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登山?
英国探险家马洛里说:"因为山就在那儿。"
中国登山队的攀登者说:"人类是注定要走向未来的。"
"为国登顶,寸土不让。中国人自己的山,就要有中国人登上去"
十一黄金周热播的电影《攀登者》是根据当年中国登山队真实的经历改编而成,影片讲述了1960年三名登山队队员方五洲、曲松林、杰布登顶珠峰,却因为恶劣天气没能保护好摄影机,不能提供山顶的360度影像资料,国际登山界对此次登顶不予承认。
1976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再次登顶珠峰并重新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实际高度。
这部影片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看到了中国攀登者在登顶珠峰的路上即使冻坏了双脚、牺牲了双腿、甚至丢掉了性命,都从来不言放弃。他们为了崇高的信念而坚持,为了捍卫国家主权而坚持。
攀登者在执行永不言弃的国家使命时,影片中方五洲和曲松林在使命和生命之间的艰难抉择更是让人陷入沉思……
01 使命和生命的抉择影片背景:
1960年,中国正面临着与尼泊尔明确两国的边界划分。
尼泊尔方认为,如果你们都没有登顶过珠峰,为何我们要分享这座最高峰?
从北线登顶是一个悲壮的宣告,也是中国的决心。
影片《攀登者》中登山队的方五洲和曲松林在完成使命和队友生命之间选择的内心挣扎,贯穿在两次珠峰登顶行动中。
方五洲与曲松林的冲突与和解,也是对在险境面前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完成任务、保留摄影机更重要的拷问。
1、1960年登顶:摄影机和队友生命的选择
影片的开始上演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在登山过程中突遇雪崩,老队长壮烈牺牲。离世前把队长一职交给方五洲,临危受命的五洲带领着队员继续向珠峰挺进。
在登顶的过程中,曲松森遇险,挂在了悬崖边缘。千钧一发之际,方五洲没有去接住摄影机反而选择了救下兄弟的性命。
他们通过架设人梯爬上了第二台阶:接近80度垂直的岩壁,曲松林为了避免高山靴的钉子踩伤队员,光脚爬山,方五洲、曲松林、杰布三人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北坡登顶珠峰的坚巨任务。
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北坡征服珠峰的壮举,更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但是最遗憾的是由于恶劣的天气没有保持好摄影机,没能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影像,因此西方登山界一直对于这次的登顶表示质疑。
这也成为了方五洲、曲松林、杰布的人生中最大遗憾,曲松林的脚趾也由于受冻严重被截掉,永远也不可能再攀登珠峰了。
2、两种不同的选择:
为了这个遗憾和过失,负责保护摄影机的曲松林懊恼了多年,他后悔当初没有用生命保护好它,他更恨方五洲为什么救下他,而没有去保住摄影机。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内在誓言,曲松林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为了摄像机可以连命都不顾的内在誓言在他心里就是像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
方五洲问:"如果是你,让我死才能保住摄影机,你会选择*了我吗?"
曲松林说:"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死都要保住摄影机,完成任务。然后我到地底下找你,陪着你."
他们二人代表着生命与使命的两种不同选择:
方五洲认为,队友的生命更重要;他会为了使命和自己的队友而牺牲自己,但是他无法做到让自己去选择放弃队友们的生命。
曲松林认为,丢失了摄影机,即使是自己活了下来,也是荀活于世,生不如死。
因此他"恨"了方五洲整整15年。
3、1975年登顶:和解、敬畏生命
在1975年的第二次攀登珠峰的行动中,两人再次相见,却由于观点不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方五洲认为,在恶劣的天气来临之际,应该及时撤退,不可鲁莽行事,尤其是登山队的成员还是一群经验不足的年轻人。
曲松林却认为在任务和使命面前,要不顾一切换取最终的成功,因为他太想弥补当年的遗憾了。
第一次攀登失败后,方五洲意外受伤,由于不想错过难得的窗口期,李国梁主动请缨要带领登山队完成攀登任务。方五洲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曲松林固执的下了可以执行的通知。
历史却是惊人的相似,李国梁带队在第二台阶被氧气瓶砸倒,一路滚下山去。在崖边主动用匕首割断营救自己的绳索,把摄影机扔给了队友,自己却壮烈牺牲。
队友们把他的尸体抬回来时,曲松林深深的意识到失去队友的痛苦,为自己的错误决策后悔不已,紧紧的抱住方五洲痛哭。
血的代价让他的意识和人性回归,极大地冲击了他的信念也帮助他跨过了自己内心不可逾越的山。
当方五洲最终带领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并测量了新的海拨高度时,看着他们站在山顶不禁让人想起了牺牲的老队长、李国梁,还有那一次次面对使命和生命时我们做出来的重要选择,换回了今天的登顶。
02生命的敬畏:止步梦想94米在中国人挑战珠峰的故事里,总不会少了夏伯渝。
1976年的登山行动中,26岁的夏伯渝因为把睡袋让给了自己的队友,在零下35度高山缺氧的环境下睡着了。等睡醒后才发现又脚已经严重冻伤,下山后被截去了双脚,从此他开启了长达40多年,用假肢登顶珠峰的圆梦之路。
他经历过47岁时查出患有淋巴癌、67岁时诊断得了血栓,这些都没有能阻止他攀登者的脚步。他历时43年的时间,5次挑战登顶珠峰的梦想,终于在2018年的5月8日,69岁的他用钢铁之肢挺立在珠峰之巅。
在登顶珠峰的五次挑战中,夏伯渝也面临过类似影片《攀登者》中的抉择时刻。
2016年67岁的夏伯渝第4次尝试登顶珠峰时就在距离山顶还有94米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阻断了他的冲顶之路。夏伯渝暗自下决心:"如果是我自己,即使是死,我也要死在峰顶。"
但是面对和自己一起登珠峰的5名才20多岁的夏尔巴向导,他做出了最难难的下撤决定。因为夏伯渝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自己的梦想而不顾他人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它是最宝贵的。
夏伯渝的登山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无数次坚定的选择,1975年把睡袋让给队友,自己截肢、2016年面对梦想94米的艰难放弃,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梦想的路再坎坷都抵不住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夏伯渝在参加挑战不可能活动中,主持人董卿这样说道:"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每一位我们应该怎么样写好一撇一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向生命致敬。"
夏伯渝老先生面对采访从容淡定的说过:"珠峰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信念,就是要挑战命运,永不放弃。"
在2019年开学第一课栏目中,夏伯渝老先生讲述了自己作为第一代"攀登者"以血肉之躯搭建"中国梯"的过程。将国旗插上珠峰之巅作为参与1975年中国第一代对攀登者们而言,五星红旗是团结拼搏的化身,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
03登山精神的真实所在《攀登者》中传达的登山精神不仅仅停留在完成国家使命中国登山队队友和挑战人类极限的夏伯渝老先生身上,还有众多的登山爱好者们。
2019年第7期的《户外探险》杂志中就刊登了一名登山爱好者王学峰的文章《雪峰惊魂记》。
"2019年5月20日早上7:15,我站在了海拔8844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顶,没有开心,没有感动。我只是在发呆,唯一清晰的感觉就是寒冷,风很大双腿在发抖,我想拍登顶照,但稀薄的冷空气中带上来的四台相机一个接一个挂掉。我在上面不知所措,向导不断的催促我们赶紧下撤。"
他在文章中对于整次登顶的经历进行了介绍,但是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临近登顶时感受到的死亡气息。
他由于氧气面罩出了问题,一直没吸进氧气。在8500米处实在难受的无法坚持,决定下撤放弃的时候,是跟随他的夏尔巴向导把氧气面罩换给他,才算成就了他这次的登顶。
下撤的路线依然危险重重,但是不同国度的登山爱好者都在相互帮助,也会主动伸出手拉对方一把。
这就是登山精神的所在,没人会在意你是谁,大家都是平等的,遇到困难都会伸来援助之手。
王学峰回到城市不禁感叹:“登山是件美妙的事情,想念在山上缺氧时的感觉,想念高山靴踩在雪地上的声音,更想念那些患难与共的山友。”
《攀登者》的作者阿来说:"登峰是用身体去感触自然界的伟大,感触自己人格与意志的升华。"
建国初期,登山队的队员坚难的从北坡登顶,支撑他们的有爱国的情怀、有坚定要完成的使命、有永不言弃的攀登精神,这是一种在攀登者身上特有的韧性。
在我们登顶珠峰的梦想下,每每遇到生命冲击时,我们能秉持对生命可贵的敬畏之心,对登山队友无私的付出,在这种发自人类内心深处的感情,又怎么能不让人感动?
攀登者的故事并不没有结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登上一座座心中的大山,站在峰顶,一览众山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