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每天分享有趣且实在的情感干货。
文|WeGo_Huang
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一类挽回案子,是挽回者表述上会说:
对方很坚定要分手(离婚)。
然后挽回者本身对分手原因,是比较“朦胧”的,一般是会表述:
我们之间没有发生过出轨等原则问题,要说争吵,往往也是由于一些小事,很琐碎。慢慢地就到了这个地步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问挽回者目前对方对其的态度是怎样的?
挽回者通常的回答是:很失望,失望至极。要求分手(离婚)非常强硬,拒绝对话。
这类型的案子,我个人通常喜欢用“雪崩”这样的字眼来跟挽回者进行一个解释。
雪崩了……
跟“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又不同的是,同样是“积累”出来的问题,但是我们今天描述的这类情况,如果你去看他的案子,会发现每个争执的点都看不出“最后一根稻草”的属性。
最终是一种“整体”的力量压垮了双方的爱情。
你甚至并没有感受到“风雨欲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与往常一样,你从睡梦中醒来,翻了个身,想去拥抱一下旁边的那个人,结果对方冷冷的说了一句:“我们分开吧!”
你以为对方在开玩笑,或者跟上回那次一样,只是突然的抽筋发脾气而已。你表面上略显紧张,安慰询问着对方,但是心里面可能还在想着,小样!
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发现,这次不同了……
对方就是要分开。
就跟雪崩一样,原本轻飘飘,略显浪漫的雪花,突然一天倾塌而下,你发现,我勒个去,这什么鬼?
出现这样的问题,跟恋情双方的文化差异有关。
啥?
还跟文化有关?
并不是说,你高中,对方博士,这样的文化差异。
而是什么呢?
用“人”来解释,我们可能比较难说明白,我们用东西方文化差异来说。
比方说,西方文化,它的思维偏什么?
偏逻辑。
西方文化是如何解决冲突的?
方式偏向于先搞清楚矛盾,然后咱们摆开架势,就事论事地辩出个谁对谁错。
再说东亚文化。
它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很注重“整体”。它是需要结合外部情况的,尽管事情本身存在问题,也要考虑外部的因素。
比如:
这事做得是不对,但他当时也是一时冲动了。
他年纪大了。
他毕竟是个孩子。
等等……
所以当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文化与东亚文化碰撞的时候,是会有冲突的。
去年的“瑞典酒店事件”,小伙伴们还有印象吧?
看错时间入住酒店遭拒。
瑞典警方的处理角度认为:首先你自己看错时间,定错了。其次你还大闹前台。错在谁?错在你。
你还不消停是吧?
来人,抬出去。
我们的角度是什么?
我们看得起你,才去你那里旅游。
我们是消费者。
人生地不熟!老人有病在身!
你咋能这么粗暴?
作为理性角度,我们把这件事理解为“辱华”或者是“歧视”之前,最起码你应该看到,这里面是有文化的差异存在的。
上面这张图我找了很久,你可以简单理解为Y轴数值越高,表示考虑内因成分越高,而外因越少。
了解这个差异之后,这个时候,我们假设有两种恋爱群体:群体A,跟群体B。
群体A是采用“西方文化”,偏向逻辑性。
群体B是采用“东亚文化”,偏向整体性思维。
那么群体A跟群体B,在现实中就可能发生以下的恋爱组合:
如果你问,怎么样的情形容易出现“积累”的问题,那么你就可以从这样的组合上来看。
这三种组合形式,A A是相对安全的,往往“积累”性质导致恋情破裂的案子,多出现在下面的A B,以及B B这样的组合中。
而A B这种组合,其实就是比较常见的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雪崩”状况的恋情组合。
B B呢?
它也容易出现,但是更容易出现那种需要“最后一根稻草”去压的情形。往往是需要有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争执,作为爆发点激发出来,所以也容易成为挽回者在挽回进行中的一个误区,就是过于地锁定“最后一根稻草”。
谈回“雪崩”。
如果你要试图处理这样的情感状况,试图去挽回,那么有没有什么比较推荐的处理方式?
比较推荐:可以先考虑采用调解的方式。
但是你得先问自己,你懂不懂什么是调解的方式?
很多小伙伴对这个词,是有很严重的误区的。误区的来源,在于看不懂两个问题。
1、谁去调解?
2、调解是不是“和稀泥”?
第一个问题,谁去调解?
我去?
还真有人让我去的。
之前我有一个案子的大客户,我给他安排了一个调解的方案。关于执行人选方面,列了一个表格给他,类似下面这样的表,我说就照着这样的一个标准,在你们之间共同的圈子里面找这么一个人来处理。
结果他找着找着,他说,老师要不你来吧?你直接加对方微信,帮我调解一下?
这就没明白这个“找谁”的问题。
首先,调解动作不能自己来,调解不是“安慰”,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得,哦调解是吧?那我去给她调解调解?
你调解个锤子……
调解这样的动作,需要通过“第三方”去完成。
其次呢?
其次这个第三方需要尽可能跟对方有较活跃的交集,视具体个案情况,选择平辈,或长辈。
所以我来?
我也来不了,除非我跟对方也是认识,并符合个案情况里面的其他属性。
这个“谁”去调解,是不是固定是一个人?
也不是。
是可以多人低频,或者单人高频的不同方式的。有时候我们需要不同的人,帮我们去调解下,有的时候呢我们会建议就一个人,分开几次去做“说客”就好。
明白了“谁去调解”之后,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调解是不是“和稀泥”?
很多人对于调解的概念,就是和稀泥。
对不对?
中国式的息事宁人嘛!
“和稀泥”是调解的一种方式,但并不等于就是调解。
事实上,这种“雪崩”的情况,咱们要用调解的方式介入,最终还是回归到刚才所说的“组合”上面去。
你要看你要解决的对象是谁?
是A还是B?
如果是A,我们的调解逻辑是什么?是处理问题本身。
如果是B?
我们应该更看重的是外部因素,比如从人际关系、从道德捆绑、从“大家都不容易”来切入。
是就事论事分对错?还是情深深雨蒙蒙安抚情绪?
记住是看你要调解的是谁。
不要一谈到调解,你想到的就是和稀泥,就是以和为贵。
不要滥用。
这只是差异,谈不上对错。
感谢阅读,私信,发送“22”,可领取一份挽回爱情资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