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发现他7次考秀才的经历,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他的起点非常低,出身普通农家,祖上五六百年都没有出过读书人。
其次,他的智商很平常,5岁进学,14岁开始“公考”,一直考到22岁,6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直到23岁,第7次才终于考上了秀才。
所以说,曾国藩9年7次“公考”才成功上岸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笨人逆袭的教科书。那他是如何突破出身和智商的天花板,成功“公考”上岸?
01不同于现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人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士农工商”,做官排在第一,而寒门子弟只有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有出仕做官的机会。
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年轻时游手好闲,35岁时被人背后嘲笑,才发奋种田,奋斗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
曾玉屏修家谱时,发现曾家祖上几百年,都没有出过做官的人。他做了一个影响后世子孙的重要决定,供孩子读书。
在古代,读书考取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和财富才能稳固。曾玉屏不惜花重金聘请当地名师,来培养儿子曾麟书。
可惜,花了无数钱财,曾麟书从十几岁入场,一直到年过四十,头发花白,考了16次,连秀才都没有考中。
眼看着儿子没有希望,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曾国藩5岁开蒙,十四岁和父亲曾麟书一起并肩赶考。
但老曾家的智商确实一般,此后曾国藩5次下场,全部以失败告终,这对父子也因此成了湘乡科场的“名人”。
等到曾国藩22岁,曾麟书43岁,又一次离乡去赶考。这一次曾家的祖坟终于冒了青烟,曾麟书考上了秀才,而曾国藩第6次落第。
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试卷被贴出来作为反面典型,这对曾国藩而言是奇耻大辱。
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当众批评,换成一般学子早就羞愤放弃了,但曾国藩是普通人吗?显然不是!
02优秀的人都有一个优点,善于反思总结。6次考试失败的曾国藩,回到家乡,坐在书房里,开始反思自己这十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到了两点失败的原因:
第一点:当然是自己太笨了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笑话。曾国藩学习非常刻苦,每天都要背一篇文章。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开始背书,这时有小偷藏在房梁上。
小偷心想等他背完书我就行动,结果到了半夜曾国藩还背诵的磕磕巴巴,小偷忍不住跳下房梁,流利的背诵起文章,大声嘲笑曾国藩后扬长而去。
虽是笑话,却能说明两件事:①曾国藩学习很用功;②曾国藩确实不聪明。
第二点: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
“悬牌批责”时,考官认为曾国藩的考卷文理欠通,但基本功很扎实。曾国藩仔细思考,到底是哪里不通?以前的学习思路和经验,有哪里不对?
他拿出自己历年的考卷,与模范试卷放在一起逐一对比,发现了问题,文章写得过于死板,缺少大局观。
这个锅,其实还得他爹曾麟书来背,曾国藩开蒙后很长时间都是他爹在教,他爹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死记硬背。父子俩“公考”迟迟不能上岸的原因,可想而知。
等到曾国藩重整旗鼓,第7次考秀才,果然就成功上岸。接着一鼓作气去参加举人考试,他居然一考即中,成了举人。
所以,曾国藩后来成功逆袭为职场大佬,不是没有原因的。应了那句网络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智商不够,勤奋来凑。
03通过曾国藩“公考”7次才成功上岸,从这部笨人逆袭的教科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最重要的三点:
1、不走捷径
现代很多人喜欢走捷径,认为做事越快越好。但曾国藩说:“天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意思就是说,肯下笨功夫,胜过投机取巧。
这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他一生从不走捷径,一直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
2、基础打得牢,才能走得远
曾国藩从小读书,就全靠“笨功夫”,读懂上一句,才读下一句。读完这本书,才摸下一本。所以曾国藩虽然屡次落第,但基础非常牢靠。
这也是曾国藩七次才考上秀才,但举人和进士考试都很顺利的原因。
3、善于复盘总结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失败了不能就扔在一边,也不要急于尝试。要勤于分析复盘失败的原因,做出总结和详细的计划,并严格实施。
芸芸众生中,天才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出身平常、智商一般的普通人。
普通人如何逆袭?那就是做一个又笨又稳的人。
不投机取巧,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勤奋进取。才能突破自己,成功逆袭。
欢迎关注,分享更多有意思的书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