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2月7日电(记者张宋红、王鹏)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宁夏西海固告别绝对贫困已3年,甩掉“苦瘠甲天下”的帽子,山乡蝶变。近日,记者前往西海固,深切感受到了这里几位老人的幸福。
冬日西海固一景。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冬日的西海固,褪去青绿,露出黄土高原本真的色彩,冷峻且纯粹。
下午5点半,落日金黄。固原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在余晖的映照下,宁静而祥和。
位于村头河畔的一处大院,修葺一新。农民杨世荣和七八个老汉一搭说笑着来到这里,拐入把边的一间屋子里。屋子打扫得干净整洁,墙根儿的一个火炉烧得正旺,不时发出“噼啪”声响。
北方的冬天就是这样,屋外再冷,进到屋里,便会感到暖意融融。
“开饭咧。”杨世荣几个人刚围着一张桌子坐下,一个干净利落的中年妇女,透过一扇小窗冲几个人亲切地招呼。
窗台边,醋、香葱、蒜末、辣子等作料已准备妥当,说话间,中年妇女将一勺滚烫的胡麻油炝入,呲地一声,整个屋子顿时香气四溢。杨世荣几个人各自拿了一小碗,接着,中年妇女将一盘盘“搅团”端到了每个老人的面前。这种用当地荞麦面制作而成的面食,颇具地方特色,夹一筷子入口,软糯顺滑,伴着蘸料,满嘴生津,再呷一口热气腾腾的面汤,别提有多舒坦。
留守老人在神林乡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爱心餐厅吃晚饭。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攒劲得很!”66岁的杨世荣用手胡噜了一下嘴巴,笑着说:“家里头去重庆带孙子,那边我不习惯,一个人又懒得做饭,到这儿变着花样吃,这日子美得很。”
“要不说这新时代好咧。”坐在杨世荣对面的一位面色白净的老汉抢过话茬,“过去穷苦,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可好,村里建起了‘老饭桌’,像咱这6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来这吃,一顿饭才2块钱。”老人夹了一筷子“搅团”入口,边嚼边说,“这花的钱也不用闹心,自家几亩地流转了,每年村集体的收入还给我们分红哩。我无儿无女,这样的好事,过去做梦也不敢想咧。”
“要说这现如今啊,吃得好已不算啥,人老了,拼的是精气神。”老人话音刚落,一位带着小孙子来吃饭的老人提着嗓门说:“人老了,精神面貌不能输,前阵子和人下棋,邋里邋遢还遭人说咧。最后跑到这,洗了头,理了发,方便得很哩,不像以前还要跑到10里外的集市上。你们看,是不也帅气得很。”老人摘掉鸭舌帽,给众人看新理的发。
几个老人笑闹着,屋子里,一片欢声笑语……
志愿者在神林乡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爱心理发馆为老人免费理发。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志愿者在神林乡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爱心洗衣房为老人免费洗衣服。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还有更好的呢,村里想得周到哩,衣服拿过来也有人帮着洗。”杨世荣接着说,“拿不过来的还专门有人去取哩。村西头的田金莲,今年88岁,患有慢性病高血压,头晕眼花,村里时不时让人上门去取衣服洗,连被褥都帮着拆洗了,这全身上下、屋里屋外的都照应到了。”
“要说咱们村的老人啊,那是最幸福哩。”
“可不是,听说咱村今年养殖、大棚等收入不错,有30万元哩,咱这分红话说又要多咧。”
……
半盘“搅团”下肚的几个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拉呱得热火。
一缕夕阳透过玻璃窗,柔和地照在几个老人的脸上,岁月刻画的“沟壑”间,布满了掩饰不住的幸福感。
神林乡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杨野河村60岁以上老人有177人,针对不少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还有部分孤寡、病残的情况,今年年初,村里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打造30分钟生活服务圈,让老人尽享幸福生活。
“老杨,老杨,吃完了没,就等你哩。”手里提着一把二胡的一位老人从大院西头一间屋子里推门而出,朝着“老饭桌”这个屋子边走边喊叫着。“来了,来了!”刚放下碗筷的杨世荣,听到叫声,没来得及和几个老伙伴打招呼,便应和着出门迎着老人一起进了西头的屋子。不一会,小鼓、梆子、板胡等各种家伙什儿响起。
留守老人在神林乡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文化活动室唱秦腔。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秦腔在西海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杨野河村人有时间就喜欢聚在一起唱秦腔。杨世荣和几个村上喜好“吹拉弹唱”的老人固定搭班,农闲饭后,总爱吼上几吼。“村里建了文化活动室,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老人们尽情乐呵,春节闹社火时,我们几个可露脸了。”杨世荣说。
“龙凤呈祥喜今朝……”一声声秦腔在山谷间回荡。
夜幕降临,一牙弯月挂在山尖。山坳间,点点星光,袅袅炊烟,留白处,盏盏农家灯火点缀,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山居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