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钓鱼的童话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小猫与猫妈妈一起去钓鱼,猫妈妈钓了好几条大鱼了,小猫却一会捉蝴蝶一会捉蜻蜓,半天也没钓到一条鱼,小猫问妈妈为啥自己钓不到鱼,猫妈妈说你三心二意怎么能钓到鱼?
小猫于是明白了一个做事要认真,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这道理没毛病,小朋友们学习这故事明白了这个“不能三心二意,马马虎虎做事的道理也没毛病。但是,有小朋友要是学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后,树立了“小猫马虎,不认真,三心二意,没钓到鱼,不是好猫,不能向它学习”这样的观念我觉得就有些偏颇了。
首先,完全可以说,小猫钓鱼三心二意似乎也未必就是缺点。试问,小猫为什么会三心二意?无疑是它的兴趣广泛。它为什么兴趣广泛,兴趣广泛是缺点吗?显然,兴趣爱好是它那个年龄段正常的现象,不但不是什么缺点反而可以说是优点。好奇心、兴趣是我们探索这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所在。
记不清哪部电影里有这么句经典台词,一位飞行员爸爸看到儿子快乐地玩着玩具,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孩子的世界真是快乐无比,一个简单的玩具都玩的那么开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少了,看到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到了我这个年龄也就剩那一两种兴趣爱好了。”是的,成人的世界里一旦只剩了追求money或追求成功那么一两个兴趣爱好时,那该是多么单调无聊。富有的心灵全部兑变成渔利的目的,岂是真正的富有!
小猫兴趣广泛是正常的必然的成长过程,越是幼小单纯的心灵对未知世界的兴趣越是广泛。
小猫去钓鱼一直很快乐,可为什么忽然不快乐了,那是它看到妈妈钓到大鱼而自己连一条小鱼也没钓到才不快乐,它的乐趣是快乐地玩耍,抓蝴蝶是玩耍,抓蜻蜓也是出于好玩,想钓到鱼也是出于好玩。小猫钓鱼三心二意正是它那年龄段正常的心理行为所在。并不在获得多少鱼。
小猫钓鱼毕竟是小猫钓鱼与猫妈妈这个大猫钓鱼的出发点与心态都不一样,大猫有专业精神敬业精神,渔利心重,专业性强,术业有专攻;小猫呢,业余爱好,童心未泯,玩乐心很重。
大猫钓鱼目的要么是在于钓,要么是在于鱼。在于钓的话,钓鱼成了一种专业性的娱乐活动,钓胜于鱼,体现的还是兴趣,只是对兴趣的专一性较强。而小猫只是兴趣广泛而已,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广泛性各有利弊。这就一如上学,小学阶段以基础的综合知识为准,分科太早未必是好事。小猫兴趣广泛是没分科的综合基础阶段。大猫钓鱼专一是术业有专攻的分科阶段。
而猫妈妈钓鱼若要在于鱼的话,也就是要渔利,这也更符合现实世界情形。若是如此,那这个猫妈妈钓不到鱼的话,可能犹如一些打工的成年人打工没赚到钱。大猫没钓到鱼,午餐估计就得喝凉水充饥,而且还关系到不能养育小猫,让小猫吃不上鱼而营养不良,打工的成年人迫于形势所逼一天未赚到钱,估计一天就得饿肚子,还要连累自己的小孩子跟着饿肚子。小猫则不然,未成年人,钓不到鱼也无所谓罢了。
如果,对于猫妈妈而言,随着渔利心的加重,有一天,钓,已经不能满足对渔利的欲求了,是否会改成大网,一网下去,比鱼钩钓的无论如何说是要又快又多,要是再发展到换成药物来药鱼那比网鱼则又快的多了,可是过程呢,那种快乐的过程也就没有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看来,小猫三心二意也不是什么坏事咯,利于生态环保呢。
所以,若是评价单一,仅用钓到或钓不到鱼来评价小猫的话,三心二意确实是小猫的缺点了,用钓到鱼的猫是好猫,来分类评价猫妈妈与小猫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说,猫妈妈钓到了鱼是“好猫”,小猫没钓到鱼就成了“不好的猫”了。然而,全面客观些评价的话,这样的评价无疑是片面的可悲的。比如,从生命力、从潜能、从希望从兴趣、好奇心等来说的话,小猫比猫妈妈都要强的,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整体上小猫的发展空间比猫妈妈的要大。
总之,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内蕴着,猫妈妈钓鱼目的性强,小猫钓鱼随意性强。可要说是随意性好还是目的性好,那这要具体情况不一而论,突显快乐成长的过程性,随意性更符合自然成长,若突显专业性渔利性,则目的性更符合社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