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山深处的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曾是典型的“空巢村”和“贫困村”,人口外流、土地闲置、田野荒废,一度只剩下6名老人留守。
从2012年起,铜板屯部分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始返乡实施“故乡拯救计划”。他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规模种植李树和山野葡萄,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适逢精准扶贫全面推进,铜板屯硬化水泥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以及停车场、环村观光道路、滴灌工程、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等一批基础设施,村民自办农家乐和民宿,发展山村旅游。2018年,铜板屯实现整体脱贫,古村焕发新生机,成为远近闻名的“广西乡土特色示范村”,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寻觅乡愁。
近两年,在结对帮扶的广东省遂溪县和后援单位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的支持下,铜板屯充分利用粤桂协作和乡村振兴资金,建设民族文化同心广场、观景台、儿童游乐场、瓜果长廊等,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条件,逐步补齐生态旅游发展短板。铜板屯还跨县、跨市和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在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党建、民族团结等领域开展结对共建,携手推进乡村振兴。
12年来,村民们搬来上百万块大大小小的石头砌墙、铺路、修广场,种植两万余棵李树,用坏的镰刀、锄头、锤子等不计其数,经历的困难和波折数不胜数。合作社理事长龙革雄说:“不论如何,我们不忘初心,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如今,当年返乡的青壮年已陆续步入中老年,但依旧坚持每年种植李树的传统。他们坚信,不断种下梦想的种子,辛勤耕耘,终会开花结果。
2012年10月21日,记者第一次来到铜板屯,只有77岁的七婶莫杏昭(左)和67岁的巫福昭及外孙女在家。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村民龙革雄(右一)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上山种树(2021年3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村民们在山洞里维修人饮工程设备(2022年8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文艺队在铜板屯“粤桂协作团结广场”开展公益表演(2023年9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这是位于大山深处的铜板屯(无人机照片,2021年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龙革雄(前)和村民一起搬运雨污分流工程水管(2017年8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游客在铜板屯赏花(2017年3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村民龙革雄在建设烧烤场(2023年9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村民龙革雄(左二)带领摄影爱好者在山上赏花拍照(2014年3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铜板屯村民罗桂枝(左二)、杨莉(左四)和苗族妇女一起交流(2022年12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村民龙革雄(中)、龙飞联(左)、龙飞振在合作社办公室门口(2014年2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村民龙飞任(中)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村民吴新仁(右)的指导下,学习吹芦笙(2021年2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村民坐在家门口交流(2022年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这是铜板屯的食堂和民宿(无人机照片,2024年3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游客在铜板屯“粤桂协作团结广场”上游玩(无人机照片,2024年3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村民龙革雄(右)、龙飞振(中)、莫仕和在山上休息,创业初期碰到的困难曾让他们一筹莫展(2013年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铜板屯村民龙革雄在装修民宿(2020年4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龙显星老人(右二)带着孙儿卖土特产(2021年2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村民龙飞任(左一)向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的村民们介绍产业发展情况(2021年2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56岁的龙革雄(右一)、61岁的龙飞任(左二)和村民在窗口观看铜板屯的风景(2022年8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