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你会如何给自己加点“甜”?近些年来,我和小山最喜欢的方式是:山野寻芳。
或两人,或一家三口,或与甬城花伴侣,或携一众亲朋好友。在偶尔能外出的节假日,徜徉在宁波的山水之间,观花看草、赏叶摘果,便觉身心如洗,胸无纤尘。
宁波溲疏
华东茜草
1月6日,正在宁波出差的杭州花友曹兄,相约趁着周六去刷山。难得的是,女儿悠悠和闺蜜欣欣也拟同往。这样的刷山阵容,去哪里合适呢?我们商量后,选择常去的奉化区溪口镇岩坑村。
一行五人驱车行进在四明山中,远山近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快到山顶时,公路栏杆外的一棵乌桕让人眼前一亮:它背倚群峰,下临幽谷,寂寂地舒展在蓝天下,点点洁白,如花似蕊。我们停车,看了又看,拍了又拍。
乌桕
后来在龙油线路旁的峭崖上,我们也发现了一棵乌桕。“偶看桕子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千林乌桕都离壳,便作梅花一路看”......纸上诗与眼前景,交织出跨越时空的共鸣,只觉万般妥帖与美好。
到达岩坑后,我们从小路拾级而下。这是一个静谧的山谷,群山环绕,两条清溪依着两座斜对的山峰,汇流到一座石板桥下,再顺着山谷流向远方。溪边地里种着苗木或蔬菜,偶有农人在劳作。每次来这里,如同置身世外桃源。
我们沿着两条清溪,边走边看,到达山谷深处,再往回走。此间草木,可爱者颇多。即便在忙碌中又过了两周,我仍被它们催着,在字里行间留住这草木清欢。
红枫
最惊艳的是红枫。刚入山谷,便见它们光秃秃的枝条像蘸过红色颜料般,英气勃发,一扫冬日的萧瑟之感。
最惊喜的是单叶铁线莲。当时我正小心地走在狭窄的山路上,偶一抬头,发现一株从高处垂挂下来的单叶铁线莲,上面有很多花苞。曹兄第一次在山野见到单叶铁线莲,一赏再赏。我们虽多次遇见,但像这样盛大的,也属难得。
单叶铁线莲
最惊叹的是金腺荚蒾、红毒茴和水龙骨。金腺荚蒾的红果是扁扁的椭圆形,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叶脉凸起。红毒茴,果实看起来和厨房里的八角有些像,它们都是五味子科八角属,不同的是,红毒茴尖端呈鹰钩状突起。
上:金腺荚蒾。下:红毒茴
水龙骨有很多别名,其中石豇豆、青筋,最能体现它们的根茎特征。这些青绿色的根茎,如织网般附生在阴湿的岩石上。水龙骨的叶子摸起来很柔软,背面有金黄色的孢子囊群。其整齐划一,令人叹服原来植物界也有这样的训练有素!
水龙骨正面
水龙骨反面
水龙骨孢子囊群
水龙骨根
最惊惶的是油点草、羊乳和吊石苣苔。此时的它们,种子都飞走了,只留下干枯的空空外壳。看着它们,联想到世间空巢的年迈父母,竟有点突然而至的小伤感。转而又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和草木一样,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油点草
吊石苣苔
羊乳
最惊异的是青钱柳。青钱柳又名摇钱树。七月,其果如铜钱,身形似柳,色泽呈青,故而得名。其嫩叶可作茶饮,故又称甜茶树。这个季节,它们成串的圆形翅果飘落在地上、灌木丛上。捡起来看,翅上竖纹历历可见,拿在手中,簌簌作响。悠悠和欣欣挑拣了一些,带回家作为装饰。
青钱柳
青钱柳是中国特有植物,我们此前已见过多次。翻阅《宁波植物研究》,第一次得知其模式标本,由Ernst Faber(花之安,又名福柏)于1893年采自宁波。福柏是德国传教士、汉学家、植物学家,是在宁波采集模式标本植物种数最多的外国人。浙玄参、大叶唐松草、宁波溲疏、青榨槭等39种模式标本均出自他手。
石菖蒲
最惊羡的是石菖蒲。这里的两条清溪,溪水澄澈,偶见小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溪中有大大小小的石头,还有成片生长的石菖蒲,尤以山谷入口的这条清溪为多。每次去岩坑,我特别喜欢看石菖蒲。窃以为,如果要评选岩坑最具诗意、最有代表性的植物,非石菖蒲莫属。
以往看石菖蒲,只觉得它们和流水、石头在一起,有品之不尽的韵味。于是拍了不少视频。这次看石菖蒲,我试着选择其中一株或一小丛拍照片。在“盆景式”的欣赏中,我愈发为它们着迷。
石菖蒲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称赞它:“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小山说,据他目前查阅的资料,苏东坡一生为石菖蒲写过十多首诗,还专门写过《石菖蒲赞》。他打算以后在甬图系列讲座“苏东坡的草木世界”中,将石菖蒲作为一个专题呢。
“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苏东坡这样赞叹石菖蒲。想来,这也是他在黄州惠州儋州时的惺惺相惜吧。
《红楼梦》中,探春房内有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我想,对于石菖蒲,养在书斋固然清趣潇洒,但何如它们在这天地之间泉石之畔的一溪诗意呢。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