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在无数视频会议中度过。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千头万绪的工作在等待着她。
时光的指针拨回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当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第一个冲过终点,她紧握双拳,痛快呐喊。这一刻,中国冬奥的历史被改写,杨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杨扬斩获中国冬奥首金。
那是杨扬的高光时刻,也是一名运动员梦想的巅峰。
同一年,“70后”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张春已经从内蒙古摔跤队退役,在深圳买房成家;“80后”的双胞胎段俊卿、段俊杰进入河南队,开始皮划艇激流回旋专业训练;“90后”黄雅玲刚刚迈入福建省宁德市体校,第一次接触举重。
若干年后,当他们交集于杨扬创建的“冠军基金”的讲台,运动生涯虽成往事,人生轨迹中已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记。这样的印记,闪动在曾经的赛场上,闪动在后来的创业之路上,闪动在他们一路走来所经历的梦想、迷惘、欢笑、蜕变、坚守、苦干中。
“最难的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杨扬的退役之路看似走得顺遂,但她深知个中甘苦,更有心为那些或迟或早,终将离开赛场的运动员们踏上转型之路做些事情。
这是体育公益组织“冠军基金”的缘起,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信息、培训、咨询辅导、实习就业等服务,“希望给退役运动员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杨扬内心还有一个声音,“只有迈向不同的领域,才能知道究竟哪一项工作让你心潮澎湃。”
竞技体育有无上荣耀,前提是直面它的残酷——冠军只有一个,能够登上金字塔之巅的永远是极少数。而那些“没练出来”的选手,一旦离开被训练比赛注满的生活,走进人潮人海,踏入陌生赛道,平生所学也许无处施展,他们面对的全新挑战,既来自周遭,也来自自身。
“最难的永远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20年过去了,张春依然感谢当年冲动的自己。
与杨扬同为“70后”的他,在“冠军基金”举办的职业分享会上讲述自己的退役故事。一张飞往深圳的机票,让他从一名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转型为家具厂副总经理。
14岁时,张春的个头已经窜到了1米85,体重超过100公斤,他被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体校的教练一眼看中,进了摔跤队。“当时根本不知道摔跤是什么,只知道去体校学费少,还管分配,毫不犹豫就跟教练走了。”
训练一年,他在内蒙古少年组比赛中获得第三,得到去自治区体工队集训三个月的机会。在这期间,2/3的选手被淘汰,他的教练呼日查曾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男子古典式摔跤52公斤级第四名。对他来说,教练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始终难以企及的偶像。
运动员时代的张春。
体工队生涯,从给师哥洗衣服开始,慢慢他也有了给自己洗衣服的师弟。但张春的最好成绩只是城运会预赛第二名。回想运动生涯最开心的事,还是他陪练的两位师哥呼日嘎和宝玉在亚运会摘得金牌,“感觉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十年运动生涯,是在不断进步,但距离顶尖还很远。运动员都想当冠军,不过对自己的实力也有清醒认识,该放下的时候就要干脆放下。” 练到24岁,张春从摔跤垫上抬起头,开始考虑退役后怎么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春观看摔跤比赛,他是一名专业水平很高的观众。
90年代末,运动员“有编制”意味着有分配工作的机会。以张春的运动成绩,他的未来,大概率是回老家巴盟当体育老师,而他最终决定“出去看一看”。
在拳击队一位师兄的邀请下,他第一次坐上飞机,像《鸿雁》唱的那样,南飞深圳,进入一家体育俱乐部做行政工作。
“当时就听说深圳工资高。我对自己说,你还年轻,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
南方温暖的气候、湿润的环境,都让从北方走出的张春感受到无穷活力,“树木一年四季都生机盎然。我当时就想,连这里的植物都在不停奋斗,人也要坚持奋斗下去。”
奋斗归奋斗,张春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他在租住的房子里放了一个信封,装着2000元钱。“出来闯荡当然要一往无前,实在混不下去了就买张机票回老家,还能放羊种田。”
在俱乐部,张春的主要工作是服务签约的运动员,这极大地锻炼了他的沟通能力。“规则意识和超强执行力,这是运动经历带给我的特质,也让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
2007年俱乐部解体,张春平时积攒的人脉此时派上了用场。因为“欣赏他球场上的无私精神”,打篮球认识的一个家具厂老板向他伸出橄榄枝。
从最基层的行政工作做起,到成为这个拥有700多人工厂的副总经理,张春靠的就是不怕吃苦、扎实肯*劲头,“行政工作很琐碎,考验的是用心、细心和耐心。”再想想,这些都是运动员经历带给他的性格财富。
张春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
其间张春还尝试开过餐厅,虽然两家餐厅都没能坚持下来,但他也学会了一种诗意表达,“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20年、2000公里的时空跨越。张春说,他很想给那时一脸懵懂但决然南下的摔跤小子“点个赞”。
“情怀是情怀,生意是生意”
在运动巅峰告别,是遗憾,也是机遇。人生列车的变轨,是意外,也是突破。
出生于1987年的段俊卿与双胞胎哥哥段俊杰曾经是国内皮划艇界的希望之星。与这一小众项目结缘,源于兄弟俩“想出国”的朴素念头。“这是一个新项目,2002年我们进入省队,2003年就被选拔到国青队。当时的目标就是进国家队,想出国去参加世界比赛。”
2006年,国家队的大门向两人敞开。19岁的兄弟俩在训练中竭尽全力,从不偷懒,渴望用拼命训练去获得比赛机会。
一年后,世界杯分站赛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由于赛道落差大,危险系数高,曾经有中国运动员在这条赛道肩膀脱臼,因此国家队并不准备派出主力选手参赛。作为后备力量的兄弟俩决定去冒个险。“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参赛,这恰恰成为命运的转折点。”
兄弟俩在本站比赛获得第七名,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在男子双人激流回旋项目上进入世界前八。
同年,两人在世锦赛上获得第六名。此时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一年时间,他们充满动力地投入到北京奥运会备战中。
段俊卿(左)与哥哥在训练中。
“那一年练得是真苦,心里只有奥运会一个目标。”虽然,最终只是作为替补进入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但全程体验了奥运会,兄弟俩又对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燃起了熊熊希望。
意外在巅峰状态时来临。2009年全运会,因为种种原因,两人没能参赛。“当时真是心灰意冷,感觉这么多年的血泪都白流了,太无力了。”段俊卿和哥哥决定放下这一切。
激流勇退,兄弟俩回到了父母在菜市场开的卖鱼摊。
“父母年纪大了,该让他们休息了。更重要的是,卖鱼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知道肯定会走出这个菜市场。”但真的站在菜市场里,兄弟俩发现,“我们除了划船什么都不会。”他们疯狂“补课”,从摆鱼摊慢慢到开餐厅,后来又干起了冷链产业。
正在卖鱼的段俊卿。
“我们不怕吃苦,任何困难都没有退缩。”几年下来,兄弟俩的冷链团队有了三十多人十几辆车。最多一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
但曾经的那条激流赛道,总在兄弟俩心头回旋。他们盯上了家门口的洛河,“要能在家门口建一条赛道多好。”这成为两人的执念,成了告别赛场后的又一个梦想。
他们邀请顺义奥林匹克水上中心的设计师来到洛河,听到“可以建”这三个字,顿时像被打了鸡血。写计划书、画设计图、找投资人、抵押房产投资……2015年,梦想中的赛道建成了。
凝聚了兄弟俩无数心血的赛道迎来了比赛。
当年,这条赛道就迎来了两项赛事。赛道两边观战的人潮让兄弟俩心潮澎湃,“某种程度也算弥补了早早退役的遗憾。”2017年,这条赛道还成为天津全运会激流回旋的比赛场地。
一腔热血,满心情怀,这条赛道刻下了兄弟俩的名字。但是,因为最初合作时少了一纸协议,当这条赛道的归属发生纠纷时,兄弟俩失去了自己的权益。
投资打了水漂,梦想中途折戟。
“情怀是情怀,生意是生意。”重重跌了一跤,让兄弟俩“学会”商海思维。
“运动员的经历磨砺了我们的心理素质。”段俊卿感慨,“其实越到比赛,我们心态就越坚定、越沉稳。”拥有“大心脏”,翻船了也无非是“再比一场”。
如今,段俊杰负责冷链事业,段俊卿经营水上健身俱乐部,开展业余龙舟和皮划艇运动。今年,疫情影响下人们的健身热情上涨,明年元旦,他们的第二家健身俱乐部就将在洛阳开业,教练全都是退役运动员。
段俊卿(前排右)与健身房的教练团队,其中有5位国际级健将。
“光靠情怀支撑不了收入。”段俊卿有着清醒认识,“希望抓住健身这个风口,让这些师兄弟们也都有更稳定的生活。”未来,段俊卿还希望把这里打造成退役运动员的转型港湾,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但收入可以为情怀“充电”。2017年,段俊卿在洛阳附近的花果山开发了漂流项目,“还是想让更多人享受水上运动的乐趣。”
他卖了六套房子,与合伙人共投资千万。情怀依然在,当然,这一次他也签好了合作协议。
运动员时代的每一次比赛,段俊卿都会仔细写下比赛流程和预案,尽量让激流中的每一桨都心中有数。创业后,搏击商海浪头,他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只要有清晰的规划,我就能一往无前。”
段俊卿很享受在另一段人生赛道上的种种考验。
现在,段俊卿是“冠军基金”创业讲座的常客。他想告诉退役运动员的道理其实依然来自赛场,那就是“敢想敢做。”
“相信自己,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退役后要学会忘记和放下”
烈焰红唇,笑声爽朗,微卷的深棕色半长发。“90后”黄雅玲自带“霸道总裁”的气质。疫情考验下,她的事业依然红红火火。
当她把头发掖到耳后,略微变形的耳朵才暴露出,她曾经是一名专业摔跤运动员。
10岁时,因为跑得快,黄雅玲被宁德市少体校选中。进了少体校,她又练起举重。福建举重人才辈出,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这孩子有主意”,这是黄雅玲从小得到的评价。2003年,福建省组建摔跤队, 13岁的黄雅玲已经在集体生活中越发锤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她毅然选择转项,因为“这是转正入编的好机会。”
14岁的黄雅玲已经是“有编制”的人了。
虽然小学三年级之后就没有系统上学,但黄雅玲一直喜欢阅读。有一天,当她看到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的一句话,感觉突然被点醒。
“培养自信的最佳方式就是做自己不敢做的事。”黄雅玲对自己说,“那我就要做以前不敢做的事”。
第一个“不敢做的事”是摆地摊。每到周末,晚上训练结束后,她就到学校附近的步行街卖袜子,9点查房前跑回宿舍。“一晚上能收到三四百,两个多月挣了几千元。”被队里发现后,她又去超市进货,干脆把“移动小卖部”开进了体校。
虽然随着训练强度的不断加大,黄雅玲的小生意偃旗息鼓,但她已经对退役后的出路有了大概想法。“我知道自己不会一辈子练摔跤,那就珍惜黄金年龄,争取拿个冠军。”
黄雅玲在训练中。
17岁获得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女子摔跤50公斤级冠军,黄雅玲对2009年全运会充满渴望,练得很苦。但意外总是突如其来,全运会开赛前半个月,由于过度疲劳,她的右手脱臼。“当时还有6公斤体重没有降,为了参赛只能选择升级,再加上手肘带伤,根本没有一摔之力。”
梦碎了。“2009年的冬天,对我来说格外冷。”
第二年,还想为冠军梦想再拼一拼的她又遭打击。超负荷训练让她患上了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指标超低,医生甚至怀疑她得了白血病。退役这件事,开始认真地进入脑海。
挣扎了两年,2012年,黄雅玲上交了退役报告。“如果我晚半年退役,退役金会翻番,但我告诉自己,我人生这半年可能不止这个钱。”黄雅玲已经想好了要干什么。
她的婚庆事业,火速上马。
拿到退役金,黄雅玲随即创办了一家婚礼馆。而这个决定的市场判断,来自于“我给哥哥的婚礼客串过主持。” 从主持哥哥的婚礼干起,退役前她已有过几十次婚礼主持的经验。
“人生要有归零的勇气。”黄雅玲不怕推倒重来。“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赛场上熟悉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退役后的心态。
“退役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忘记和放下。忘记你的运动成绩,放下你所谓的自尊,把自己放到最低,慢慢去学习和成长。”
“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极致。目标明确,就要全力以赴。” 黄雅玲感谢运动生涯带给自己认真负责的性格。一个又一个精心策划的婚礼,看着新人们幸福的笑容,她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
公司蒸蒸日上之时,黄雅玲又转换了事业跑道。“我就是追寻自己的内心,希望走出舒适圈,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
黄雅玲(左四)与团队,其中多位都是退役运动员。
如今,黄雅玲的餐厅已经在福州开了三家分店。第一家店开业前,黄雅玲在摔跤队的师妹李云英苦学了一个月寿司制作,风风火火就当了大厨。
“整个团队都没有餐饮经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恰恰是另辟蹊径,将日料与团队熟悉的婚庆“囍”文化结合,让黄雅玲的“友囍”餐厅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餐厅。
今年,面对疫情打击,黄雅玲及时带领团队转向社群外卖。“10天时间,我们就组建了1600人的社群,让餐厅能通过外卖运转下来。”没有因为疫情裁掉一位员工,这让黄雅玲十分骄傲。
餐厅的墙上挂着运动员时代收获的奖牌,讲述着曾经的奋斗故事。
在“冠军基金”的创业分享活动上,黄雅玲也毫不讳言自己的问题。
“我做运动员这么多年,习惯亲力亲为,对一切要求都很高。过去很多时候觉得成绩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不太懂感恩,这不利于团队成长。”黄雅玲坦陈,近十年艰苦创业,一点点打磨了她的性格。棱角还在,但现在也有柔软的时候。
黄雅玲的餐厅里,有六位从体校退役的师弟师妹,练过散打、摔跤和举重。
“我欣赏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素质,告诉他们不是来打工的,而是跟我一起创业,希望未来他们都能成为店长。”相似的成长背景,让黄雅玲对师弟师妹们信心满满。
黄雅玲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技能单一和文化水平不足,是退役运动员融入社会的短板。但换个角度看,竞技生涯锤炼的抗压精神、吃苦态度、拼搏意志、执行能力、团队协作等素质,更是职场打拼的“试金石”。
这些素质如何转化为职场能力。“这就要不断去学习,在阅读中学习、在社交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创业路上,黄雅玲一直在疯狂地汲取知识。
成为一名运动员,就意味着终有一天要开辟“第二次人生”。人生转轨,能否活出新的精彩,怎样攀登另一座山峰,虽没有固定的剧情和路线,但总有些不变的力量支撑其中。
就像他们的故事。有过第N次摔倒,更有N 1次微笑。
这是赛场,也是人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澎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