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帝扎堆的讽刺喜剧,却被人骂是堆明星的壕气烂片?

这部影帝扎堆的讽刺喜剧,却被人骂是堆明星的壕气烂片?

首页休闲益智橡皮人逃亡更新时间:2024-05-11

年底最丰盛的一道“大菜”。

奥斯卡影帝影后扎堆,好莱坞一线明星团建。

都听说了吧?

话不多说,直接盘:

《不要抬头》

Don't Look Up

Sir之前的前瞻你们应该都听腻了。

如同报菜名一般的逆天阵容:

“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A妹”爱莉安娜·格兰德,“奥斯卡最佳男配”马克·里朗斯......

还有被问了无数遍到底在哪里的“美队”克里斯·埃文斯。

算上在《失控玩家》里的客串,桃总今年在银幕上总共出现了32秒。

是谁的排面能凑齐这么多大牛?

导演亚当·麦凯。

北美电视顶流,NBC《周六夜现场》走出来的讽刺人才。

转攻电影后,第一次获得广泛好评的《大空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5项提名。故事聚焦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后,资本家是如何暗箱操作以及政府的纵容包庇。

第二部政治讽刺作品,《副总统》,直扒号称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最神秘的副总统,迪克·切尼。小道传闻,小布什总统的很多决定,包括阿富汗战争、入侵伊拉克等都是由这位二把手定夺的。

△ 克里斯蒂安·贝尔为此足足增重40磅,获封“橡皮人”称号

总之,后期轻易不出手。

一出手就是伸往现实的最黑处。

(以下内容涉及深度剧透,还没看电影的建议先收藏)

01

开场先把眼光拉到未来——如果全世界只有你知道末日将至,怎么办?

12年前,《2012》提出过同样假设。

并提供一个相对正常的模板:

专家发现危机,总统牵头应对,政府积极筹备。

那天,一片山崩海啸中,被挑选的部分人类,带着整个文明的希望和怨恨,匆匆跑路……

12年后的他们也是这么想。

天文学教授“小李”(莱昂纳多·斯特里普)和他的学生“小詹”(詹妮弗·劳伦斯)观测发现,六个月后,一颗彗星将撞击并毁灭地球。

反复测算,末日推演精确到秒。

准确来说我们还有六个月十天

两个小时11分41秒

俩专家迅速联系上“相关部门”,准备开启救世之路。

怎么救?

现实往往比科幻更荒诞。

第一条路,官方求助。

连夜专机赶到白宫,五角大楼将军亲自接待。

但总统“阿梅”(梅丽尔·斯特里普)要操心的事情可太多了,一个大法官提名人的丑闻都能让她焦头烂额。

世界末日?

拜托,这种传言每天都有。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静观其变”。

俩专家不懂,但大为震撼。

第二步,媒体曝光。

事件由《纽约先驱报》首发,结果,阅读量比天气和交通新闻还要低……

俩专家的首秀,安排在最火的访谈节目。

呃,彗星撞地球?

Come on,放轻松,这专家大叔长得挺帅呀……

专家再次大为震撼。

观众并不在意,甚至想给你做点鬼畜。

幸好,形势很快好转。

白宫再次找来俩人,正式决定应对末日。

这态度180度大转变不是没有原因:

总统深陷性丑闻,民调支持率迅速下跌,急需一件国际性大事来转移火力。

还有什么,比官宣的世界末日更重要的事?

还有什么,比拯救人类更大的功劳?

至于之前的种种疏忽,没关系,可以找“NASA”负责人背锅

到这里,本以为事情总算是艰难地步入正轨。

方法不复杂:发射航天飞机,装上核弹,将彗星炸走,完事。

可就在火箭升空当天。

又又又出现变数——火箭们,掉……头……了……

这变数,是比总统还牛逼的人。

科技巨头公司的CEO(马克·里朗斯 饰),兼总统背后的最大金主,告诉总统,这颗彗星不能被炸毁。

因为,上面都是钱啊!

……

至此,已经没人关心末日本身。

它像一剂成分未知的催化剂,加速着人性的疯狂异变。

底层的,分裂、暴乱、失序;

中层的,选边站队,瓜分利益;

顶层的,政治作秀,人心蛊惑……

看到这里,大概很多人的想法都只剩下一个:

毁灭吧,赶紧的。

02

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两极。

喜欢的人,说它是“最好看的政治讽刺喜剧之一”。

差评,则认为这是典型堆明星的壕气烂片。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电影就是要影射现实,与他的《大空头》与《副总统》一起,构成“怎么会这么操蛋”三部曲。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前两部,包括大部分政治讽刺影视,效果常常是“居然是这样”,或“我就知道是这样”。

《不要抬头》则会让观众无奈摇头,“嗯,好像真是这样”。

实在有些“阴差阳错”。

导演和演员原本想做一部反思地球气候危机的电影。

谁知,正好撞上疫情。

这不就是眼前的现状吗?

政治家。

金发白人总统,傲慢,自负,她的草包儿子担任白宫幕僚,浮想翩翩。

资本家。

打断发射计划的手机开发大佬,对标人物疑似马斯克、苹果的库克、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

总结——有钱,真的是万能。

人前,他是发布会都会紧张到结巴,看似人畜无害的白人老头。

人后,财富也渐渐助长着他心底的狂妄,将末日视为自己商业帝国的试验田。

媒体。

演播室布置得像模像样,对外宣称,“我们是正经的新闻节目”。

口号,则是将娱乐进行到底。

实则,不过桌底摸大腿的虚伪名利场。

三方“努力”下,共同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娱乐至死、利己主义、极端狂热、阴谋论满天飞……

陌生吗?

此岸彼岸,一点都不。

现实中那些“叫不醒的人”,在电影中被精炼地具象化为一个个荒谬的阵营。

“抬头派”。

“不要抬头派”。

以及,美队客串的,“假装理中派”。

这或许便是《不要抬头》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面对复杂万变的人性,完全未知的末日,我们的世界却反复陷入如此稳固又绝望的“三权鼎立”。

联系现实,这固然令人毛骨悚然。

但Sir还想再追问一点:

刺痛现实,就是“讽刺”吗?

或者说。

这样的“讽刺”,足以称为高级吗?

03

这无疑是一部火力全开的政治讽刺喜剧

讽刺的精髓,在于讽得巧妙,刺得尖锐。

而《不要抬头》,只做到了刺得精准。

手法的精准:

像一部精心安排的网络段子集锦,每一段,都噱头十足,主题明确。导演不愧是现场喜剧节目出身,懂得如何选择材料,反映现象,并在短时间内,有效果地输出。

更是视角的精准:

电影以航天专家的视角展开。

妙就妙在,这既非草根逆袭的末日神话,也并非大神开挂的正邪对决。

电影始终在呈现“无力感”。

一群学术精英,迈入权力斗争的无力;

一群有能力的人,触碰到自己能力极限的无力;

以及,始终控制着这个地球的人类,逐渐被推向失控边缘的无力……

正如那个贯穿全程的荒唐段子:

五角大楼的军事将军,拿着白宫免费的零食,向来访者骗几块钱。

为什么?

只有白宫常客,才知道这里零食免费。

他自己便是其中之一。

权力是他炫耀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仅有的救命稻草。

可惜,电影里类似具有深意的笔墨不多。

大部分是已知现象的总结和重复。

Sir倾向于这是一种高明的“拼盘电影”。

每一个角色的塑造,说好听点,是现实印象的集大成代表。

直白点,也是刻板印象。

政治家要么胸无点墨,要么胸有城府,天天像个邪教头子拉选民;资本家只有利益,没有人性,每天就想着怎么利用科技监视人民;媒体全部唯流量论,“娱乐至死”社会的最大帮凶......

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瑕疵的好人,是好莱坞的“神奇黑人”。

“神奇黑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克里斯托弗· 约翰·法利提出,用以指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为白人主人公提供帮助的黑人配角固定形象。

就连结局,也只是停留在各打五十大板的端水分裂:

地球毁灭,坐上逃生飞船的都是有钱有权的白人。

主角们留在地球举家团聚,各自忏悔祷告,场面温馨。

当你以为结局是值得唏嘘的,彩蛋又当场给你一巴掌,将前面整部电影完全推翻。

你以为它带着批判之势,其实,不过是顺势崩坏,给这混蛋的世界再添一把火。

那么,怎样算高级的讽刺?

Sir猜导演自己知道。

因为电影里小李子在电视直播节目里咆哮演讲,这一段其实是致敬经典影片《电视台风云》中的Mad as Hell(愤怒至极)演讲。

原片极为讽刺。

又名“一名电视主播之死”

电视台老王牌主播,即将被电视台解雇。

得知消息的他十分愤怒,第二天的节目他向观众们预告,自己即将在下一期节目直播自*。

而等到下一期节目,他不仅没有按照电视台的要求道歉,反而更加恼羞成怒,大放厥词,将矛头直指当代美国的种种弊端。

结果呢?

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带来死亡,加速退休,反而被新来的女制片人看中,主播因此获得巨大流量,再一次成为当家王牌。

电视台甚至为他专门打造了一个“喷子”节目,让他在里面喷天喷地喷空气……

“我已经疯了”,成为新节目的slogan。

1976年的作品,过程或许粗糙。

但的确触到讽刺的更深层——狰狞着刺向别人的同时,更狠狠地,将悲剧矛头狠狠扎向自己。

当然,即使《不要抬头》离优秀仍有距离。

Sir仍会安利毒饭们亲自去看看。

它是怪异的,奇观的,聒噪的,更是当下稀缺的。

正如导演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我的目标是带观众穿过整座游乐园,最后抵达垃圾场。”

如果联系现实。

这句话或许得倒过来说:

《不要抬头》带我们穿过整座乌烟瘴气的垃圾场。

到头来才发现。

“垃圾场”,便是我们眼下最受欢迎的游乐园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