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罗德奖学金在中国的第三个年头,也是特殊的一年,第一届罗德学者会迎来他们在牛津的毕业典礼。而2017年的四位获奖者凭借自己出众表现成为新一届罗德学者,将于2018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续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我认为我(当选)特质大概就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象棋比赛,塑造了我在竞技场上拼搏的性格,和在北大的四年学习和活动,给我的大局观。”
本届当选罗德学者的候逸凡,不仅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还是一名国际象棋选手。对国际象棋的持续坚持,以及由兴趣延伸出的未来发展规划,让她获得了评委的青睐。
而来自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李雨晗,在拿到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仍坚持自己对自然保护的兴趣,前往青海三江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近1年。
除了出色的学术研究以及丰富的社会经历,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的过程中,“兴趣”、“坚持”两个词常常被获奖者们提及。
本文图均为 罗德奖学金主办方 供图
毛晓:为“冷门”的理想而坚持
在获得罗德奖学金的第二天,毛晓在中国稍作停留,就回到了荷兰,继续自己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进行的国际犯罪理学硕士学习。
谈及当选罗德学者,毛晓表示,这个奖学金对她而言,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鼓励,更是对她所从事事业的支持。
“我主要研究的是国际刑事司法领域,想通过法律手段来打击种族灭绝、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最等国际暴行,但关注和了解这一领域的人非常少,能坚持下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毛晓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申请罗德奖学金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得到某种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从事领域的肯定,“如果可以,我希望能鼓励更多其他的年轻人关注和了解这个领域。如今梦想成真,真的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从小地方走出来,视野也不够宽广,非常担心自己不善于在晚宴和最终面试这种场合侃侃而谈。”毛晓向澎湃记者坦言,“但老师、前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多亏了他们的鼓励我才坚持到现在。”
对于自己能获奖,毛晓也很谦虚,“法律是那种付出与收获高度成正比的学科,我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学生,只是肯下功夫努力,逻辑思考能力还不错。勇敢地(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是莽撞地)坚持一个冷门领域,三四年没有放弃,稍微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和认可,因而幸运地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毛晓说,就法学领域而言,去商业律所实习、去美国读LLM(注:Master of Law,美国的一种法学进阶课程),或者早早考出各种资格证书更符合主流的成功学生的标准。“但我还是想追求一些理想主义,坚持在国际法的研究领域。”
在本科阶段,毛晓就完成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战争罪“不作为责任”理论探讨》的论文,作为当时唯一一名法学院学生,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Top 1%优异学士学位论文。
“我的研究旨在探视东京审判研究中这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方面,以填补国内东京审判研究目前存在的空白。其次,从战争罪角度针对现任首相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近年来否认东京审判正义性的观点提出有力的批驳,也是我的研究的重要目的。”
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本科教育后,为了进一步学习国际法,毛晓在伦敦大学学习并获得专注国际法硕士学位。“我在初期很难适应国外的英文学术写作和批判性思考,十分沮丧。”但她在了解评估标准和写作方法之后,开始强迫自己每天写至少一篇英文小论文。
为了激励自己,毛晓建立了一个知乎专栏(International Law Blog),并且坚持发文,如今已有100余篇文章,最后取得了多门课程第一的成绩以及最终综合评估的优异(Distinction)。
这件事让毛晓得到了启发,“中国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哪怕起初没有足够的国际竞争能力,但是在了解评估标准和方法之后,辅之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完全可以有能力与国际顶尖的法律人一较高下。”
作为来自山东青岛郊区的学子,毛晓一直心系家乡。作为教育项目Good Hope的联合创始人,2017年,毛晓回到家乡,以构建交流平台、分享教育信息、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在线上线下举了一系列活动,毛晓的许多学弟学妹都非常热心地做了志愿者。
“这一项目是我与家乡的重要纽带,我自己的成长大大受益于家乡师长们的培养,对于家乡学子对升入顶尖学府的强烈渴望与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又深感理解,所以帮助家乡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是我今后每次回家都要为之考虑和服务之事。”
此次获得罗德奖学金,前往牛津攻读研究型的法学硕士,毛晓表示希望学成后在国际司法机构从事实务,积累数年后回国从事教职。或是直接回国成为一名国际法学者和教师,帮助中国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全球视野和批判分析的能力。
侯逸凡:因国际象棋结缘罗德奖学金
“很开心当选罗德学者,候选人都来自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背景,都很不一样,我认为我的特质大概就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象棋比赛,塑造的我在竞技场上拼搏的性格和在北大的四年学习和活动,给我的大局观。”
侯逸凡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6岁时被有立体造型的国际象棋棋子吸引,而和国际象棋结缘如此深,更没想到,会因为国际象棋这个爱好,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规划和职业选择。
侯逸凡有很多身份,一个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优秀学生,曾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一个是身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女性国际象棋手,曾四获世界冠军,并打破了棋手Maia Chiburdanidze保持了32年的世界纪录。
初识国际象棋是在候逸凡6岁的时候,那时因父母想让她学习一个智力运动,她选择了国际象棋,“一开始是被国际象棋旗子的立体造型了,但真正接触后,就被这种竞技项目的魅力所吸引,加上参加比赛成绩也还不错,对小朋友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吧,激励自己更进一步。”
在不断的学习中,候逸凡对国际象棋也有了越来越深的领悟,“国际象棋散发出一种内在的魅力,发觉你越走近它投入得越多,或发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有更多可以追求的东西,就是因为这种内在的追求,国际象棋一直是我的一种兴趣。”
此后,侯逸凡开始去各国参加比赛,比赛除了赢得了更重荣誉,还激发了候逸凡对外交的兴趣。“国际象棋的比赛大部分是在欧美,所以去了很多国家,就希望能让自己的专业和国际象棋结合起来,所以在保送北京大学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专业。”
然而,起源于国际的象棋而选择的外交专业,最终又让候逸凡回到了国际象棋上。
“可以说,国际法、国际关系式、国际政治研究这些课程,让我视野开阔了很多,是一种知识铺垫和格局提升的基础,在这样的学习下,开始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社会。”
在学习的同时,候逸凡作为国际棋联委员会的委员,也常常需要前往国外参加项目,带着国际关系的视野,候逸凡开始关注到了少儿群体,“我们去过墨西哥、智力、南美这些国家,也接触到了很多儿童,特别是困难儿童,很希望自己能更多的关注他们,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引领他们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所以就萌发了去牛津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的想法。”从国际象棋,到国际关系,再到教育学,候逸凡从未想到,6岁时的一个选择,会对自己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我和国际象棋已经有了将近20年的缘分,也特别希望未来生活里有一部分是它,但在教育领域,我希望它的价值会缩小,能填进入更多的元素。”作为第三批中国罗德学者之一,候逸凡如愿以偿的获得了罗德奖学金,并于2018年入读牛津大学攻读教育硕士。
曹起瞳:为学术放弃斯坦福高薪工作机会
“当初决定去申请罗德奖学金,是因为牛津的一个项目和自己的学习兴趣契合,然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决定去申请试试,并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罗德学者,在曹起瞳看来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可以让她继续深耕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
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曹起瞳,求学期间就曾在谷歌做数据研究员,被谷歌内部智库的研究总监称赞为共事过的人里最优秀的1%。同时他还为世界银行做过咨询,帮助评估提升利比里亚政治参与的项目。
学术研究方面,曹起瞳曾以学生身份在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里国际研究所工作过,他的关于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如何在美国大选中扮演重要角色等学术研究,还获得了斯坦福多位教授的极高评价。
学术和实践双出众,本可以让曹起瞳获得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机会,但因为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他选择了继续深造,“斯坦福的机会有很多,也有很多高薪的行业,但是在大二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即使自己去了这些行业,也不会太开心,因为还是喜欢学术研究。”
曹起瞳说,选择去牛津继续深造,就是因为认识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对于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兴趣,其实在去斯坦福之前就存在了,不过那时候还只是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感兴趣。”
到了斯坦福大学以后,曹起瞳通过学习,发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有意思,“用严谨的方法去分析社会现象,既有趣,又有意义。而且现在生活中数据那么多,结构性的非结构性的,利用数据增加对社会的理解,也是很好玩的事情。”
随着研究的深入,曹起瞳认识到,“仅对美国政治社会的了解是不足够的,想要了解政治的复杂性,需要了解更多国家的情况。”因此,在考虑继续深造时候,牛津大学成为了他的目标之一。
“希望在牛津的学习可以读欧洲和英国的现实和历史传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帮助到自己的研究。”在学成归来后,曹起瞳还是希望回到中国,为社会科学发展尽一份力。
李雨晗:放弃牛津offer,化热爱为事业
在当选罗德学者的前半年,李雨晗已经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一节普通的课程,改变了她的计划和轨迹。
作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学生,李雨晗本科主修的是PPE(哲学Philosophy、政治学Politics、经济学Economics)。然而在大四时,北大保护生物学的著名学者吕植教授的课程,让李雨晗意识到:自己从小喜欢小动物,而对这方面的兴趣,可能是一项事业,是一项追求。
“我当时就坚定,将来就要做这个,但想学好,一方面需要系统学习相关的知识,弥补我在生态学、植物学和动物学方面的短板,一方面我也需要一线的实践经验,很多事情我觉得只有亲自经历了,才会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为此,今年三月份,李雨晗在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要参与吕植教授的科研项目,跟着导师来到了青海三江源,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爬山就是个问题。海拔较高加上之前没受过专业训练,往往爬到半山腰就累了,还要靠同事和牧民小哥拉我一把。”李雨晗告诉澎湃新闻,经过了一年多的训练,自己不仅能一个人上山,还学会了生火做饭、修房顶,以及每天捡牛粪晒干之后当燃料。
在三江源,李雨晗的日常工作包括社区动物多样性检测、解决人兽冲突、接待来这里进行自然体验的人们、培训当地牧民以及生态管理员等。工作的过程,让李雨晗更加坚信“自己来到了热爱事业的第一线。”
在北大校庆交流会上,作为一个PPE的学生,李雨晗讲述了属于自己的“PPE”(People、Planet、Environment)。
三江源一年多的深入研究,让李雨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而且认识到,没有一个领域、没有一个工作是封闭的。
此次成功获得罗德奖学金,李雨晗决定继续在生物领域深造,“希望这次前往牛津深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除了要更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保持一个开阔的眼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