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大家都在关起门来默默打孩子?

原来大家都在关起门来默默打孩子?

首页休闲益智天天砸水杯更新时间:2024-05-08

有料的育儿干货、有趣的绘本故事

点击天空树,与一群妈妈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文 | 卷卷

来源 | 夏天的陈小舒(ID:Shu_DrChen)

前不久,我约了朋友May,两家人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旅行。

十天的时间朝夕相伴,我得以机会近距离观察了May一家的相处模式。

其实以前没有这种机会可以长时间、多场景、连续性地看到别人家是怎么带孩子的,这次被完全不一样的教养模式冲击了以后,我内心的涟漪到现在还是没有平息。

May家的孩子小宁是个虎头虎脑的三岁男孩,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而May和她老公对小宁的教育理念就是中国传统的“不打不成器”,又因为是男孩,所以就打得更凶。

小宁爸爸的理念是:男孩子要打,才有男子气概,不然就会变得很“娘”。

其实整个旅途两家人的相处还是很愉快的,孩子们也都开心,但是每天都会发生很多让我揪心的小摩擦。

小宁常常因为调皮被May顺手打两巴掌,但这种调皮在我看来在三岁的男孩子身上太正常不过了。

比如到超市里面,因为好奇,小宁会乱翻货架上的东西,May看到之后就会非常顺手地“啪啪”两下打在孩子的手臂上,然后指着孩子说:

“叫你不要乱拿东西,怎么说都不听!”

其实孩子在玩的时候可能根本就听不到大人的喊话。

从小宁的角度看,我明明玩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突然打我?

他脸上的表情明显会由惊慌失措变得委屈,他会先尖叫一声,然后放声大哭。

看孩子哭了,May又觉得心疼,连忙抱起来哄,这种小打小闹几乎是每天的日常。

还有一次,因为小宁太调皮,May说教了几句好像也没用,这个时候小宁爸爸就说,你打他是没用的,你要掐他,因为打的痛感一下子就过去了,而掐的痛感会持续很久,他才记得到他做错了。

他们家最严重的一次“打孩子”发生在旅行最后一天。

当时我们一起坐车回去,小宁要求和爸爸一起坐。

刚上车,小宁就对汽车的玻璃窗开关产生了兴趣,不停地按开再关上。

我以为May或她老公会把孩子抱开,用别的东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结果……

小宁的爸爸忽然一声吼,严厉喝止小宁,威胁了两次没有用之后,他大声地对孩子说:

“你信不信我给你两巴掌?!”

在这件事上,小宁表现出了对挨打产生的一套程序性的应激反应。

当小宁听到爸爸说要打他之后,他首先是懵了,因为他玩得好好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被打(被喝止的时候耳朵听见了,但注意力还在电动玻璃窗上)。

但是他只有三岁,无法在这种强烈的情绪冲突里通过语言表达情绪、扭转局势,情急之下,小宁开始不停尖叫。

这时候小宁爸又说,你看弟弟(我家孩子)都听爸妈的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听到这句话,我预感到局势要失控了。

我自己也当过小孩,完全能明白这种话对小朋友的*伤力有多大!

果然,比较让小宁觉得更委屈了,当然他也立刻找到了情绪的发泄点,他把自己的惊恐和委屈发泄到一个对他没有危害的目标——我家孩子的身上,然后大声喊到:

“我不要弟弟了,我不要弟弟了。”

然后不停地用脚去踢弟弟。

小宁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在表达突然被伤害的愤怒,但是小宁爸爸看见儿子踢人更火大,愤怒终于被点燃了,啪啪两下清脆地声音响起,小宁又被打了……

“你错了没有?!”

哇!孩子一下就哭了出来,接下来小宁爸又开始了第二轮针对哭泣这个事情的“教育”。

然而他的方法就不停地在“喝止—恐吓—打”这三种模式中切换,孩子一个字也听不进去,越哭越凶,哭到后来几乎是在抽搐了。

May坐在前排也很担心,但是一旦她要劝阻小宁爸,小宁爸就会吼回去。

她只能伸手到后座,让孩子牵着她的手,但是无论她怎么安抚都没有用,小宁只会不停地哭喊:“我不要爸爸!我要妈妈~”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

小宁爸的愤怒终于到了最高点,他脱下小宁的裤子,啪啪两声打在小宁的屁股上,这两巴掌当然比之前的打手臂要重得多,孩子的哭喊也变成了嚎叫……

我坐在旁边,很想阻止小宁爸,也想安抚小宁,但实际上无法插话,整个人都觉得焦灼,还有尴尬。

而最后小宁仍然是下车之后被妈妈抱起来,一顿哄才止住了哭泣。

回想起来,在那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里,小宁爸的体罚程度是不断升级的。

但是很显然,他并没有用打换来他想要的结果,孩子也并没有因为挨打就明白他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也并没有因为挨打而停止哭泣,“打”这件事所换来的,只有儿子对爸爸讨厌和恐惧的情绪升级。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最关键的一点是,小宁在每一次挨打、被恐吓地时候,都不懂他接下来该怎么做,爸妈才会平息怒火。

所以面对每一次的暴力升级,孩子只能用哭闹来回应。

当爸爸不知道该如何收场的时候,妈妈又会出来用“哄”的方式让孩子平息。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对孩子的焦虑、恐惧完全能感同身受。

而且小宁因为长期地被打骂,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May就会焦虑地告诉我,小宁从很小的时候就很爱咬指甲。

之前送去幼儿园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就不咬指甲了,但是最近又开始咬指甲,怎么说都无法改正。

我想了想说,我也有咬指甲的习惯,通常是紧张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而这个习惯由来是小时候遇到一个会打人的小学老师而形成的心里阴影。

此外,小宁在玩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特别当他的爸爸妈妈告诉他别人家的孩子多乖,多听话的时候,他的脸色立刻会变得很难看,整个人变得易激怒。

再然后,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其实说实在的,在和May一家出游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打孩子这件事,虽然知道不对,但也并没有觉得这事儿有多严重。

这可能是源于一次同事聚餐。

我工作的领域,是幼儿读物出版,办公室有四个同事都是幼儿园孩子的妈,也包括我。

因为要做出版物,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绘本、幼儿教育甚至心理学的书,也会接触很多很多这些书的作者。

总而言之,大家都是“理论上”非常懂怎么教孩子的人。

那次同事聚餐,聊到了打孩子这个话题,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同事说:

“气急上来了当然会打啊!打完还能消停一会儿,不然我自己怎么带!”

她当然知道打孩子这件事不对,以这个同事阅读的涉猎领域来看,我估计不查资料她也能一口气写出两万字以上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打孩子”,可能还能对澳洲美国、耶鲁哈佛的研究旁征博引。

爱孩子,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希望自己循循善诱,是真的。

气急失控,打完后悔,下次还急,也是真的。

我记得当时聚餐的时候,同事们还说起一个作者,是一位写幼儿教育的大V,她在网上的人设不仅仅是教育专家,而且三个孩子个顶个的优秀,性格好、成绩好,但同事神秘兮兮地八卦说:“她也打孩子,你以为呢。”

我当时就有了一个很强烈地想法——

原来所有人都在偷偷地打孩子啊!原来表面上观念先进的妈妈们关起门来也是一样的暴躁啊!

顿时觉得这件事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记得前不久,朋友圈还有人转《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这篇文章阅读量特别高,其中有段是这么写的:

转发的那人转发语写了八个字:耳清目明,幡然醒悟。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有一定文化素养、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几乎不会把孩子打伤,或造成虐待性的伤害。

所谓的“打孩子”,最常见的可能就是拍胳膊两下,拍屁股两下,严重地,掐一把,踹屁股一脚。

好像也没什么对不对?

重点是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啊!我爱他才教育他,我为他好呀!

哎!“打孩子教”真的好容易洗脑 !

被家人、路人、不靠谱的十万加写手以及信任的崇拜的朋友……

现在想想,我如果没有和小宁爸爸长时间相处过,也一定会觉得他是个完美好爸爸——

我在May的朋友圈看到的是,小宁爸爸每个周末都花大量的时间教孩子游泳,小宁不到三岁就学会了潜水。

然而当我作为旁观者,近距离切身体会到了小宁的委屈,小宁的无助。

小宁才三岁,就因为父母的暴力被迫一步步变成“熊孩子”的模样。

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从内心真正认同那些出自世界顶级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教育专家们、心理学家们研究得出的结论:

体罚会影响健康、缩短寿命。

儿童被体罚次数愈多,智力发展愈慢。

体罚会带来孩子的暴力倾向。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职场新人,刚刚进入到一个所有人能力都比你高一大截的工作环境,然后你的各种失误都换来训斥、辱骂、身上被砸水杯、被迫口头承认是自己无能,持续一段时间,你一定会觉得自己——焦虑、抑郁、变笨、暴躁、有暴力冲动。

孩子也是一样啊。

然而作为一个大人,我们当然可以选择辞职、离开那个环境甚至诉诸于法律。

可小孩子呢?他没得选,他也完全判断不了自己是不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他可能会真的觉得自己活该被唾弃、是个废物!

从生理上来说,大脑的右前额皮质前区内侧部是负责控制感情、理性思考与抑制犯罪冲动的部位,如果长期被体罚,这个区域的容积会变小19.1%(Tomoda et al,,2009)。

此外,大脑的右前额带状皮质区与人的集中力、决断力、共情能力相关,如果长期受到体罚,这个区域的容积也会减少16.9%。

这个研究结论,出自日本福井大学儿童心理发达研究中心友田明美教授,原文发表于:

https://psych.or.jp/publication/world080/pw05/

但是解决“打孩子”这件事,科普长远危害、探究心理学影响……能起到的效果可能也就是这样了。

《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游戏力》、《孩子 挑战》等等畅销的育儿书籍,估计已经人手一本或人手多本了。

我所认识的身边打过孩子的父母,不仅不会对这些理论陌生,而且肯定知道除了讲道理和体罚之外的第3、第4乃至第N种方法。

现代育儿知识并不能解决暴躁老母亲的生活现实。

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共识,是社会监督。

大家可能都在网上看到过,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因为体罚孩子,被社工盘问、被警察带走、甚至被剥夺抚养权的新闻。

前段时间有位生活在美国德州的华人妈妈,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差点被剥夺抚养权”的经历。

她说某天孩子爸爸上班的时候,忽然接到来自儿童保护中心的电话,声称接到幼儿园老师举报,她家孩子身上有不同寻常的红色印记,他们必须要接受调查。

很快,真的有工作人员上门了。

工作人员开门见山地说,知道你们亚洲人会教育孩子,希望你们配合调查,这件事已经立案,请务必诚恳真实。

然后要求他们第二天带着家里的两个孩子去相关政府部门报道。

漫长的一天结束后,被怀疑遭受虐待的孩子终于从幼儿园回来了。

夫妻俩赶紧仔细查看,结果发现孩子腰上有一片整整齐齐的小红点:

图片来源:当事人发布于公开论坛

孩子爸觉得太诡异了!

左思右想,忽然顿悟,昨天孩子在浴缸里泡澡,这是浴缸的出水孔呀:

图片来源:当事人发布于公开论坛

真相大白,这件事情虽然是乌龙,家长也能提供照片解释清楚,但政府人员后续还是做了详细的调查,才最终抹掉了他们的“案底”。

图片来源:当事人发布于公开论坛

(这篇帖子下面很多当地华人妈妈留言说,以后夏天不买凉席了……)

是这家人倒霉,遇到了神经质且多事的幼儿园老师吗?并不是。

在美国,“虐待儿童”人人管几乎是社会共识。

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医务人员具有报告疑似受虐儿童的责任,与儿童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例如社工、幼儿园老师、警察等等,也都被列入了《儿童虐待预防与处理法案》的举报责任名单中。

所以,如果幼儿园的孩子身上出现除了胳膊和腿部的磕磕碰碰之外不该有的伤痕,老师和医生都有举报给儿童保护中心的责任。

明知不报,则有对应的监禁、罚款处罚。

外国有句民谚叫做:集全村之力抚养一个孩子。

意思就是,教育好一个孩子,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

据统计,世界上从法律层面向体罚说不的国家一共不到六十个。

其实无论国内国外,无论是否立法,虐待孩子、打孩子都具有隐蔽性,毕竟大家都是关起门来打……

我们能做的,除了不打自己的孩子之外,还有:

当一个多管闲事的大人,如果怀疑邻居打孩子,敲门制止。

当一个多管闲事的大人,如果知道同事朋友打孩子,劝止。

当一个多管闲事的大人,如果发现社交网络上有人宣传打孩子好,留言反对。

……

呼吁多管闲事,是因为多数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会不同程度的受社会环境和身边人的影响。

朋友家人支持打孩子,网上舆论也在宣传孩子该打,那么你打孩子的几率,不自觉就会变高,即使你本来明明知道那是错的。

转述几句我特别有感触的话:

如果孩子有还手的能力,如果你打不过孩子,你还会不会打?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孩子因为怕疼会认错,但孩子认错了并不等于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

“照我做的去做”远比“照我说的去做”更管用。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最后,打骂孩子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关于打骂孩子带来的伤害,关于如何控制情绪,树妈也跟大家分享过不少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再看看,控制情绪,跟孩子好好沟通,也是我们养娃路上最重要的一课。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来源简介:本文授权转载自公号“夏天的陈小舒”,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卫博士,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公众号上分享了很多婴幼儿喂养和健康的信息,以及国际前沿的育儿理念,推荐大家关注。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即可收听下方全部音频

- 小学生必背唐诗解读 -

李白《送友人》

杜牧《江南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白居易《池上》

杜牧《清明》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贾岛《寻隐者不遇》

王翰《凉州词》

柳宗元《江雪》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刘禹锡《乌衣巷》

……

- 英文有声绘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么?《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别让鸽子开巴士《Don't 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大卫不可以《No,David》

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你是我妈妈吗《Are You My Mother?》

野兽出没的地方《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五个小南瓜《Five Little Pumpkins》

…………

- 中文有声绘本 -

《接着,春天来了》

《蒲公英小猪》

《第四只狐狸》

《小乔逃跑了》

《白色的小猫头鹰》

《月亮跟着我们走》

《谁说乌鸦不会唱歌》

《鼹鼠和雪人》

《孵不出来的小鸡》

…………

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故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