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拖曳臂是多连杆后悬架中的其中一根连杆,比如在三连杆或者是E形四连杆悬挂中,其余两根或是三根连杆,都是连接的转向节和副车架,而拖曳臂连接的是转向节和车身,一般来说比较宽大,也可以称之为“刀臂”。
由于拖曳臂的角度,和车辆的前进后退方向一样,纵向布置,就像是车身用它拉着车轮跑,所以称之为“拖曳臂”(扭力梁悬挂的“前半部分”也是连接到车身,同样起到的是拖曳臂的作用)。而拖曳臂于车身的连接点位置,对于操控性和舒适性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拖曳臂与车身的连接点,高于轮心,也就是偏向“稳定性和舒适性”的调教方向。
当然有的车型,拖曳臂与车身的连接点,低于轮心,是偏向“操控响应”的设计,但是这种方案对于舒适性不太友好。
因为当轮胎受到路面的冲击时,类似于过减速带的工况,“低于轮心”的方案可以看作是直接“撞”上去,所以舒适性差。如果把拖曳臂和轮胎比作圆规,拖曳臂与车身的连接点,就好比圆规的尖头部分,固定不动,而轮胎的轮心就像是圆规的铅笔部分,而轮胎受到减速带的冲击,就好比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低于轮心”的方案,轮胎在向上跳动的时候,由于“画圆”的动作,会导致轮心会有一个“前移”趋势,也就是轮胎前移,所以就可以看作轮胎直接往前撞到了减速带,因此导致了车内乘坐舒适性的恶化。
而如果是“高于轮心”的方案,那么轮胎在向上跳动时,轮心就会呈现出“后移”的趋势,也就是轮胎后移,就好像是“躲过”了减速带,所以舒适性就得到了提升。
另外对于操控性的影响,就要说到侧倾转向”的概念了。
车辆在转弯时都会发生侧倾,比如车辆在向左转向时,车身向右侧倾,此时右侧悬挂压缩,也就相当于右侧车轮上跳,刚才有说到,车轮上跳时,车轮同时有“前后”的运动趋向。如果是拖曳臂与车身的连接点“低于轮心”的方案,那么轮胎上跳时,右侧车轮就会前移,左侧车轮相应就会后移,因此后轮就呈现出了和前轮同向偏转的趋势,也就是会导致“转向不足”,此时的车辆就比较可控,所以这是一种趋向操控的调教方案。
反之,拖曳臂与车身的连接点“低于轮心”的方案,那么轮胎上跳时,右侧车轮就会后移,左侧车轮相应就会前移,此时的后轮就呈现出了和前轮反向偏转的趋势,也就是会导致“转向过度”,不可控的因素更高,所以合理设置拖曳臂与车身连接的位置、摆臂长度等参数,才能让车辆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扭力梁悬挂设计的痛点和技术难题之一,而且对于扭力梁悬挂的钻研对于主机厂来说,也是费力不讨好,毕竟市场对于扭力梁还是存在偏见。
(文/泽宇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