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丰碑淠史杭

精神丰碑淠史杭

首页休闲益智我凿木头贼六安卓版更新时间:2024-06-03

精神丰碑淠史杭

写在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特大型灌区开工建设65周年之际

这是被誉为水利奇迹的治水壮举,历时14年、日均投工50万人、开挖土方量可绕地球10多圈,建成了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固定渠道绵延2.5万公里,覆盖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水生态系统。

这是一座光芒不熄的精神丰碑,数十万江淮儿女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壮举劈山开岭,创造了渠走丘陵、引水上岗的“人间天河”奇观,让昔日旱涝频发的贫瘠之地变成鱼米之乡。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工建设的特大型灌区淠史杭。8月19日,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在安徽省六安市召开,人们深情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汲取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斗”出“人间天河”

烈日炎炎,古老的安丰塘水波浩渺,涓涓清流经安丰塘斗门汇入沟渠,淌进绿油油的稻田。顾广银望着眼前正在孕穗拔节的水稻喜上眉梢:“这一遍水浇够,今年的收成就有指望了。”

顾广银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力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得益于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实现旱涝保收,他的规模种植步伐不断加快,如今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顾广银所在的寿县一带曾是“老灾窝”,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带,洼地逢雨即涝,岗地无雨则旱。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278年间,江淮丘陵地带发生自然灾害134次,百姓苦不堪言。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为了抵御水旱灾害,2600多年前,春秋楚相孙叔敖就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灌溉工程古名“芍陂”的安丰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然而,古人的智慧并未能根本解决江淮丘陵一带的水旱灾患。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面对淮河水患,*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随着治淮工程深入推进,大别山佛子岭、梅山等几大水库陆续建成蓄水,一个大胆的治水构想逐步成形:利用治淮建成的大别山水库群为水源,通过开挖人工渠道,联通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将水引到丘陵岗地,形成一个灌溉面积达千万亩的淠史杭灌区。

彼时,正是新中国困难时期。面对这一宏伟构想,有人质疑:“自古水往低处流,未见能上岗”“这么大的工程是劳民伤财”。有现实困难:建设资金匮乏,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更是没有。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原局长高冀生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按当时的物质条件,可以找出100个理由不干淠史杭。干,却只有一条理由:老百姓太需要淠史杭了!

1958年8月19日,时任淠史杭工程总指挥的六安专署专员赵子厚在六安横排头工地上挖下第一锹土,拉开了这场历时14年的工程序幕。在安徽省六安地区的方言里,常用“斗”这个字来表达“下劲干”。这次,人们下决心要“斗”出美好生活。

同心创造奇迹

85岁的许芳华满头银丝,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念叨着记性越来越差。但说起60多年前在淠史杭工地上的日子,她的眼中泛起光芒。

许芳华是当年淠史杭工程龙河口水库工地的建设者,当时20岁的她刚结婚三天,就和丈夫双双来到了工地。在许芳华的记忆里,家乡三年两淹,洪水一来,父亲把她抱到树上。无雨就旱,地里粮食绝收,只能挖茼蒿果腹。听说淠史杭修好后再不会遭灾,许芳华毫不犹豫来建设。

在工地上,许芳华和100多名女同志组成“刘胡兰战斗连”,每天挑着近百斤的土方来回运送几十趟,肩膀磨破了就加块肩垫继续干,遇到雨天干脆赤脚干。许芳华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当时上工时用的肩垫,当年的血渍依稀可见。她说,修建淠史杭让她有了“铁肩铁脚”,至今赤脚走石子路都不会觉得疼,因为脚底板那时就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宁愿苦斗,不愿苦熬。据记载,淠史杭工程开建后,以黄继光、刘胡兰、铁姑娘等命名的各类突击队、战斗队有6400多个;最高时日上工人数达80万人之多;整个工程完成了约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开山劈岭需要工具,工人在现场支起红炉,锻打锹、镐、钎;没有木料,人们拿出家中的木料甚至卸下门板。靠着自力更生,硬是凿出了密布丘陵冈峦的一座座渠系建筑物。

“革命精神,科学态度。”这是赵子厚生前挂在家中的一幅字。他对子女说,这就是淠史杭工程的建设经验。

时任赵子厚的秘书张洪祥回忆,淠史杭所有的重点工程、所有的总渠、支渠,都不是在办公室定的,也不是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而是赵子厚带着干部和技术人员,一步一步走着看,徒步跋涉勘测出来的。赵子厚的儿子赵洪告诉记者,因为父亲常年在一线跑太废鞋,家人专门给父亲纳了厚鞋底。

淠史杭开工之初,关于渠道走向产生过激烈争论。技术人员建议走直线低线,省工省时。赵子厚建议傍丘岗半挖半填不占田。争执不下最后来到村民中听取意见。听到村民们说,政府修水利是行善积德,但田地好比饭锅,取水砸锅,不是要把老本都赔掉吗?大家不再争论,一致决定淠史杭水走高线。而这一做法,也将灌溉面积从200万亩以下,扩大到1100万亩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说,淠史杭工程虽然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年代,但工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仍让今人佩服。

傍晚时分,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张母桥镇,村民们常摇着蒲扇来到附近一座大桥上纳凉。桥上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行人,唯有桥面一渠静水深流。站在这座约30米高的桥上举目四望,桥下阡陌纵横,远处青山叠翠。

这是被称为“水桥”的将军山渡槽,可谓淠史杭工程的又一创举。当地人形容:“舒城有座将军山,飞落天河飘山间。鲤鱼常在雾里跳,行人可在云中穿。”将军山渡槽连接六安的舒城县和金安区,从龙河口水库引水,灌溉金安区施桥、张店、双河等乡镇十余万亩农田,并沟通淠河、杭埠河两大灌区,起到相互调节水量和通航灌溉的作用。

从水走高线的干渠设计到凌空飞渡的“水桥”,从倒虹吸建设“河下河”到不用一袋水泥、不用一根钢筋的土石坝,在淠史杭建设的火热工地上,建设者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巧夺天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水利奇迹”。如今,淠史杭灌区已经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特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惠及皖豫两省4市17个县区,形成固定渠道绵延2.5万公里,加上1200多座中小水库、21万多座塘堰的“长藤结瓜”式的宏大水网。

中国灌区协会会长李仰斌说,淠史杭工程在国家水网中举足轻重,是少有的渠走丘陵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类型丰富,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农田水利教科书,更是一部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勠力同心创造的治水丰碑。

岁至耄耋,许多歌谣已经记忆模糊,唯有一首歌,许芳华还会轻声哼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如今,许芳华的家乡已经告别了昔日的水旱贫瘠,江淮丘陵在淠史杭工程的润泽之下已是流水潺潺的岭上江南。

赓续精神书写华章

淠史杭工程淠河总干渠渠首的横排头水利枢纽,有着“横排仙境”之称。这里青山碧水风景如画,高耸矗立的淠史杭工程建设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常有外来的游客至此,向长眠在这里的赵子厚、高冀生等淠史杭工程建设者致敬。

65年间,淠史杭工程建设者们的汗水、泪水甚至生命已经汇入时间的长河,铸就起精神的丰碑,激励着后人接续奋斗。

8月19日,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在当年淠史杭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安徽省六安市举行。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局长王伟在纪念活动上表示,65年来,淠史杭灌区以1.4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水生态系统,润泽安徽、河南两省4市17个县区的超千万亩田地、超千万城乡人口,总供水量相当于约80个巢湖水量,灌溉区贡献了全国百分之一的粮食产量,安徽省近三分之一的GDP……

一渠清水既是丰收之源,也是生态之源。

淠史杭灌区渠首横排头枢纽工程近年来多了一项生态补水的职能,得益于此,下游占地4500余公顷的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美、飞鸟翔集。据统计,这里分布着129种鸟类和30种鱼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7种。

王超在纪念活动上表示,淠史杭灌区内形成多个水利风景区,其生态功能愈加明显,一条条绿色廊道成为群众感受绿色、享受绿色的良好生态空间。

如今淠史杭灌区串起了六安市两个5A级景区、26个4A级景区,仅2022年六安市就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0多亿元,灌区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一张水网映照生态美景,未来还将成为一张数字化水网。统计显示,淠史杭灌区近年来的用水需求不断增长,已经从原来满足农业灌溉需求,向着满足城市供水、生态用水等拓展。节水优先、做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李仰斌说,目前淠史杭灌区已经列入全国48处大中型灌区建设数字孪生灌区试点之一,正在向着全国一流的数字化、现代化灌区迈进。

2021年末,一篇《五六十年代的六安干部是如何干工作的——弘扬淠史杭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的文章,在六安市干部中引发热议。有人说,那一代六安干部“选择了当官最难*但对后代贡献最大的事干”。

在19日的纪念大会上,六安市委*叶露中表示,“当前,六安的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我们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就是要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全力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作为后发地区,近年来,六安聚焦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决定性工程,全力以赴拼经济、抓招商、扩投资,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上2000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居安徽省第四。今年上半年,六安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增幅超过6%。(记者 杨玉华、水金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