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电影原创:dushetv)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角逐,两位华人导演上交了两个极限运动的故事。
一个关于超凡,金国威《徒手攀岩》。
一个关于平凡,刘冰《滑板少年》。
由于《徒手攀岩》最终获奖,当然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而后者多少有些让人不解——
一项街头运动,能有多少看头,值得用12年去记录吗?
看来,是得走进这群滑板少年的世界了。
这一次,Sir照旧聊电影。
Disc 1
不止流行
什么是滑板?
总会有一个资深老炮,深沉地吐出一口烟圈,还给你一个故作深沉的答案:滑板是一种文化。
绝不局限于地下极限运动。
80年代好莱坞,批量生产着少年英雄:个性叛逆、不守常规,内心善良、勇敢顽强。
一块滑板,是“坏”孩子们最好的戏装。
类似的画面,你一定印象深刻——
潇洒少年脚踩滑板,用手抓住汽车尾部“搭便车”,潇洒地从车流中飞驰而过。
急着干嘛去?
要么是身后有坏蛋追*,要么是旁边有女生围观。
代表人物,当属《回到未来》的麦克弗莱。
滑板,成为了穿越三部曲的固定道具。
对于当时的娃娃们而言,与其做拥有那辆DMC-12的白日梦,手持一副滑板潇洒刷街,帅得更加实际。
特别是《回到未来2》中的悬浮滑板,想当然地成为了当时年轻人(包括Sir)的终极意淫梦想。
这样成功的好莱坞套路,自然也免不了效仿者。
香港的“逃学系列”,台湾的“旋风系列”,承袭同样的少年英雄设定。
而作为标志性的滑板,自然保留。
配上神采飞扬的流行乐,音符和滑板流畅交融。
《逃学英雄传》对你爱不完的郭富城
男孩看了,爱上滑板。
女孩看了,爱上滑板男孩。
归根结底——
耍帅,是第一需求。
在内地,90年代是滑板最鼎盛的时期。
那时滑板、篮球、吉他......几乎所有男孩都有一套。
纷纷半途而废后,才去拥抱的游戏机。(别问Sir怎么知道的)
而对于国内真·滑板爱好者而言,另一部好莱坞电影有着更高地位——
《危险之至》。
上海电影译制厂引进,90年代初在中国部分城市上映,被誉为“中国第一代滑手的启蒙电影”。
虽然剧情老套,人物单薄,要特效没特效,要场面没场面,更没有明星大腕领衔。
但也偏偏就是它,给当时的少年们下了一剂猛药。
当年上映时连刷七场,爱上了克里斯汀和他的滑板。@咖啡也寂寞
凭什么?
就凭滑板。
这是一部全心全意献给滑板的电影。
影片的副导演,就是曾轰动整个美国的“西风少年”滑板队的,大名鼎鼎传奇滑手——斯泰西·佩拉塔。
U型池、自由式、花式速降......如假包换的实拍场景,不掺一点水分,均由职业滑手完成。
各式高难度风格,手到擒来。
可能连导演都没有想到,这些不次于今日动作大片的滑板镜头,给中国孩子深深地震撼——
反叛权威、挑战自我、永不屈服。
卧槽,原来有一种酷,叫“极限运动”。
1996年,首部青少年题材的国产滑板电影《滑板梦之队》上映。
让这帮穿着Oversize、反戴鸭舌帽、脚穿Vans的滑板少年,走上了街头。
从玩具板玩到了专业板;从想要装酷耍帅,到投入全部的热爱;从一个个爱好者,成为了一个个职业滑板选手。
滑板,已经不再是用来摆Pose的装×工具。
从烈日之下的埋头苦练,到炉火纯青的风格高于一切。
这其中,就包括前滑板运动员,国家级滑板比赛裁判员,著名影帝,夏雨老师。
然而,无论是单纯热爱,还是装酷耍帅。这股中国滑板浪潮,就像当时无数的流行产物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即使滑板延伸出潮流时尚不断进化,滑板鞋、潮牌、街头艺术数不胜数。而加速之中,电子游戏、互联网等多种新鲜刺激娱乐方式不断迭代,需要刻苦练习的滑板,门槛显得越来越高。
作为街头文化的滑板,难逃宿命——
原本属于地下的,终归再度回归地下。
Sir觉得,这说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归根结底,滑板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
恰恰因为从源头开始,它都不需要用语言发表意见。
Disc 2
来自地下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南加州沿海城市圣莫妮卡。
又被称为“狗镇”(Dogtown)。
这是当时经济大萧条的样板,是犯罪者、流亡者、瘾君子、艺术家的天堂。
贫困、堕落、毫无希望。
这里是66号公路的终点,也是美国梦的尽头。
《狗镇之主》
就像所有街头文化的诞生一样。
越是一文不值的落魄,越是有无牵无挂的狂欢。
就是从“狗镇”,点燃了所有美国年轻人的第三代滑板浪潮。
第三代滑板,三个标志——
更加灵活、耐磨的聚氨酯轮;
增加摩擦力的滑板砂纸;
以及,世界上第一双滑板鞋,Vans Era。
滑板界元祖级人物Tony Alva和Stacy Peralta合作,鞋底抓板力强、鞋帮稳定性好、便于完成花式技巧.....
但最重要的原因:便宜、耐操。
而这,也正是当时贫民区滑板少年的真实写照——
出身低贱,绝不投降。
电影《狗镇之主》,与其说它记录着滑板文化的起源,不如说它讲述着滑板少年们的狂欢。
没有控诉的渠道,就不抱怨。
没有上升的希望,就不改变。
在真正地被生活压扁之前,他们拥有的,是一具充满荷尔蒙的肉体。
和一个长达20年的漫长暑假。
于是,他们近乎疯狂地用肉体控诉正经。
毫无顾虑地用肉体宣告爱情。
滑板,是他们践行生活风格的另一种工具——
横冲直撞,犀利自我。
滑板史上最具盛名的传奇——
“西风少年”滑板队(Z-Boys)。
因为一场旱灾的到来,原本热爱冲浪的少年们找到了新玩法:被放干水的碗型泳池。
利用泳池边缘,可以完成原本冲浪中垂直落地甚至翻转的花式动作。
就比如那句有名的“OFF THE WALL”。
就是来自,以极快的速度从碗池飞出,并以旋转弧线回到碗池的花式动作。
“水泥地上的冲浪”,让地下文化,走到了地上。
一时间,少年们从无名之辈,变成了摇滚明星;从一无所有,到名利双收。
单纯的热爱,也就跟着变成了生意。
在商业资本的金钱诱惑下,队员们分道扬镳,也结束了友谊......最后,有人成为了终身传奇,有人跌进了生活的深渊。
《狗镇之主》在记录少年们成长的同时,也仿佛讲述了每种街头文化的困境:换得商业的成功,就难免失去最原始的自由和冲动。
而电影的结尾,少年们再度回到泳池,重拾友谊,用滑板找到了最初的快乐。
这也像是对街头文化的预言——
经过时间的淘练,能留下来的,只有热爱。
Disc 3
风格:自由热爱
再说回今天。
人们,被困在了城市的夹缝。
一边是现代社会带来的激烈竞争,一边是现代科技私人订制的洗脑催眠。
对比之下,滑板像一种“无用的热爱”。
就像在《白日梦想家》开头那样。
标准的社畜男主,一身高超的滑板技巧不能为他挣钱,也没法帮他泡妞。
只能用来哄哄孩子。
难道“无用的热爱”真的无用吗?
不用Sir说,你也记得影片之后那些,来自于热爱的高光时刻(恕不剧透啦)。
群山峻岭之中,无关时髦潮流、无关附加的态度。
这有一场场与自己的对话。
对话的题目,叫做自由。
滑板回到地面,不仅是因为入选了奥运会项目。
更在于它仿佛已经卸下标签。
从锈铁地带,到中心城市。
从代表态度,到唯有热爱。
更体现在每个城市的滑板公园、广场,你都会看见这样的年轻人——
滑行、跌倒、跳跃、跌倒......
不重要。
跌倒就立即站起来。
无需叹气苦恼,尽情和朋友一起哈哈大笑。
一个个花式动作、摔跤跌倒、流血流汗的背后,只是来自于热爱、坚持、自由的独一无二的——
对生活的风格。
“这就是滑板最酷的地方,我们可以千人一面做一样的事情。
“但是却各自追寻着自己的风格。”
Sir电影原创,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关注:Sir电影
微博搜索关注:毒舌电影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