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产大狙一下午打了上百发12.7mm老爷弹,是什么样的体验?

用国产大狙一下午打了上百发12.7mm老爷弹,是什么样的体验?

首页休闲益智涂漆大炮更新时间:2024-05-11

近几日消失的河马,有幸受邀,体验射击了一款国产新型狙击步枪。

虽然看着与珠海航展上这一款有所区别,其实也大差不差

一般意义上的体验射击,通常是以手枪子弹、小口径自动步枪子弹或者中口径狙击步枪子弹作为计量单位,而这一次体验的狙击步枪是12.7×108mm口径的——经典的德什卡高射机枪、96B征战阿拉比诺所用的QJC88车载机枪、以及河马曾经多次描写过的QBU10狙击步枪都是这个口径。

所以无论从口径上还是数量上,作为一个非职业人士(并非轻武器具体用户或研发生产工作人员),河马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人生经验——几小时之内,狂撸上百发足以贯穿轻型装甲车辆的12.7mm弹药!

爽!

国产弹、铜壳、确定没写错?

众所周知,我国缺铜。

不仅河马之前写过的中国海军两款中口径舰炮(100mm/130mm),其炮弹的药筒都是钢制(包括为现代级的AK130主炮生产的国产化炮弹,也是钢壳);我国绝大多数的轻武器弹药也都是各种钢壳——偏红的覆铜钢壳、墨绿色或褐色的涂漆钢壳。

如您所知,12.7×108mm,是承袭东方体系的国家最常见的大口径步枪/机枪弹(朝鲜这种彻底以14.5mm取代12.7mm的特例除外)。而在我们国家,这种弹药最初国产化后的制式型号是54式12.7mm弹药。当然,历经多代演变,如今我军12.7×108mm弹药更多为人所知的样子,是不同颜色的弹头后面裹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涂漆钢壳——墨绿色的药筒。

图为DBT10式狙击弹与DBJ10式多功能弹

所以关于极早期批次的国产弹药,曾经用过铜壳的事儿,以前都是从书面记载上了解到的,包括54式12.7mm弹药的极初期批次——相比覆铜钢壳,铜壳弹药黄澄澄的,在明媚的阳光之下,有一种耀眼的美丽。

我们打的12.7mm弹药拆箱以后(图源自水印)

河马作为一个已经有些年龄的轻武器爱好者……早就习惯了“国产弹药”意味着“钢壳”这一固定搭配。所以我必须承认:在没拆箱前就看到弹药箱上专门标识“铜”的字样时,就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而将弹药拆包以后,满箱子黄澄澄金灿灿的大口径弹药,看着真是令人舒爽。

如果对弹药箱的体积没有概念,可以与成年男性手掌进行比对,弹头颜色是不同批次弹药的区别

这些古旧的木箱子里,是白铁皮包装的木匣子——由于打开的方式是用力撬起那块“拉板”,所以被我叫做“易拉罐”。

白铁皮匣子,非常像是个异化的易拉罐

这些包装时间不一,但大都为1955年生产的弹药,无论是“易拉罐”上的文字,还是内附的标签,都有一种打开了“时间胶囊”的奇妙感觉。就像是把共和国70年的光辉历程,浓缩在这些弹药箱里一样。

像这种时间胶囊啊,那都是一股弱者的气息,不够豪迈

所以作为本次出行的纪念品,我把其中一个“易拉罐”的盖子带回了上海——这几个箱子,在里面的弹药被打光之后,完全可以被视为垃圾,而这种“垃圾”还真的是“一人之毒药,另一人之珍宝”。

这种时间胶囊,就非常有新兴社会主义国家蒸蒸日上的强势

这些盖板上的“59”、“63”,是其包装时间;而弹药具体的生产年份,则有1955年、1956年、1963年的区别……想来,也是半个世纪或者60多年前了。小心翼翼地带走,毕竟就算是食品级易拉罐,也会偶尔割伤人;而封装弹药的白铁皮盒子,可是相当锋利的。我带走的那一块,是1963年装箱的12.7mm穿甲、燃烧、曳光弹——原因很简单,因为有那块“拉板”。

弹头有红蓝标识是穿甲燃烧曳光弹,弹头有红黑标识是穿甲燃烧弹,对应不同的包装箱,所以白铁皮箱上也有非常显眼的色带

1955年6月的一块标签,手写体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当年我们在标签、包装上标识的外语,还是用西里尔字母(俄语)的,体现了那个时代“以苏为师”的特色。现在我们在类似的标识上不会再用西里尔字母,而是拉丁字母——虽然世殊时异,但是道理是共通的:只有硬实力上的强权,才能将文化影响力这种软实力推广到国境以外。

扯远了,还是抓紧时间说一说打了上百发12.7mm高射机枪弹的体验吧。

最让我震惊的是……风

相信作为各类身管武器的爱好者,大家都有一个最普遍的共通点:粗就是好、长就是美。

像河马这种热爱大口径武器的,就有过许多不切实际的狂想——比如小说里身形矫健,面容秀丽的姑娘,却拿着巨大的大口径狙击步枪。

文中主角之一用的是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

一位朋友为我所写故事中主角所画的人设

另一位女主角曾经用过AW50狙击步枪

AW50的枪娘,倒是很好找

当年的这些狂想到底靠谱与否,终于在多年之后有了实际体验。然而几年前河马的近距离接触,只是很一般的合影留念罢了,无非是抱着QBU-10感慨青春逝去、或者抓着26kg重的89式重机枪比划轻巧,对这些使用12.7mm弹药的武器并未有实弹射击的体验。

之前距离12.7mm武器最近的也就是这样(2017年)

或者这样(2012年)

话说出发之前,我还和帧察诸位笑谈,说:我一定要立姿无依托打12.7狙击步枪!不然怎么能算玩过呢?然而在实际操作武器时,想法就不一样了。

前面说了,这种较新的狙击步枪曾在珠海航展上亮过相。虽然本次其配置上有所改变,但并未进行彻底优化——枪体前端很重,对河马来说,立姿据枪虽然可以实现,但是非常勉强。而且因为这次是实弹射击,而且是耗费大量子弹的实弹射击,这类可能引发危险的行动,自然是要绝对避免的。

所以这个X还是不要装的为好

总之在出发前,对这次实弹射击体验,河马进行了万全的准备——枪声大?没问题,我有耳罩!后坐力大?没问题,我的身材足够厚重!

结果也确实证明,枪声大、后坐力大都不是事儿,真正把我惊到的,反而是枪口制退器带来的暴风。要抵肩射击的大口径武器,总不可能真的把人锁骨给搞坏,或者复现“一枪脱臼,一枪复位”式的梗,所以会有多种综合的反后座措施。制退器就是其中之一。

我当然知道现代子弹发射药击发后有着非常惊人的能量,比如在转轮手枪上,如果握持不当,会被弹轮与枪管缝隙中泄出的火药气体切断手指。而在大口径武器上,膛口装置的作用,就是合理利用膛口暴风,将其排下两边,把武器“拉”住。但这些知识在此前,终归只是“知道”而已,陆游早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匈牙利Gepárd M6的射击动态图——虽然GIF主要演示的是身管长后座原理,但是这个制退器暴风也是足够显眼

这种枪口暴风,自己打的时候自然是体会不到的,而当我休息时,另有人员操作那支12.7mm狙击步枪。我在靶场旁边坐下,位于射手侧后方,距离射击位置有约15到20米。

还没坐定。枪响了!巨大的声响并不如习惯中的枪声那么清脆,而是大口径身管武器(比如火炮)那种沉闷的响声。伴随着枪响,我感觉到:一堵“风墙”狂暴地压到了我的身前

手套、耳罩、护目镜,这些东西买了好久,也终于达成了其设计使命——在实弹射击环境中保护人员

我X!以前觉得“膛口风暴”只是个非常写意的精彩描绘——现在明白了,造出这个词的人,一点都没有骗人!是非常真实而具体的!制退器风暴,真的是一个小规模的“风暴”,而且规模虽小,但这场“风暴”的“腔调、气势”都拿捏的非常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所以接下来轮到我休息时,我会站起来,张开双臂感受风暴的来临。被风暴吹了一会儿之后,就开始感受枪声,借此验证一下书本上说的:制退器会在武器侧方、后方制造很大的声响——实际射击武器的射手感觉到枪声大是自然,而几位休息的在射手侧后方走来走去,感觉枪声都挺大的。即使戴上能够比较精确表现声音方向的某款降噪耳机,感觉到的都是“轰”的一声巨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然后就到了作死的部分:河马摘了耳机,直接感受枪声。蹲在射手旁边协助装弹,不停感受使用“老爷弹”的这支12.7mm狙击步枪在极近距离的怒吼……感觉整个人都被“震慑”了。

以前看这个图,说的是这位美军小哥玩“颜艺”,现在懂了,这声音......真的很爽

恰好,同行的一位朋友也看过河马以前少不更事编的小说,他就问:“怎么样?感受如何?是不是觉得你故事里写的让小姑娘打12.7太丧心病狂?”

河马回答:“我丧心病狂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再说了你都知道这个制退器效率XX%,小姑娘也是能打的嘛!”

又想了想,末了再补上一句:“这枪声、这暴风,的确是内心的洗礼、灵魂的拷问,够爽。”

说到装弹,虽然这把枪配有2个5发弹匣,但是把散装弹药装到弹匣里非常耗时——对于一把纯手动武器,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弹药,在非作战不紧张环境下,一发一发的直接装弹,综合速度其实比用弹匣更快。而且啊,河马要说,把粗大的12.7×108mm弹药一发一发塞进抛壳口,这比用弹匣好玩多了。

精度呢?瞄具呢?威力呢?

说到狙击步枪,很多人肯定少不了聊这些话题。但一把耐用的军用狙击步枪要想定型装备,需要通过重重测试,精度测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河马参与的这部分恰好与之不怎么重合......至于威力,12.7×108mm弹药该有的威力,在其颀长的枪管里完全能得到发挥,还有朋友撺掇河马把Ⅳ级防弹插板拿来当靶子一用——我可不想这么烧钱。

总之,一篇体(xuan)验(yao)性的随笔,就写到这里吧。

毕竟栓动步枪打多了(特别是这种大口径的)其实挺累的,而且为了打快一点,河马的开栓动作很莽很莽,导致现在食指指根处还疼着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