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一周这个室温超导复现情况进展,再做一个梳理。
本来中科院物理所的论文已经一锤定音,然后印度人又开始整活,结果又被光速反转,搞成回光返照。
可谓是各种反转,精彩纷呈。
本来截止8月3日的一些公开的实验复现,还有论文,都没有完全复现LK-99的所谓室温常压超导特性。
只证明其存在抗磁性,都没有测到真正意义上的0电阻。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孙悦在B站发布视频称,其团队在110 K(-163.15 ℃)以下,常压观测到LK-99材料出现零电阻。
这个也被人指出,测量仪器的精度不够,并不是真正的0电阻。
所以,美国超导概念在8月2日已经出现一波大跌。
不过,就在室温超导热度开始下降的时候,8月5日,一个完美悬浮疑似室温常压超导的视频,在抖音上首先发布。
虽然这个视频的发布人没有公开身份,但由于这个视频相当逼真,而且出现完美悬浮,跟之前那些只是一部分悬浮的都不太一样。
于是,这个没有公开身份的视频,一下子就火到了国外。
对于那个完美悬浮的视频,本来我还感觉挺惊喜,但基于最基本谨慎,对这样没有公开身份的视频,我是持半真半假的围观态度。
不过,8月8日,视频发布者连发两个视频,引用那个韩国教授对自己视频的肯定。
这让我反而感觉那个完美悬浮视频,可能不是真的。
要是那个完美悬浮视频是真的,作为研究人员,现在应该是加班加点赶紧把论文写完发出来,而不是这样去引用别人的观点。
别人观点再支持,也不如完美悬浮视频对应的论文数据,更有说服力。
这样搞得好像在营销一样,还得靠别人的肯定,感觉一下子底气不足了。
结果也不出意外,那个视频发布者开始各种整活了,基本可信度已经很低了。
然后8月8日开始,一系列关于LK-99的正规论文发表。
美国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物质理论中心(CMTC)也转发了最新的研究,称LK-99不是超导体,甚至在室温(或极低温度)下也不是。它只是一种电阻非常高的劣质材料。
然后是8月8日,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ICQM)和国科大等单位发布的一篇论文表明:合成出来的与韩国团队论文主成分一致的LK-99材料,不具备超导性。
该团队成功合成了类似LK-99的多晶陶瓷样品,主要成分与韩国团队的报告一致,且在一些小片状碎片中,成功观测到了“半悬浮”。
此外,该团队发现,样品普遍含有弱而明确的软铁磁成分,足以解释在垂直磁场中观察到的半悬浮现象。
所以,该团队表示:“我们的测量没有显示样品存在迈斯纳效应或零电阻,故我们认为样品没有表现出超导性。”
除了我们之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的科研团队也提交预印本论文称,虽然观察到其“烧制”的LK-99样品均未表现出超导性,更像磁体,而非室温超导体。
这两篇论文,虽然给出比较明确的否定意见,不过还没有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最关键还是中科院物理所在8月9日发布的论文。
首先,这篇论文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团队发表的。
所以该论文的实验,动不动就从2开尔文温度开始,可以说是经费充足。
该论文是通过一系列严密的实验,指出了把LK-99错认成超导体的原因。
也就是说,该论文不但进行了复现实验,而且还把LK-99会被错认为超导体的原因,也给找出来了。
这是该论文相比其他实验室,更进一步的地方。
这个实验设计思路,首先就是瞄准了“硫化亚铜”。
研究人员“烧制”了不同硫化亚铜含量的两种LK-99,分别测量其电阻、抗磁性等参数,并与纯硫化亚铜的相应参数进行对比。
并从2K-400K范围内去测量电阻率,得出不同硫化亚铜含量的两种LK-99,以及纯硫化亚铜的电阻变温曲线。
这里说明一下,开尔文温度就是从绝对零度开始。
0K=绝对零度,也就是零下273.15摄氏度。
2K就是零下271.15℃。
400K就是127摄氏度,就是韩国团队给出LK-99的临界温度。
也就是说,按照韩国团队的说法,LK-99在400K范围之内都会有超导特性。
而中科院物理所是直接测量了2K-400K的电阻变温曲线,基本是把最极端情况都实验进来。
实验结果是,两种不同硫化亚铜含量的LK-99,都在370K温度时,发生了电阻率跃变。
其中硫化亚铜含量低的样品1,在370K(96.85摄氏度) 时电阻率跃变,并伴有热滞后现象;
硫化亚铜含量高的样品2,370K(96.85摄氏度)时电阻率急剧下降,在100K(零下173.15摄氏度)以下,电阻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类似半导体的特征。
该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硫化亚铜在400K(126.85摄氏度)附近存在一个由“六角相”到“单斜相”的结构相变。在相变点附近,其电阻下降3个多量级。这看起来像“超导”相变,但实际不是。目前的实验证据表明,无法通过增减样品中硫化亚铜的含量或其他办法实现超导。”
同时他表示“LK-99不是超导,虽然相关样品具有弱抗磁性,但不具有完全抗磁性,也没有零电阻现象。”
所以,该论文得出的结论是“LK-99中所谓的超导行为很可能是由于硫化亚铜在385K(111.85摄氏度)左右发生一阶结构相变,从而导致电阻率降低。”
虽然基于谨慎原则,结论用的也是“可能”。
本来我觉得中科院物理所的这篇论文,应该是已经一锤定音了,给LK-99已经是盖棺论定了。
不过,昨天印度那边传来一些新消息,又把关注这件事情的人,整得一愣一愣的。
是印度新德里CSIR国家物理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发了一些新图片,还有据称是疑似“量子锁定”的视频。
不过,印度研究团队正在验证是不是因为“铁磁性”,具体还得等他们论文出来才知道最终结果。
但我看到网络上又有不少人在半场开香槟,甚至还 以此在嘲讽中科院物理所。
动辄就是印度专家打脸中科院的说法冒出来。
我寻思着,这论文都还没有出来,磁性都还没有验证,咋就这么急呢。
有意思的是,这个印度科学家之前两次复现失败,本来是坚定认为LK-99不是超导材料,不过,他后来跟韩国团队的人电子邮件交流一番后,炼出这新一炉“丹”,一下子就说LK-99是超导材料。
不过印度人嘛,总归是有一些喜剧色彩。
印度团队还用万用表测出0电阻,并把图片发到网络上,虽然印度团队说了只是初步测试,还没有确认超导性。
但还是不少人直接说印度团队测出0电阻,当做室温超导的铁证,却不说这是万用表测出来的,看得我是一愣一愣的。
本来这个事情韩国搞,就容易让我有先天的怀疑。
至于印度人的验证实验,哪怕这种级别还比较高的印度人,除非有明确证据实锤,有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不然我是高度怀疑。
但总的来说,既然印度人整出新活,而且整活的人在学术圈的级别也不低,那么我们不妨再多观察一下,让子弹多飞一会。
8月11日更新:
已经说了,印度那个所谓“量子锁定”的视频,是“复杂磁性”,不是超导。
这也给这场闹剧,增添了点回光返照效果。
另外,被不少人当做救命稻草的“薄膜”论,已经被扒皮,大概率不靠谱。
我的态度一直是很明确:
1、我是希望出现室温超导,因为这意味着人类的科学瓶颈有所松,会迎来新一波科技发展。
2、但韩国团队这次宣称的室温超导,是否有效,这个还有待时间考验。在最终结果落地之前,我个人是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我们面对任何所谓室温常压超导的炒作,我们更多还是要看论文,看权威实验室的复现结果,不要贸然去下定结论。
像这次韩国室温超导的炒作,给我最大一个感受,就是这次因为“炼丹”式制备LK-99,结合移动互联网,让抖音和B站这些视频网站,都成了“重大科研成果”的最早发布点。
但从结果来看,还是比较魔幻的。
很多不知真假的视频,是比较迷惑人的。
所以,我们不要只看视频,更多还是以公开的学术论文,且是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为准。
这次韩国室温超导,变成互联网炒作,还是容易滋生很多问题。
比如科学饭圈化。
我看到围绕这次事情,形成坚定两大派,有坚定维护,还有坚定质疑。
本身不同人有支持,有怀疑,这个很正常。
有有些人的支持,已经超出正常的期待,变成了信仰,完全不容别人质疑韩国的室温超导。
以至于有研究人员发视频得出复现失败的结论后,都能被人网暴攻击。
我觉得那种完全不让人质疑,你一质疑,就说你狭隘,这种科学饭圈化是不可取的。
科学的精神,本身就是怀疑的精神。
任何学术成果,都要经受大量的质疑,被大量实验复现考验,才能站稳脚跟。
这次也不是就我们实验室给出一些否定的复现论文。
而且我们用词都还算比较含蓄,比较给面子。
美国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物质理论中心甚至都不客气说“它只是一种电阻非常高的劣质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说,虽然观察到其“烧制”的LK-99样品均未表现出超导性,更像磁体,而非室温超导体。
学术圈这种质疑是非常常见的,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真金不怕火炼。跟什么狭隘、学术打压,并没有什么关系。
只不过以前,学术圈都是比较封闭的,专家们对一些新发现,各种质疑,并不为人所知。
这次因为火出圈,成了网络讨论热点。
结果普通民众不了解这种正常的质疑,就各种站队,搞得跟饭圈一样。
在这些实验复现结果出来之前,民众就基于自身价值观喜好,去饭圈式的追捧或打压,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
这种饭圈化的危害,是只考虑站队,互相攻击,这完全没有点科学精神。
而且容易让舆论影响到学术研究,这次已经有一些苗头,之前一些在视频网站复现实验的研究人员,甚至因为各种原因还被网暴,还有各种不知真假的视频,混淆视听。
我们吃瓜群众的正确姿势,我觉得就是做好预期管理,先调低预期值,如果结果不理想,符合预期,不至于失落。假如结果很理想,那也属于超级意外惊喜,我们同样开心。
这是对我们情绪最正面反馈的吃瓜姿势。
这样就不至于因为各种风吹草动,就搞得自己心情也大起大落。
本文来源“大白话 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