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英国“炸街”爆火,“中华战舞”的来头你知道多少?

潮汕英歌舞英国“炸街”爆火,“中华战舞”的来头你知道多少?

首页休闲益智武士刀拱廊更新时间:2024-07-29

龙年初二,一支来自广东普宁的英歌队受邀在英国伦敦街头进行表演,引发英国人以及当地华人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视频显示,表演现场人潮涌动,水泄不通,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伦敦刮起英歌舞风”等话题也霸屏了多个热搜榜,有网友评价“不仅火出圈,还火出了国”。其实,英歌舞虽然主要在岭南潮汕地区流行,但它在2006年就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或“中华街舞”。

爆燃

首赴英国表演震惊全场

近日,已有两百余年历史的英国文化艺术地标伯灵顿拱廊举办新春特别活动,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普宁英歌舞蹈在伦敦上演。本次演出受中国驻英使馆支持和伦敦华埠商会邀请,由广东文旅厅组织,16位舞蹈家专程前去表演。大年初一,普宁南山英歌队在伯灵顿拱廊亮相,大年初二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主舞台正式表演,拉开“四海同春”新春庆典的序幕。

“四海同春”新春庆典号称亚洲以外最大型的新春庆祝活动,共吸引了超过70万民众慕名参与。活动中,来自广东潮汕的普宁英歌进行了英武大气的表演,惊艳了各国观众。

表演当天,表演者按《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画脸谱,着武士服,紧身短打。从长廊的南侧逐渐移动到北侧,表演者们手执特制的双短棒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队列图形变幻莫测,动作套式五花八门,构成不同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英歌舞的表演惊艳了当地观众。英国国王、首相先后为庆典发贺信,国王查尔斯对此次新春庆典表示高度赞扬,称之为“最成功、最难忘的活动”。

起源

早期用于祭祀请神和娱乐

英歌舞动作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已经绵延数百年,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符号,流传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英歌舞具有独特而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舞蹈动作洒脱阳刚、阵势英武、震撼且有张力。其通过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家国情怀、爱憎情感等内核元素。

英歌舞历史上,又称“英哥”“因歌”“莺歌”“秧歌”。潮汕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代交通极其不便,英歌舞是时间和历史的积淀,其源头可追溯到明朝中期,甚至更久远。早期的功能是祭祀、请神、娱乐等作用。从元、明至清朝中期,潮汕地区的民间戏剧歌舞活动开始在民间活跃,英歌舞广泛用于祭神、娱神或百姓自娱,这种情况在明清以来有许多记载。

英歌舞主要在潮汕地区的普宁、潮阳、潮南、潮安等地盛行,村村有专属的英歌队。而英歌队的展演舞台就是厝前巷口村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街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英歌舞的队伍逐渐壮大,几乎在普宁、潮阳等各个镇、乡、村都有自己的英歌舞队,队伍最多时期达到150多支队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南山的英歌队伍在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

人物

素材取自水浒英雄故事

英歌舞叙述的故事相对固定,表演主要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四回,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

此次赴英国演出的南山英歌队总教练陈来发介绍,南山英歌属于英歌中的直槌快板,特点是快而不乱,动中求静、手到眼到、槌槌有力、快击快收、因快夺人。“一台表演节奏紧凑,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队员要完成下山打探、兴师出战、急水渡泊、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欢庆团圆、凯旋归山等情节。”

而来自汕头市潮阳区凤岗英歌队的教练洪荣增则表示,凤岗英歌舞的动作更体现阳刚气,因为他们的动作以南拳、醉拳为基础。

不论什么地区的英歌,在表演中所有演员都要描摹艺术人物的脸谱,并按照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形体与性格形象展开人物造型,穿着武士服进行表演。

耍槌

英歌舞精髓就是“耍槌花”

英歌动作的基础就是“耍槌花”和“击槌”等动作,“把槌耍得像盛开的花,是英歌舞的精髓所在。”此次赴英参与表演的英歌队队员陈生告诉媒体记者。

“耍槌花”是指手握英歌槌中间部分,用手腕以八字绕动,同时中指、无名指、小指挑槌,使槌花形成立圆,通常转动一圈或者连续转动为主,此外还有“双手耍槌花”的动作。

“击槌”又细分好多种,包括竖击槌、斜击槌、双抛击槌、削击槌、镖槌、插槌、抱槌、背槌等等,动作较为繁复。

洪荣增表示,凤岗英歌舞是三下槌组成一个动作,“老一辈传下来的有七鼓八槌和八鼓七槌,根据锣鼓的节奏,完成英歌舞的动作。”

以上动作,均要求速度快、变化多样、出槌有力量。

舞蹈

从练兵攻城阵法演变而来

英歌舞是以集体舞形式为主的汉族民间舞,在舞蹈的时候有相对固定的基本舞蹈队形和图案进行调度,经过历史的长河,一代代的英歌艺人,给英歌也编排出独有的队形变化和调度形式。

英歌舞除了上半身变化多样的动作,还需要腿部灵活,及脚下多变的配合,如弓步、马步、单腿立盘腿、十字步、单腿跪地等。在继承传统打法的同时,洪荣增还创新了扫锤、正侧身跳、三步踏、莲花坐等个人动作,其中三步踏被网友称为会飞的英歌,这些动作大大增加了英歌舞的观赏性。

英歌舞的团体基本队形则有二龙吐须、金龙穿水、麦穗花阵、双穗花阵、田螺圈、四方阵型、铁索链阵、落地梅花阵等等,而所有舞蹈动作以及队形排列图形,都是从古时练兵和攻城阵法中演变而来,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替天行道的豪迈气概。

英歌舞的主要舞蹈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

传承

已有女子英歌队员

赴英演出的南山英歌队总教练陈来发介绍,南山英歌队有300多年历史,但在1990年左右,南山英歌队逐渐萎缩,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20名队员,甚至凑不齐一个表演队伍。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极大改善,大量年轻人开始愿意学习和表演英歌舞。作为非遗传承人,洪荣增说,年轻的时候觉得跳英歌舞比较“man”,也被当地人喜欢,讨老婆容易些。“投身英歌舞二十多年来,我是真的爱上了英歌,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

而对大部分普通队员而言,英歌舞只是一个“副业”,本职工作是建筑工人、生意人又或是上班一族。英歌表演大都没有收入,有补贴时也是微薄的一点“夜宵钱”。即使如此,队员们也一直坚持训练表演。

陈来发说,目前南山英歌队已经在当地小学设立特色基地,组建南山少年英歌队。每年,陈来发会用全村的高音喇叭向全村发布吸纳新学员的通知,“今年招收学员的时候,第一批报名的就高达380多个人。”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1月15日,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正式揭牌,南山英歌队也迎来首位女子英歌队员,陈来发说:“今年另一个转折,是我们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欢迎更多青少年以及喜欢英歌舞的人加入学习,让我们的英歌长盛不衰。”

流行

应保留“中华战舞”战斗气势

此次赴伦敦演出并不是潮汕英歌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年6月,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也曾到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乌隆府,与泰国当地的英歌舞者交流经验,一同表演。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李宏新认为,英歌舞在线上线下引发关注,与近些年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密不可分。

“英歌舞是潮汕人与自己生长并热爱的土地进行的互动,是一种可以舞起来、聚起来,可以实践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度高、共享性强的艺术表现方式,背后是文化活跃的生命力、超强的吸引力。”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杨红认为,以英歌舞为代表,中国非遗的当代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拓展为“中国式流行文化”。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介绍说,英歌舞根系中原,弘扬于岭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扬帆出海并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如何把最地道的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江冰认为,应尽量把英歌舞最原始最本土的气息呈现出来,“英歌舞流传至今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所以在对外展示展演中,要注意保留它的原汁原味,保留它作为‘中华战舞’的战斗气势,不能演变为一种肤浅的舞蹈表演。”

延伸阅读

姚晨发微博请大家关注福建游神

今年春节,知名演员姚晨发微博,请大家关注福建游神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也再一次带火了福建民俗“游神”。今年过年期间姚晨去看了漳州著名的民俗活动“王公转炮”,人们抬着神像在鞭炮中行进转动。从姚晨现场拍的照片来看,周围的人一门心思都在看活动,完全没注意到她。

福建游神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有模仿神明巡游的民俗活动都算“游神”,各地风俗细节不尽相同。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抬佛、抬神像等。每逢神诞日、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人们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神像接受了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着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游神的沿途伴随有锣鼓、神偶、舞狮、舞龙、杂技及乐队演奏等艺阵;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粤西地区、闽台地区、潮汕地区,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

在福建福州,游神又称“迎神”。游神这一天,人们从庙宇里请出神明 ,巡游本境(村),在队伍的最前面,迈着最狂拽舞步的一定是马夫。马夫,在古时叫班马仔也叫斥候,身穿黑色和白色衣服,跳来跳去,表示在骑马。马夫的表演要求很高,不仅身材要灵巧,脚下功夫也要非常熟练。

在福州民间,用敞篷大轿抬着的当地供奉神像有华光大帝、白马王、临水陈太后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等,这其中人气最旺、形象最俊美的是高大魁梧的张世子。

上游新闻据红星新闻、中新网、潮新闻、上游新闻、羊城晚报等图文综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