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1910年代设计“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时遇到了几个非常挠头的问题。当时美国已经有了457毫米舰炮,军方要求新舰安装这种威力巨大的火炮。
另外,其他国家的新一代舰炮也拥有很强的毁伤能力,因此还不得不考虑增强防护。
上巨炮的同时又要加强防护必然意味着这型战舰的吨位会大幅度增加,在国会那边恐怕没办法通过。
“南达科他”号战列舰(BB-49)于1920年开始建造,该舰后来因故没有建造完成,最终报废在造船厂滑道上。
其实,如果超高性能的“南达科他”不能被通过的话,美国人手里还有几个备用方案。
例如,著名舰船设计师泰勒在1919年提出一份发展小型战列舰的计划。方案中的战列舰排水量为21000吨,装备两座双联装406毫米舰炮,侧面装甲厚度可达305毫米。
小型战列舰的战斗力到底如何,看看德国在1930年代服役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就非常清楚了。
“德意志”级是严重牺牲火力和防护力的产物,该级舰的“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曾在二战期间被英军3艘巡洋舰逼到死角,最后选择自沉。
该舰只有两座主炮炮塔,一次齐射给对方带来的 伤害相对有限,而且还不能将炮火分散到多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炮塔少的战舰很难令人满意。
同理,美国的小型战列舰如果造出来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航速慢、火力弱必然让它在实战中非常吃亏。
历史上,小船扛巨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可几乎就没有成功的型号。如果想装406毫米这样巨炮,即使舰体放大到2万吨也有点小船扛大炮的意味。
美国在对新型战列舰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能满足需求的战列舰根本就小不了,退而求其次的东西根本上不了战场。
所以,即使后来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约束,各国也没有彻底放弃对大型战列舰的钻研。
到了真正撕破脸的时候,就出现了一批吨位更大、火力更猛的战列舰,因为没人希望自己的战列舰被对手完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