公约”),都不管用。又或者经常失眠,用了很多方法,如正念冥想、478呼吸法 ,还是无法睡着。我们想要改变,用了相应的策略,但不论使用什么策略,情况就是没有好转。可能是我们的方法没找对吧,但是,更可能是我们连方向都搞错了。

因为改变的策略可能失效,却很少个个失效。这些失效的情况可能暗示着你需要另一种改变——第二序改变。我们之前所做的改变,不论是培养习惯、做“清晨三件事”,还是应对“不想做”和“不能做”,都是在修正你的行为,让它向好的一面发展。这种对症下药调整行为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而第二序改变,是让事物本身发生变化,是让这件事、这个人变得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二者的关系就好像是改变的白天与黑夜。

找方法、定策略属于第一序改变,是改变中的白天。正所谓“白天不懂夜的黑”,我们习惯于进行第一序改变,却忽视了代表黑夜的第二序改变,忽视了这片星空。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正是第二序改变。

自然解决

你一定被夸过“这孩子懂事了”吧,你学会了控制脾气、体谅父母,独自一人承受伤痛。这个转变,是你完全在不经意间形成的,是你没有特意去做的。让你懂事的,是时间。长得越大,经历越多,你就越能看清世界的残酷和人们生活的不易,懂事只是随之而来的产物。

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发生了第二序改变:你的思想更成熟了。“你”这个个体发生了改变,而不仅是学会了几个说话、做事的技巧。有生命的物体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地发生第二序改变。小草被剪,如果没有彻底死亡,就会再次长出。一个人陷入伤痛,随着时间的洗礼,渐渐地也会看见生命中的一两道光彩。

但如果没有致命伤害,小草没有重新长出来,伤痛也没有好转,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有什么东西阻止了第二序改变的发生。对小草而言,可能是不停被人踩来踩去,阻止了它的恢复;对人而言,可能是一两个疯狂的噩梦让刚缓和的情绪又紧绷起来。第二序改变的逻辑非常简单:如果事情没有毁灭,那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好;倘若没有变好,一定是有什么东西阻止了变好。

一般情况下出现了问题,我们都会想“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关注的,是导致结果的原因。而在有生命的物体上,我们应该想的是“是什么”,是什么使这个问题持续存在?我们不仅应在乎让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应在乎让问题持续存在的因素。

机器坏了,我们要知道是哪些零部件出了问题,才能修好机器;但人生病了,我们要知道是什么原因让病症持续存在——糟糕的生活习惯,免疫力降低,细菌、病毒过多,突变细胞繁殖太快等,才能准确地进行外部干预。找到机器故障的原因可以修好机器,但找到人生病的原因却不能治好病人,只有知道是什么使这个病症存在,才有可能。

第二序改变的作用原理比较烧脑,我们看一下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的一个咨询案例。

他朋友的孩子写作业总磨蹭,父母只好“巡逻”监视孩子,但越监视,孩子就越磨蹭。你可能想到了:他们在试图用第一序改变的办法解决第二序改变才能解决的问题。父母的督促也许反而是阻止这个孩子变好的因素。因此,李松蔚老师给了他们一个法子:你和你老婆每天晚上看电视,让孩子一个人在卧室写作业。如果孩子在九点之前写完,可以让他出来一起看。他老婆说什么也不同意,但他却认为事已至此,不如死马当活马医,试试看。

说服老婆就花了这位朋友不少时间。尝试的当天,孩子睡得更晚、效率更低,第二天也是如此,接着第三天、第四天,情况依旧没什么变化。他老婆觉得这个方案很愚蠢,不同意再继续下去。但是,就在她想要放弃的当天,孩子八点半就走了出来,冷冷地说:“你们是想先签字,还是看完电视再签?”

第一序改变用了几年都没解决的问题,第二序改变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成功了。

不过,千万别以为这个改变来得容易。朋友最后跟李松蔚老师坦白:“这样做我确实感到愧疚和不安,觉得自己是不负责任的家长,所以,有时候还是会偷偷瞟一眼孩子。”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一次次的自我挣扎,也使父母发生了第二序改变,父母也变了。他们不再是“陪孩子写作业的父母”,而开始成为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独立的父母。在尝试进行第二序改变的时候,我们也会改变。

关乎人的问题,很多都会自然地解决,我们只需为改变扫清障碍。如果说第二序改变真的有什么原料的话,那就是时间,这也是我把第二序改变写进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用第二序改变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让生命在时间中自我完善。

更远的延伸

不只是人与生命,任何和人、生命有关的困境,都可以试着使用第二序改变来突破。

比如“情侣吵架”这个常见的困境,第一序改变的思路是:找到吵架的原因,然后避免。但是,就算你因此避免了一些争吵,过后还会冒出许多新的“导火索”:上次是乱丢袜子,这次是忘关冰箱门,下次又是一个你想不到的原因。而第二序改变的思路就不一样了,你会想:“是什么使我们爱吵架的困境持续存在?”这时,答案也许会完全不同:回家太晚,微信回得太慢,很久没有性生活,经常自视过高……每个因素都没有直接导致吵架,但每个因素都会让双方的火气持续居高不下,这时,半点火星都会引起一场大爆炸。

发现这些因素,你会明白,要改变这个处境,需要改变的是自己,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的行为。你只有更爱对方、更体贴、更能够换位思考、更加谦逊,才能打破阻止处境变好的枷锁。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我要变得更加……”这是与生命相关的改变中最简单的逻辑:改变生命本身,而非表现。困境存在的因素是生命体带来的,只有生命体发生改变,困境才会解除。

不过,即便困境与生命体本身无关,第二序改变也可能发挥作用。因为世界是复杂的,每个人、每件事的发展都可能受诸多因素影响,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远方的一场飓风。如果有一些因素推着事物往好的方面发展,我们的做法、工具却阻止了这些因素发挥作用,也会产生困境。这时,第二序改变的思路依然有效:是什么使这个困境持续存在?

我的朋友李梁有一家广告公司,开张三年后,公司表面上看起来发展得顺风顺水,实则让他焦头烂额。好的方面是,订单更多了,赚的钱也更足了;但坏的方面是,订单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老客户不断流失。这个困境,看起来很像“不能做”的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根据“SWOT分析法”,决定多雇一些人,但支出也大了很多,导致自己几乎挣不到什么钱。最后,他只好又把新招的人辞退了,之前的困境再次出现。

这个困境,究其原因应该是“时代与发展的矛盾”,但知道这些没有用,他真正的问题是“员工效率不够高”,用第二序改变的思路,他想:“是什么使员工们低效的状态持续存在呢?”

他想来想去,觉得因素有两个:①工作采用传统的小时制,而非任务量制,如果将完成的任务量与工资挂钩,员工想必会热情高涨。②电脑太旧,总是死机,拖慢了速度。他于是着手制订新的方案:一开始,他分期贷款采购了一批新电脑,仅选电脑就用了他20多天。同时,他改变了工作制度,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拿到当天的工资。

没想到,电脑还在路上时,公司就已经民怨沸腾:“老板是想折磨死人啊,谁干得完啊。”“就是,干脆辞职算了。”“不知道多雇点人,就知道‘剥削’我们,要不咱们……”他也慌了,只好说:“这个制度我们只试用一个月,不行咱再改回来。”

过了两天,电脑到了,那些闹辞职的人总算消停了下来。当天和之后的一天里,大家没有完成任务——熟悉新电脑的缘故。朋友认为情有可原,也照样发工资,让员工按时回家。可到了第三天,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所有人,包括那个笨手笨脚、成天想着泡妞的卷发小伙都早早地完成了任务,提前了至少一个小时。之后几天都如此,很快,滞留的任务解决了,公司也能够按时交付订单了。李梁的第二序改变很成功。

不过,在满一个月时,大家还是投票取消了“任务量制”。他们说,这样搞紧迫感太强,压力太大。但是,每天下班时,当天的任务他们照样能完成,一拖再拖、焦头烂额的情景自那个月后再没出现。“而这一切,”他说,“竟然是因为一台小小的电脑。”

“不是一台,是很多”,我说,“当你需要一台机器却没有购买它时,就已经在为它付钱了。”

他恍然大悟的样子让我发笑,他可能认为我早就洞悉了问题的本质,但我只是事后诸葛亮,背了几句《穷查理宝典》中的句子。

颠倒黑白

除了“自然解决”外,第二序改变还有一个特点:不按套路进行。

李梁的困境,按“SWOT分析法”,并不会有“换新电脑”的思路,只有采用第二序改变的方法时,这个思路才可能浮出水面。这也体现了第二序改变的另一个特点:没有规矩、不按套路,世界本身也是如此。所以,当你第一序改变的策略失效时,除了可以问“是什么使这个困境持续存在?”,还可以找到之前的计划,直接把计划反过来,“颠倒黑白”去做事。

这样做很疯狂,但在第一序改变通通失败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奏效。一方面,如果你知道你会死在哪里,你就不会去这个地方。同理,我们的方案、策略会让我们避免进入不少“会死掉”的雷区。可另一方面,一些事情我们很难判断对错,尤其是与人、财产以及生命相关时,我们不知道哪里才是我们会“死”的地方,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所以,有时候方案会失效,因为我们错把正确的行为当作脚下的地雷给铲掉了。

第二序改变需要探险精神,它是你“颠倒黑白”的源动力。夏洛克·福尔摩斯 说过:“当你排除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后,剩下的那一种,不论多么难以置信,那就是真相。”当我们面对一个困境,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或许这时就该试试直接把策略反过来,反计划行动。

我必须强调,这个方法不可随便用。大多数改变都属于第一序改变,用好我们归纳的那几个方法就够了。即便是使用第二序改变,也只需用它寻找出使困境持续存在的因素,从因素入手。只有山穷水尽、再无希望时,才可以尝试这个方法——颠倒黑白,反计划行动。

有一次,一个女孩找李松蔚老师做咨询。她说自己最近总是失眠,而李松蔚老师给的策略是“别睡了”。反正也睡不着,干脆起来读书、工作、看剧、打扫卫生,想做什么做什么。

“怎么能这样!李老师,这根本没有解决问题啊。”

“你觉得怎样才是解决问题?”

“找到快速入睡的方法啊,你这个方案完全是反着来。”

“那就对了,看到你这个反应,我就知道这个方向很有希望。”女孩将信将疑,但还是乖乖地执行了。她当晚就没睡,熬夜时担心自己明天犯困,工作任务完不成,就着手做第二天的工作。很快,她就干起了劲,最后只睡了两个小时。第二天,因为任务少了,加上提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她效率反而更高,还想再熬一次夜,但这天晚上,她睡着了。

后来,她每周都想熬夜,却最多只能熬两三天,其余时间呼呼大睡。熬夜的问题虽然没有彻底解决,但已经有了很好的改变,她也不再把熬夜当作负担。换言之,她发生了第二序改变。

如果没有时间尝试其他方案,这里有四个判断标准判别是否该使用颠倒黑白的方法,它们也是李松蔚老师当时认为女孩有希望的原因:如果你把方案颠倒以后,符合以下三条及以上,那就可以考虑选择此方法。

(1)它改变了第一序改变的方案。

(2)它的思路看起来不可思议、超乎常理。

(3)它看重使问题持续存在的因素,而非产生的原因。

(4)它把问题放置在了新的框架内,打破了原来的看法(这和第二条差不多)。

高中时,我也遇到过类似的困境。那时我学习压力大,中午怎么也睡不着,一到下午就昏昏沉沉。刚开始,我做了很多第一序改变:上床之前做冥想、清空大脑里的杂念再上床、买了个眼罩、换更舒服的睡衣……压力小了很多,也舒服了很多,但还是没法入睡。最后,我破罐子破摔,干脆带了本书到床上,反正也睡不着,就看会儿书好了。没想到,看着看着就困了,虽然那天中午也没睡着,却是我几周以来最接近入睡的一次。之后,我天天午睡时间看书,不到一个星期,还没把书拿起我就困得不行,自然也就睡着了。从那以后,我的睡眠又找回来了。

现在看来,我的做法和女孩的方案几乎一样,既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又打破了原先的想法,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上。每个条件都满足,奏效也不足为奇了。

Ⅰ段的最后

1段内容到此结束,相信你或多或少有一点收获。这不是一本适合随随便便读的闲书,我希望它能带给你好的改变。

我想,认识到自律是一种技能而非知识,它的核心是改变,概念上的理解就已经足够了。另外,试着在这本书里抽丝剥茧,提炼每个方法蕴含的规律,这能帮你更加灵活地运用书中的知识,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两个人与一个客体的互动:你、我和我们的世界。

如果你还没有着手培养“清晨三件事”的习惯,最好尽快开始。不止是因为“清晨三件事”这个小习惯很有效,更是因为它是你从知道怎么培养一个习惯到真正开始行动的改变。其他方法也是如此,只有练,才能会;只有会,改变才能发生。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才刚起步,但也望得见彼岸。

一种传说中的快速睡眠法,大致做法是用鼻子吸气4秒后,憋气7秒,接着用嘴呼气8秒。

19世纪末的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所塑造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侦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