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
搜索
搜索“卢浮宫”三个字,一般会收到这样的结果
“卢浮宫攻略”
“如何看懂卢浮宫”
“卢浮宫拍照”
“看”和“懂”永远是围绕着卢浮宫的关键词,也因为对这两个词的解读,广阔的卢浮宫似乎拥有无穷魅力。
几天前卢浮宫博物馆官方发布2019年度总结,去年卢浮宫接待960万旅客,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卢浮宫官方账号的粉丝数量与阅读量也十分可观,年增长率高达75%。
由于卢浮宫没有中文讲解器,“读懂”更是成为中国游客的终极命题。面对这个庞大纷繁的建筑,如果你是导览员,你会从哪里读起?是《蒙娜丽莎》,还是《米洛的维纳斯》?
在具体的画作与展厅之间做取舍实在太难,不如让我们打破这些表象,走入卢浮宫的地表之下,从鉴定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再现卢浮宫的结构,借由这些概念理解全世界的博物馆和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点击获取卢浮地宫夜游指南
一个命题作文开启的世界
在上一篇的介绍中我们跟随一位奇怪鉴定师的鉴定师走入终结博物馆的地下,偶遇众多管理人员,走过15个展厅,窥探了一个我们不了解的博物馆(点击回顾线索)。
这个具有荒诞想象力的故事正是出自于鬼才漫画家马修之手,《卢浮地宫》也是马修为卢浮宫所绘制的项目作品。
从2003年开始,卢浮宫便开始了一项名为“当卢浮宫遇见漫画”的项目,陆续邀请漫画家们到卢浮宫进行自由创作。目前已有10位欧洲漫画家与7位日本漫画大师加入此次项目,我也在陆续出版此系列作品。
我们已经出版的系列作品
为宣传此次项目,在京都国际漫画馆举办过“当漫画遇见卢浮宫:法国与日本艺术家在博物馆”的主题展,森艺术中心画廊也策划了“卢浮宫:第九艺术”的展览。
卢浮宫:第九艺术
虽然此项目备受关注,但收到卢浮宫邀请的马修,一开始并没有答应,机缘巧合下卢浮宫工作人员带领请他进入一些未开放的区域,漫步其中的马修灵感迸发,改变了想法,接下了这个命题挑战。
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卢浮地宫》,而马修呈现的正是展品背后“无法看到”的卢浮宫。就算是已经参观过的读者,在阅读完《卢浮地宫》后,也很难不产生想要再去探索卢浮宫的冲动。
马修
阅读过马修此前作品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不管是《方向》里的无对白哲学,还是《3秒》里逆天的镜面设计,每一部作品,马修总是会打破此前的设计,重新换一种玩法。
毫无意外,在《卢浮地宫》中马修也设计出了新的创意,相比于前几部作品,这次的马修,不仅更加易懂,还在内容与形式上做了更好的呼应。
文字游戏:
没有一处提到卢浮宫,却又处处不是卢浮宫
在故事的一开头,卢浮宫的名字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终结博物馆馆”:
“终结博物馆”,人们通常这样叫它。
……据说,这些名字都是通过变换博物馆本名的字母位置构成的,而本名已经被世人遗忘了。
卢浮宫的法语名拼写为 Le Musée du Louvre 。文中的“终结博物馆”( Le Musée du Révolu )、“过度需求”( Le Voulu Démesuré )、“缄默者的著作”( L’Œuvre du Muselé ) 和“梦想唯一的懦夫”( Le Seul Mou du Rêve )都是作者依此法玩弄的文字游戏。
然而这还不是“卢浮宫”在文中的所有分身,开端的叙述只是马修给出的小小提示,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他将字母排列组合,在不同的展厅中不断提及,聪明的你可以在文中找找,作者一共将“卢浮宫”玩出了几种花样。
画作上的名字由卢浮宫的字母变换而成:缪斯,现实的母狼
而这种排列创造的意义并不是无效的,每一个名字对应的是内容的调侃和形式的隐喻。比如“过度需求”是对博物馆内容庞杂的质疑,而“缪斯,现实的母狼”是文中对《蒙娜丽莎》的再解读。
就像小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在有限的字母中确定神的名字,如果我们忘却了卢浮宫的名字,仅有这15个字母,如何在众多组合中重新唤回它的名字?或许,博物馆本身就是无限意义的象征。
事实上,卢浮宫的名字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在BBC纪录片《卢浮宫的珍宝》中,主持人这样说道:
BBC纪录片《卢浮宫的珍宝》截图
“Louvre”这个词的含义,如今有非常多的争论,但我倾向回归古法语单词“louver”的含义,也就是“堡垒”或“要塞”,这个意义基本囊括了卢浮宫和它的历史。
这是因为卢浮宫最初被设计为一处配有坚固城墙的强大防御工事,14世纪中期,查理五世决定将其改建为城堡,使其成为自己的主要住所。在历史的演变最后,卢浮宫才被改造为博物馆。
如果你再仔细看一眼纪录片中的截图,你大概会发现主持人身边的柱子有些眼熟。在此前故事的介绍中,我们曾提到过鉴定师到达的第一站是地基。他们发现,这个看似在地表下的墙体其实是某个高大建筑的顶端。
而漫画中的地基原型正是卢浮宫初期留下的防御城墙
但显而易见,真实的墙体并不是故事中某建筑的顶层。这便是马修的第二个设计:在现实基础上构建想象世界,让读者在黑白与虚实之间产生另一种维度的神游。
影射与彩蛋:真真假假卢浮宫
在阅读这个荒诞故事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这是卢浮宫的哪里?这是虚构场景吗?随着故事的进行,你甚至会得出“这应该就是全虚构”的结论。
然而这也是马修所出的谜题,《卢浮地宫》中没有点出任何真实作品的名字,但却时时都在照应真实存在的场景与文物。
故事里的鉴定师进入了地下大大小小的仓库与工作室,看起来黑暗又空旷,其实在很多博物馆的地下,的确分布着仓库和办公室。NHK纪录片《你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里便拍摄了大英博物馆希腊和罗马部门的地下雕塑收藏库。
NHK纪录片《你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部长的介绍和玩笑
在这些雕塑收藏库中,大量破碎的雕塑会被挑选、修复,而在《卢浮地宫》,也还原了修复工作室的场景。
在这里,修补师颠覆了修复的概念,提出了“让修补显而易见”的原则,为了让大家知道文物的原始样子,甚至应该采取粗劣的修补,才不会欺骗观赏者。这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许已经使你产生了不真实感,在被马修的谜语混淆之前,我们来看看这段对话里照应的真实现实。
首先,图中出现的雕塑事实上是卢浮宫东方艺术馆的王室头像《汉谟拉比头像》,表现的是一位美索不达米亚君王的形象,而出土的雕塑正好丢失了鼻子的部分。
王室头像,《汉谟拉比头像》
另一方面,修复师的那句"去修复",影射的是博物馆对于文物人为选择的干涉。比如卢浮宫镇馆之宝《断臂的维纳斯》在发掘之初丢失的不仅有手臂,还有左脚与附着的手镯、耳环、头带,她的脸部与衣物应该还有彩绘,同时发掘的应该还有维纳斯的底座,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折中,雕塑只被选择修复了一部分,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卢浮宫档案中维纳斯雕像完整的复原图
修补是还原时间吗?还是还原时间造成的破坏?修补真的会欺骗观众吗?我们可以看一个更直观的例子,下图的两个掷铁饼者中,你能分辨出哪个雕像是被篡改过的吗?
上面的两座雕塑,一个来自大英博物馆,一个来自罗马博物馆。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掷铁饼者在出土时原本是没有头部的,在修复时工作人员临时使用了毫不相关的头部,最后的结果是,这一错误因1948年伦敦奥运会被广泛流传,雕塑的真实模样也被混淆了。
1948年伦敦奥运会海报中的掷铁饼者
现在你知道,上图中低头的雕塑其实是违背原型的修补,但因其完整性,观众被完美“欺骗了”。
这种真实的彩蛋和影射在《卢浮地宫》中还有很多,有的彩蛋让人心领神会,比如一句正是她的微笑,我们便能明白意指《蒙娜丽莎》,
有的彩蛋埋得深沉,其来源也并不属于卢浮宫。
大概很多人不会想到,当鉴定师们在黑暗的地库深处讨论一个朴实无华的石头时,它也是具有原型的。这块石头是1905年发现于南非的碧玉卵石,是公元前近300万年的文物。
比起待在楼上光线压顶的玻璃柜中,藏身于绝对的黑暗之中,这份美丽岂不是更能被彰显吗?
我们的目光还能捕捉到原初人造品的魅力吗?
只用真实藏品显然还不能打破博物馆的界限,马修为了调侃博物馆对于“收藏”的筛选,更是张扬地把漫画放进了卢浮宫。
上图中被一再临摹的大作正是“当漫画遇上卢浮宫”系列里的《冲出冰河纪》。
当讨论摹本真伪时,马修将漫画家科皮放入名家之列,毫不犹豫地高呼,科皮是不可复制的!
科皮的漫画
这些留给读者的彩蛋,饱含的正是马修不曾显露的温情与幽默。
画中画:嵌套的无限迷局
马修擅长用图像形式表现内容,正如《方向》里的箭头和《3》秒中的镜面反射,在《卢浮地宫》马修则运用了另一种形式“mise en abyme”
《方向》里的箭头
法语“mise en abyme”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开创提炼的一种中心叙事方法,通过一环套一环的方式呈现故事的方法,就像镜中镜形成的无限深渊。在中文里被译为“嵌套结构”、“纹心结构”、“叙事内镜”等。
电影《记忆碎片》海报所呈现的嵌套
这种技法在文学类型中十分常见,比如赖声川在话剧《暗恋桃花源》中使用的戏中戏,扬凡·艾克在画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所用的镜子。通过镜像套入相似的内容,但又呈现不同层次的故事。
画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镜子里倒映出画家的身影
在《卢浮地宫》里,马修不仅埋藏了真实的画中画,还在画中画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叠加,制造出无限的效果。
画面中的三位主人公观看的是Giuseppe Castiglione的《卢浮画廊》
而鉴定师所看的是画框里的画的画的画…
直至最后,我们突然反应过来,连鉴定师也只是画里的一部分,而看着他们的正是我们。
每一幅更大的画作,对应的又是一副名画,这还不是画框的结束
和文字游戏一样,马修再一次把这种嵌套玩出了花样。比如话框里的话框的话框,用来分隔不同人物的叙述。
还有在内容上让人恍然大悟的深层次嵌套。
比如在画框仓库,管理员讲述着画框的意义和变化。
“利用最简单的话框,我们可以设想一系列按时间顺序连续拼接的画作,并以此构成一段叙述….也许终有一天这些尝试会获得它当之无愧的反响。”
当你读完这段对话开始思索管理员所说的“时序绘画叙述”时,请再看一眼这幅页面的整体,你发现了吗?正中间所演示的1-2-3叙述顺序,正是这幅页面的分镜。
马修没有点明的“时序绘画叙述”正是漫画呀,而那句“你们想必很清楚,在上面,这类研究完全不受重视”的调侃意味便更加深刻了。
卡夫卡的寓言 & 博尔赫斯的形而上学
纵观马修的手法,他似乎已经把卢浮宫给他的命题作文写成了自命题作文,概念与空间被打破,马修处处跑题又处处扣题。或许他想做的,正是用这所终结博物馆的寓言去诠释所有博物馆与人类文明的无限。
虽然从选题上,《卢浮地宫》和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但深受现代派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马修一如既往地在坚持他想讨论的东西,呼应着文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我
在我的大部分故事里,你都能找到迷宫。
——马修
这种文学隐喻在故事的开头便所有暗示,“在旧市中心的南区,在修正过的林荫大道和小喷泉之间,博物馆前的大广场肆无忌惮地铺展开来”。
我们再来读读卡夫卡的《城堡》开头:“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正如K凝视雪地里的村庄,鉴定师在雨天走向最后的博物馆。
有趣的是两个故事中相似的设定,卡夫卡的《城堡》的主人公K去城堡当土地测量员,《卢浮地宫》的主人公是去博物馆当鉴定专家(卢浮宫的前身正好是城堡)。在故事的最后,K始终没能进入城堡,而鉴定师的一生都没能离开终极博物馆。
如果说在形式上《卢浮地宫》会让人想到卡夫卡式的寓言,在内核上,马修似乎倾向博尔赫斯式的形而上学的诗歌。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说到:
我觉得迷宫的概念更接近于博尔赫斯而不是卡夫卡,卡夫卡是荒谬的文学,而博尔赫斯更像是形而上学的诗歌。所以与其说迷宫是荒谬的象征,不如“形而上学的符号”来得准确些》
马修所提到的“博尔赫斯的迷宫”出自短篇小说《两个国王与两个迷宫》,巴比伦国王为了愚弄前来谒见的阿拉伯国王,将其骗进一座复杂奥秘的迷宫。阿拉伯国王祈求上天,找到了出口,在离开之时,他只对巴比伦国王说,他在阿拉伯也有一座迷宫,有朝一日请他参观。回国之后,阿拉伯国王大举进犯巴比伦,将国王俘虏,把他绑在一头骆驼,送进了沙漠。
阿拉伯国王对巴比伦国王说:“啊,时间之王,世纪的精华和大成!你在巴比伦想把我困死在一座有无数梯级、门户和墙壁的青铜迷宫里;如今蒙万能的上苍开恩,让我给你看看我的迷宫,这里没有梯级要爬,没有门可开,没有累人的长廊,也没有堵住路的墙垣。”
马修的《方向》和《卢浮地宫》在这个故事里找到了汇聚的方式,如果说《方向》里空旷无边的白色是阿拉伯国王的沙漠,那么《卢浮地宫》便是巴比伦国王的迷宫。
马修的《卢浮地宫》与《方向》对比
而《卢浮地宫》中的迷宫,没有外部也没有内部,无数的阶梯与墙壁联合又隔断,像金字塔般越往下越是无限。直到最后,我们终于意识到,马修所构建的迷宫并非是一座博物馆,这个迷宫的名字,叫人类文化。
点击获取博物馆的时间之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