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领导和我一起解读文件里的政策,我们都很诧异为什么有人会把政策理解成别的意思,而且这种事情在日常工作中似乎是一种常态。
首先作为上传下达的公文,在起草的时候,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语言的准确性上,公文都尽量严谨准确,以便能够有效传达信息,为此起草人都是花费了一定功夫的。
可是,就算是这样,人们依然会产生一定的误解。
误解,顾名思义便是错误的理解。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如领导的误解,同事的误解,甚至是朋友之间也会产生一些误解。
倘若因误解而在工作中产生的沟通障碍,无疑对双方的损害都是巨大的。通过阅读罗纳德·B.阿德勒、扬尼·马奎尔特·埃尔姆斯特、克里斯坦·卢卡斯的著作《工作中的沟通艺术》,我发现没有任何人是不能沟通的。
在过去30年里,《工作中的沟通艺术》一书,经过十一版的逐步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战略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同时还增强了易读性,在工作沟通方面是一本值得读一读的好书。误会作为沟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事实,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避免呢?
1.误解的危害性
2003年《迈阿密先驱报》发表了一张照片,照片显示在肯塔基州赛马会上,一位骑马师在冲过终点时,手中明显拿着一个物件。随后,记者误称骑马师携带了一枚违法“提示环”(crue ring)。
对此,赛马协会对该报所声称的“非常可疑”行为启动了调查,但其最终被证明是一种Q-Ray品牌的负离子手环,用于治疗骑马师的关节炎,骑马师认为这件事给他造成了情感创伤和精神压力。
因这位记者误解了自己带口音的英语,骑马师对《迈阿密先驱报》提起诽谤诉讼,并要求赔偿损失4800万美元。
2.误解的产生
人们是怎么沟通的呢?
信息发送者利用特定文字或非语言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信息传递出去,信息接收者收到信息后,主动对信息进行“解码”,最后将“解码”的信息进行“反馈”,就完成了一次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过程,信息发生者同时也是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发送者。
由于,信息可以有多重方式“解码”,因此误解经常发生。
比如由于人们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思想上、观念上达不到共识,并且常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偏见。
3.如何消除误解
误解是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巨大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去消除它。
学会高效倾听。一些人认为倾听太简单了,不就是像个海绵一样,静静的吸收说话人的想法。这种被动行为是是错误的,事实上良好的倾听是一件很幸苦的活,因为说话的人,有些时候表达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有些事时候表达的是完整的信息,还有时候表达的是任务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听到过程中了解他人到底在说些什么。保留评判、少说话、少打断、真诚提问、关注非语言线索等,都可以帮你做到有效倾听。
消除心理“噪声”。我们在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中,排除外界的噪声和自身的听力缺陷外,还常常会有一些干扰正常理解的内在力量。比如自我中心、防御心理、傲慢自大、刻板、偏见、歧视、敌意、成见、恐惧等消极心理和情绪,这些都很容易让我们对被沟通者产生刻板影响,或者贴上一些负面标签。对此,我们应该在理解自己之前,先试着理解他人。
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得益于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沟通渠道的选择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电话、短信、书信等传统方式,电子邮件、语音邮件、传真、即时通信、视频会议、朋友圈等新形式也在不断被应用到日常沟通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沟通目标,从丰富度、速度、控制度等方面考量,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
误解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如何走出误解的泥潭,才是我们真正开始学会沟通的开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