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玩“躲猫猫”:具体分析背后心理成因,父母要积极参与

孩子爱玩“躲猫猫”:具体分析背后心理成因,父母要积极参与

首页休闲益智我爱躲猫猫更新时间:2024-04-14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疫情期间,很多孩子被迫宅在家里。虽然室内各种游戏轮番上场,但“躲猫猫”游戏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很多父母对此不解,有个朋友甚至在宝妈群里发起了这样一个主题讨论:“躲猫猫”这个游戏有什么魔力,能让宝宝们玩到‘着魔’的程度?

作为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对此深有同感。当女儿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爱玩“躲猫猫”游戏。只要看到大人一会儿用手遮住脸消失不见一会儿又出现时,她就会咯咯笑起来。

等到1岁多自己走路利索了的时候,女儿就喜欢满屋子玩躲猫猫。每次她都躲在书房窗帘的后面,一抓一个准,像极了《小猪佩奇》里每次都躲在小桌子底下的乔治。

等到现在3岁了,女儿和小伙伴藏的地方高级一点了,会往屋子里各个角落处躲;每抓到一次,小朋友们就笑个不停,直喊“轮到你了,我开始数了哦,1,2,3……10,我来了哦。”

有次我特意趴在沙发角落的地上,从沙发底部看见她们小脚丫来回走动,找了几次也没找到,女儿就对伙伴说:“完了,妈妈丢了。”等终于抓到我时,两个小孩欢快地像叠罗汉似的压在我背上。

而看到宝妈群里分享的“躲猫猫”方式,那更是花样百出,有藏在沙发枕头后面露出小脚的,有藏在柜子里死活拉住门也强行不让找到的,还有个朋友的孩子躲在被窝里半天活活闷出满头大汗……

就像朋友问的,孩子们为什么如此钟爱“躲猫猫”游戏?如果对这一游戏进行深入了解的话,就会知道“躲猫猫”游戏具有很深的心理因素。

01孩子喜欢玩“躲猫猫”游戏,具体分析背后心理成因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指出:

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全部的预期和目的跟你建立联系时,就是我与你,即我看到真实的你;反之,不管预期和目的有多么美好,我也看不到真实的你,只能看到心中假想的那个你。

这种“亦真亦虚”的真相游戏不仅广受大人喜爱,儿童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从几个月大到7岁左右的孩子,在躲猫猫过程中,他疑惑地看着人或事物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消失。对这种“不知真相,又渴望找到真相并被别人找到”的探索活动非常感兴趣。

但我们知道,当孩子大概过了7岁以后,对“躲猫猫”的兴趣度会明显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孩子对“寻找真相”不感兴趣了吗?

其实不是。

正如前面所说,“寻找真相”的游戏深受各年龄层人的喜欢。而之所以孩子对“躲猫猫”游戏从喜欢变成不喜欢,是由于“躲猫猫”游戏本身失去了寻找真相的意义: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孩子心理上的“客体稳定性”意识慢慢建立起来了,这种“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又出现”的现象已经构不成迷惑真相的趣味性

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客体稳定性”指的是:

孩子对自己身外的所有事物都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即不管这个人或物看得到或看不到,都知道他是存在的,不会因为看不到就不存在了。

因此,当幼小的孩子还没有建立“客体稳定性”的心理意识时,会认为能看见就代表事物存在,要是看不见事物就不存在了。比如,几个月大的婴儿看着大人用手把脸盖住,然后又打开露出脸,这么低级的“躲猫猫”也能逗得他咯咯直笑。

对于他们,这种游戏太神奇了。

当然,客体稳定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会逐步感知“客体稳定性”,发掘其中的“真相”;等长到7岁以后,“客体稳定性”意识就会完全建立,游戏中寻找“真相”的奇妙之处就不复存在。这时,孩子也就失去了对玩“躲猫猫”的兴趣。

因此,孩子爱玩“躲猫猫”,其实说明了孩子的认知探索正在进行中,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高兴才对。

02孩子玩“躲猫猫”时有助于各项能力发展,家长应积极参与

如前所说,孩子玩“躲猫猫”游戏时,“客体稳定性”意识得以建立,促使孩子更好更快地认知这个世界。除此之外,经常玩“躲猫猫” 还有助于孩子各项能力的提升,要是父母能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

在我国,“躲猫猫”可能会被认为太“小儿科”,但在其他国家,它已成为家庭互动的良好方式。日本有档节目叫《100万到我家》,就是一家人在家里设计各种藏点,一小时内不被找到就有钱拿,孩子配合大人玩得不亦乐乎;瑞典的早教亲子活动就有“躲猫猫”这一游戏,藏起来的父母喊着“门儿”突然出现时,孩子就会笑着扑上去。

那么,玩“躲猫猫”游戏可以提升孩子哪些能力呢?

第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语言和运动等能力都有很大发展。但孩子内心依然很脆弱,就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所说:

2~4岁之间是孩子自主性和羞怯疑虑相对发展的阶段。在探索自主性的同时,他们内心其实也是非常脆弱的,对于自己的自主性、对于这个可以独立探索的世界充满了羞怯和疑虑,因而需要不断去寻找确定性。

而玩“躲猫猫”能孩子感受到“我有能力隐藏自己,也有能力找到他人”,这种成就感可增强孩子探索外在空间的勇气和自信。

第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在玩“躲猫猫”时,孩子必须要专注于“找人”或“躲藏”上,观察清楚哪些地方足够隐蔽,才能以最快速度找到别人或让自己很难被找到。

第三,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培养独立意识。对于刚学会走路说话的孩子来说, 在躲与藏中学着与父母暂时分开,让孩子理解分开的合理性,体会到“不见之后还能找到,分离之后还会重逢”,逐渐克服分离时焦虑不安、思念父母的情绪,并随着年龄见长,分离焦虑逐步弱化甚至消除。

第四,培养孩子对环境的探索能力。在躲藏时,孩子慢慢学会区分哪些东西可隐蔽自己,哪些地方容易被抓。在找人时,他也会通过听脚步声和周围的变化,来判断父母究竟藏身何处。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躲猫猫”,不仅能帮助孩子提升各种能力,也能增强亲子关系。因此,我们不但不要禁止,更要积极参与到“躲”与“藏”的乐趣中。毕竟,孩子过了7岁后,想让他再玩“躲猫猫”,他也没有兴趣了。

03孩子玩“躲猫猫”时父母应做好哪些安全防范和引导

当然,父母陪着孩子在玩“躲猫猫”时,要学会引导并做好安全防范。在和女儿及她同伴玩捉迷藏时,女儿的脚就被卡在柜子空隙处,最后我心疼地拉了半天才拽出来。孩子哭得心疼,自己内心也非常自责。

因此,为了避免意外发生,我们首先要做好安全措施,防患于未然。

包好墙边、桌角等锐利处。孩子玩心高涨时,飞跑起来全然不顾前面阻挡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磕到墙边缝或桌角等尖的地方,造成不小的疼痛或伤害。因此,父母提前用海绵等包好这些尖的地方。

把重物放低处,把不用之物统一收拾在固定区域。孩子们躲藏时最喜欢藏在柜子里或角落处。如果重物放在柜子高处如行李箱等,孩子用劲太大重物就容易滚落下来。因此,父母把重物以及不用之物统一收拾放在某一低矮固定区,给孩子腾出足够大的空间玩耍。

如果在室外躲藏,孩子的行踪要在父母的安全视线内。为了增加躲藏乐趣,父母有时会带着孩子在室外“躲猫猫”。但室外人流密集、人员复杂,孩子很容易藏丢、走失,甚至被拐等重大意外发生。因此父母一定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在视线可见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自由躲藏。

当然,“躲猫猫”本质上来说是“寻找真相”,要是长时间找不到或很容易找到“真相”,都会降低游戏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度。因此,我们也要做好引导,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要配合孩子“演戏”,把握游戏节奏。对于小孩子来说,有时藏身之地太显而易见,但为了保持游戏趣味性,父母不要拆穿他,更不要嘲笑他。每次从窗帘后面揪出女儿时,我都会大喊“找到你啦”,她都仰头大笑不止。

不要太过于较真“藏”。“躲猫猫”本身是属于孩子的游戏,简单是自然的事。因此,轮到父母来隐藏时,既不要藏得太隐秘,孩子花半天也找不到,也不要藏得太敷衍明显让孩子轻易就找到。父母正确的参与方式是:既要让孩子花点时间找,又比较容易找得到


写在最后:

孩子爱玩“躲猫猫”游戏,是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正常反应及强化需求,这主要体现在7岁以前的孩子身上。等过了7岁以后,孩子基本失去了对“躲猫猫”的兴趣。

在玩“躲猫猫”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建立“客体稳定性”意识,还能提升诸如自信心、观察力等各种能力。因此,父母应积极参与进来,一旦错过了,也就失去了加速孩子健康成长的又一个机会。

同时,玩游戏时父母不要忘了安全防范和正确引导,保证孩子玩得开心、安全又能提升各种能力。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