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路小学与大连路
作者:于向阳
我每天上学走过的路,
有一条青岛的大连路。
陡峭的山坡不算长,
每一步都有一部典故。
隆隆的炮声在劈山开石,
大货车来回运往各处。
劈开的砂石路灰土飞扬,
沉重的料石累坏了骡马车夫。
那历史悠久的黄台路小学,
竟然是百年前德国殖民者的物资库。
青岛十三中学和青岛电大,
校址就是原来这所小学——黄台路。
黄台路小学暨大连山记事
作者:芦 璟
黄台路小学是建国初期青岛市最大的市立公办小学,它的校园面积、 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学生人数在全市数一数二。学校位置在老市北区的 小鲍岛一带,大庙山和大连山之间。大庙山是岛城的一座名山,大连山是和大庙山连坡相对的一座无名小 山,山上草木稀少,没有植被,岩石裸露,质地坚硬。青岛建埠初,两山 之间分别衍生出黄台路和大连路。这座小山 因紧靠大连路,乡俚俗称大连山。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大连山上盖满了 简陋的土坯屋,石块土坯垒墙,山草油纸搭 顶。从西蔓延到东,一方一方,栉比成片, 是远近闻名的“趴趴屋”“棚户区”。每 逢刮风下雨,屋漏墙塌,有时连房顶都被 大风揭盖刮走。正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灾难时有发生。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 放,大连山上的危房漏屋列入市政统一规划,陆续拆迁改造,一排排大楼 拔地而起,几代人居住的恶劣环境终于得到了根本改善。大连山是秃山,山包突兀岩石坚硬,山壁陡峭,北面向大连路、黄 台路小学。因其山石质好,是建筑的优等材料,1953年前后国家有计划的 在此劈山采石,用于“月子口水库”和市政建设。放炮开采的石料就地 加工,有长有方,以及大小不一的石子。大连路两边,密密麻麻坐满“打 石子”的人群,人手一锤,“砰砰啪啪”之声不绝于耳。“打石子”有 青岛黄台路小学转学证明 报酬,其中表现优异者还能随时被有关部门挑选安排工厂就业。
那些年的 “国棉”“四机”“纺机”以及其他国营厂家招工,大都是从这里录用 的。那时“户籍”管理松弛,随意进出,投亲靠友,有地方住就能落户 口。刚进城想找工作的移民,在家的待业者,无不踊跃参加,积极表现。这个优惠条件一直到1958年初才结束。
狭窄的大连路上铺设两列小铁轨,矿斗车往返奔忙,将加工好的石 料、石子运到临邑路、热河路口,美国“道奇”载重大卡车再运往各处。不长时间,大连山的北坡一点一点消失,山壁内缩了几十米。面向大庙 山、黄台路小学方向,山势兀立,险峻,垂直落差近60米。大连路为此而 拓宽了一半,山脚下首次盖起一幢幢楼房、单位宿舍。
黄台路小学东南的大连山面临莱芜二路,山顶面积大,坡势徐缓, 阳光充足,可绿化植被,栽树种花。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莱芜二路建立 了青岛党校,成为我市首座培养党政干部的摇篮。改革开放后青岛党校迁 走,原址建了“天帝山城”数个楼座,成了商品房。
大连山西北,紧依山 顶有座日本大庙,鬼子投降后一度是座兵营,国军驻扎。后成立“私立崇 文小学”,1950年前后改为无棣四路小学,至今犹存。从无棣四路下山, 以无棣二路为中轴线,南到胶东路,是马牙石铺就的“波螺油子”。西到 无棣一路小学南北横贯,东到无棣三路周边,北到临邑路口,这个方圆, 是岛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赫赫有名的综合大市场。
每条街上,店铺林立, 商贾熙攘,饮食百货,面面俱全。每天人潮汹涌,万头躜动,其规模,其 声势,在老市区有相当大的影响,它和即墨路市场当年并列岛城街里之 最。几年后,因各种原因迁至普集路(称“新市场”),这里才渐渐平 寂。大连山向北俯瞰,山下就是大连路,是一条细长狭窄的马路,东西 向,“黄台路小学”占其北边三分之一。
黄台路小学历史悠久,校舍面积 广阔,是当年岛城最大、最有名的小学。校门在无棣二路路口,离黄台路 咫尺,大门两侧石柱镌刻“市立黄台路小学”。
全校有三个操场,前面小 操场,中间大操场,后山新操场,中间大操场有几个足球场大。一口巨大 的铜钟挂在墙上,敲起来嗡嗡浑厚,响彻周边。
1955年“六一儿童节”, 全市少先队的优秀代表在“大庙山”108蹬石阶拍照完,就来此举办青岛 市少先队分列式大检阅。1956年和1957年,国家射箭队数次在学校的后山 集训,那时的箭靶还是布做的,箭干是木制的,尾部有羽毛。课间同学围聚,指指画画,惊诧不已。
黄台路小学不仅仅学习质量名列全市前茅,体育成绩也蔚为可观。校 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连续多年荣获全市小学生运动会冠军。1958年 秋,随着”大跃进“的热潮,市教育局统一规划,黄台路小学撤销了,六 个年级的学生分流至丹东路小学和临邑路小学,原址改建。
几年的功夫, 先后并列出现青岛十三中,青岛广播电视大学,还有几家厂企和一大片民 用住宅楼。大连路狭窄细长,夹在学校和山体之间,地势低洼。北边是大庙山、 黄台路,地势坡高;南边是大连山,连绵成片,山峻崖陡;东面地貌髙 耸,几与山齐。每逢大雨,山洪泛滥,大连路变成了一条大河,水及膝 盖,汹涌奔流。那时的小学生没人接送,个个自己来回上学,放学了大雨 倾盆,男女老师都把同学一个一个背到马路对面,老师浑身湿透,再三叮 嘱安全。那种师生情谊,令人至今难忘。
黄台路小学东面,是大连山的东坡,下面是丹东路,再向上是登州 路。丹东路口和大连路交汇处直面登州路方向,有一条一百多米的坡路, 这是大连路最长的陡坡。坡度大约40度,人走相当费力,驾驶技术不过 硬的司机不敢走,拉大车的更是望而生畏。当年这段陡坡号称岛城第一。
上世纪60年代末,某单位在此设擂:单人将装载一吨半的大车(即地排 车),从坡底拉到登州路顶,中间不许停顿,车轮必须向前移动,成功者 奖烧鸡两只。那个年代,烧鸡是巨奖,一连几天,许多壮汉跃跃欲试,个 个铩羽而归。孰知一日,大连山下来一黑大汉子,胸前抱一小孩,手里拎 一包裹。驻足观望良久,见众人不济,二话没说把孩子和包裹都放车上, 拉起就走。他不用攀绳,两臂一驾车把,肌肉虬结成一个大疙瘩,两腿铁 柱子一样坚实有力。不停顿,不歇气,抻抻悠悠,从坡下一直拉到顶,真 神力也。围观群众,赞声雷动。两只烧鸡到手,似无喜色。有知悉者说, 他的力气比这大得多。再问,不语。或是练功夫的?或是练举重的?此事 成轰动一时的民间新闻。
如今,记忆中的黄台路小学和大连山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栉比林立的 大楼,凌空飞渡的高架桥,熙熙攘攘的车流,抒写了一页新的历史。黄台 路小学的硕大操场和雄浑大钟,大连山的“趴趴屋”,都一去不复返了, 只在老市北区记忆里闪烁着遥远的过去音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