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职场小白总掉进“沟通漏斗”陷阱?3招教你秒变“沟通高手”

深度|职场小白总掉进“沟通漏斗”陷阱?3招教你秒变“沟通高手”

首页休闲益智陷阱高手更新时间:2024-06-01
01平时能说会道,一到要事就掉链子,咋回事?

团队里的小美口才特别好,平时能说会道,把领导和队员们哄得心花怒放。他们也乐意在工作上关照一下她,有什么好的差事也会帮她留意一下。

可是有一次当她被安排去和赞助商沟通合作事务的时候,别人几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任务,她用了两三天都没有谈拢。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她在平时能说会道,为什么轮到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却怎么都说不到点子上呢?

后来有人看不下去了,把聊天记录要了过来,才发现她做了很多无用功。原来,小美没有拉赞助的经验,也不提前做准备,就直接和赞助商沟通,刚开口就差点把人得罪,说了一大堆也没说到点子上,在对方明显不耐烦的情况下还自顾自地说话,也不询问商家意见,做了大量的无效沟通。从中可以看出,小美已经掉进了“沟通漏斗”理论的陷阱。

02“沟通漏斗”理论——生活中看不见的陷阱

沟通漏斗理论是管理学上一个有名的理论。即:

个人的表达如果是100%的信息,那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通常只能达到80%的信息,加上沟通环境、心理状态、交流方式的影响,对方可能只能接收到60%的信息,而能够听懂和理解的信息只剩下40%,等到最终执行的时候,也许已经跌到了20%的水准上。

图源网络

小美的内心表达是100%的信息,等到她和商家沟通的时候就只能达到60%,而在她的一大堆废话里面,对方需要理解的信息就只剩下40%,甚至更少。商家根本无法清楚地了解到他们公司的情况,也不知道他能够从小美的公司这边得到什么,因此,即使小美说了一大堆信息,最后也只能变成无效的信息。

在《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等综艺节目也会有“传声筒”这类的游戏,给出一个词或者信息让第一个人依次传递下去,等到最后一个人说出答案时,已经和原来的意思截然不同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沟通漏斗”呈现的就是“漏”这一越来越少的趋势,当漏掉的信息越多,我们完成任务的效率就会越慢。

03从“量”、“质”、“时”3个方面分析,为什么我们必须跳出“沟通漏斗理论”的陷阱?

在“沟通漏斗”的影响下,我们的信息无法百分之百地传递,最后造成信息错漏,这些信息也就变成了“无效信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效信息”的表现归结起来有以下3种:

  1. 无法保证信息的“量”

“量”即信息量。如果信息内容缺失,即使接收方做的再好,也无法满足要求,达到标准。

  1. 无法保证信息的“质”

“质”即质量。信息需要被准确地传达和理解才能保证质量。如果信息的传递者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接收者就无法准确地接收信息,继而导致下一步环节出错。

  1. 无法保证信息的“时”

“时”即及时。在工作上,如果信息过时之后才得到传递,那么即使满足“量”和“质”的条件,也无法及时完成工作。

由此可见,一旦陷入“沟通漏斗”的陷阱,被迫传递的“无效信息”将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阻碍职场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争取让漏斗漏得越少越好,如此,才能走出沟通漏斗的陷阱,让良好的沟通助力我们跑赢职场。

04 实用3招,教你跳出“沟通漏斗理论”陷阱,变身沟通高手

谁都不想自己成为掉进“沟通漏斗理论”陷阱的人,传达的信息和心里想的信息大相径庭。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和《麦肯锡高效沟通课:掌控高难度谈判的13种技巧》两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会跳出“沟通漏斗理论”的陷阱,减少“无效沟通”:

  1. 巧用“模板法”和“GDR沟通法”,拉近关系明目标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在工作中想沟通却找不到方法,害怕说错了给别人惹麻烦,害怕说多了让别人反感,还害怕说的不好听招人讨厌。这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可以在接到任务之后,先建立一个模板让你正确地和别人沟通,得到有效信息。具体按如下步骤来做:

①建立沟通前的信任关系。

我们在没有和别人打过交道的情况下,贸然开口说明来意,往往并不会得到想要的信息,反而会因为太过咄咄逼人而被贴上“莽撞”的标签。在获得信息之前,我们可以和对方进行适当的沟通,在你来我往之间,通过夸奖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知道我们是了解过他的,从而建立信任关系。

以开头的小美为例,在拉赞助的过程中,她可以先搜集赞助商的过往资料,了解他是否有获得成就,先夸奖一番,赢得赞助商的好感。

②自我介绍,说明来意。

在赢得好感、建立沟通前的信任关系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来意。

小美在和赞助商沟通的时候,和对方聊了很久,都没有切入到她真正得需求,赞助商刚开始以为她是想买东西,还给她推销了一些产品。这样不仅浪费了双方的时间,想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其实小美完全可以一开始就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③三步走理清原委,明确要求。

在一次分享会上,当主讲人问到:“你们有没有接过老板或者客户的要求后,在熬夜加班做好后,对方表示完全不是他想要的东西,甚至还会把你骂一顿。”分享会上有一大半的人都举起了手。

沟通受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双方传递的信息出了偏差,对于这个结果,双方都有责任。从老板或客户的角度,他们传递的信息没有很好的让下属了解到;从下属的角度,他们也没有真正的理解老板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GDR沟通法”来解决沟通受阻的问题。

所谓GDR沟通法,即:

图源《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

陈师明说过:“认识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人与人之间因为思想的维度相差几个等级而无法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维度等级各不相同,有时候你觉得你能理解并不代表别人也能理解。

作为接受任务的人,我们首先需要和任务发布者澄清这次任务的目标(G)是什么。

小美接受了与赞助商沟通合作事务这项任务,但她此前并没有做过相应的工作,分配任务的人不知道,她也没有进一步询问,因此,小美脑海中理解的目标和真正的目标有很大的差别,这导致了她之后的行动都变成了无效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别人说完任务之后及时确认:“您希望我完成的是xxx对吗?”等到对方确认了之后,再提出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争取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掉进“沟通漏斗理论”的陷阱。

其次,我们需要确认完成期限(D),避免超出任务完成的时间。

当小美了解到任务目标之后,她需要知道完成期限,因为在一个限定的期限内,一个人的完成效率远比没有时间期限的人高。同时,在期限之前她需要做好时间规划,避免超出任务时间。

在确认了完成期限之后,我们需要继续细化具体要求(R),防止出现信息理解错误的情况。

比如,到时候需要询问什么内容、需要收集什么信息,想得到什么,提供哪些服务,人家为什么提供赞助等等。不要等到联系上了才开始想自己该说什么,这样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所以,通过“模板法”和“GDR沟通法”,我们可以快速澄清目标,确认完成期限,细化具体要求,解决双方思想维度等级差异造成的无效沟通。

  1. 活用“黄金圈思维”,透过表象看本质

黄金圈思维是一种帮助我们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实质的思维方式。它是作者西蒙·斯涅克(Sinmon Sinek)在其著作《如何启动黄金圈思维》中提出的,他是最早将why -what-how的思维方式提炼成黄金圈的人。

黄金圈的核心是“为什么”,中间层是“怎么做”,最外层是“做什么”。黄金圈内核两层为什么和怎么做,它们对应大脑的内侧脑区——边缘脑(limbic brain),负责我们所有的行为、决策和感受。黄金圈的做什么对应大脑外侧脑区——新皮层(neocortex),该脑区负责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帮助我们理解事实、数字、特色和好处。

图源《逻辑表达:高效沟通的金字塔思维》

西蒙·斯涅克在一次TED演讲“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中举了一个关于电脑行业的例子: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电脑生产厂商都只站在what层面思考问题,认为自己的电脑性能好,使用便利,就能够吸引到顾客。

而西蒙注意到苹果公司做营销的时候,所传达的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

苹果公司正因为站在了why层面,从为什么要买电脑这个角度思考问题,这让他们的营销从众多电脑中脱颖而出。

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知识技能和沟通技能同样重要。

由此我们可知,在生活中,只学习知识技能远远是不够的,越早掌握蕴藏在说话中的本质和方法,越能让我们少走弯路,尽快完成生活里的晋升与发展。

普通人在沟通模式中通常都会在接受完信息之后先想该做什么(what),该如何做(how),但这种沟通模式往往是无效的,因为你听到的不一定是对方真正的需求。

以是否辞职为例:

表面需求:我感觉自己干不下去了,我想辞职。

真正需求:其他地方都还好,就是感觉人际沟通太难了,我该怎么办才好?

没说出来的需求:希望有人能告诉我,怎样沟通更方便有效?

所以,我们不能在听完第一层面的表面需求就直接去想该做什么,而是需要思考对方的真正需求和潜意识里的需求。“黄金思维圈”就是澄清真正需求的一大利器。

以小美为例,在她接收到与赞助商沟通合作事务这项任务之后,不能直接想自己该做什么准备和对方沟通,该怎么和对方沟通,而是需要先明白任务发布者的真正需求是——拉到赞助。

第一步先从“why”的角度深度挖掘真正需求;

第二步从“what”的角度确认自己该做什么,记录下来;

第三步从“how”的角度给自己赋能,充分准备好沟通双方的信息。

图源《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

通过“黄金圈思维”,我们会在接收到对方的信息时,摆脱过去直接从“what”层面考虑的惯性,从“why”这个角度,一步步帮对方澄清问题,这才是有效沟通的核心与关键。

  1. 善用“SCQA分析法”,勾勒重点求共赢

SCQA(situation,complication,question,answer,分别意为背景、冲突、问题、答案)分析法原是管理咨询顾问想要弄清楚客户疑问时常用的手法,在谈判中可以作为观察对方关注事项方面十分有用的工具。

在此处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提前做好分析,便于在沟通中明确勾勒出重点,提高沟通双方的满意度。

图源网络

小美在和赞助商沟通之前,需要考虑对方的背景,通过网络查询或者咨询以往同赞助商有过合作的公司,了解其背书,并设想与其合作后将来的理想结果。

小美在上一步已经设想了理想结果,所以此处需要思考一些可能颠覆现状并使之变得复杂的因素,比如,赞助商提出了公司无法满足的需求,或者是另一个赞助商给出了更加令人满意的价格。

在设想了冲突之后,理想的结果可能会遭到破坏,那么小美需要思考自己此时涌上心头的疑问,以及对方可能提出的疑问,比如,“我(他)能接受他(我)提出的改变吗”、“会不会增加工作上的负担”、“如何运用新的方法达到双赢的局面”等问题。

在思考完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后,小美需要事先准备好应对赞助商提问的答案,必要时可以准备好明确的观点和论据,比如,“我们以往的xx方法在同另一个商家合作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在这次也可以继续应用”、“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看到过其他公司实行,他们是什么结果”。

电视剧《余生,请多指教》中有一句话:人生就是经营,经营生活、工作、爱情、家庭。

工作是需要经营的,这份经营需要我们从每一个细小的工作开始做起,比如与赞助商的沟通合作,在SCQA分析法的帮助下,即使在实际情况中会有颠覆设想的问题出现,但只要我们做好了完善的准备,实际过程中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些许修改即可从容应对。

通过“SCQA分析法”,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完善的准备,在沟通中快速提取重点,提高双方的满意度,最终求得共赢的结果。

结语:

斯坦福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你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际关系。

《奇葩说》第四季的冠军黄执中也认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可见,沟通能力在社会生存技能中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为信息的方便快捷而受益,也为海量信息的接收和提取感到困扰,尤其是在职场中。

本文提出了在职场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沟通漏斗理论”,并通过详细分析,提炼出3个如何跳出“沟通漏斗”陷阱,避免“无效沟通”的方法:

  1. 巧用“模板法”和“GDR沟通法”,拉近关系明目标:通过澄清目标,确认完成期限,细化具体要求的顺序,解决人与人之间思想维度等级差异造成的无效沟通。
  1. 活用“黄金圈思维”,透过表象看本质:在接收到对方的信息时,摆脱过去直接从“what”层面考虑的惯性,而是从“why”这个角度,一步步帮对方澄清问题,这才是有效沟通的核心与关键。
  1. 善用“SCQA分析法”,勾勒重点求共赢:设想对方的现状和将来的理想结果,思考颠覆现状并使之变得复杂的因素,思考自己此时涌上心头的疑问,以及对方可能提出的疑问,准备好观点和论据回答对方问题,争取最后得到满意且共赢的结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个人都会在做第一次任务时,遇到让人手足无措的沟通状况,所以,不要灰心。只要明白了“沟通漏斗理论”的深层含义,并通过有效的方法避免或减轻影响,保证沟通的“量”、“质”、“时”,相信你在下一次的任务中一定可以做到有效沟通,圆满完成。

文/阿昼


参考书籍:

  1. 《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赵晓璃
  1. 《麦肯锡高效沟通课:掌控高难度谈判的13种技巧》高杉尚孝
  1. 《逻辑表达:高效沟通的金字塔思维》张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