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划入大气层,和地球咫尺之遥。
天崩地裂,日月颠倒。
带着强烈震撼的余波走出影院。
说说《月球坠落》这部电影。
1.巨物爱好者的盛宴。
《月球坠落》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他是灾难类型片电影教父级的人物。《哥斯拉》《独立日》《2012》《后天》,都是他的代表作,可以说他凭一己之力将灾难类型片推向了巅峰。
有人这样形容他,艾默里奇手指向哪里哪里就是一片废墟。
这次他将手指指向了月球。
月球轨道变化收缩,月地距离越来越小,两周后将撞上地球,人类将做最后的抵抗和解救。
影片的电影特效毫不含糊,甚至可以说是史诗般的宏大和震撼。
山崩地裂的海啸,千万颗陨石从空中坠落,引力变化导致山海颠倒,直至伴随着轰鸣的音乐,月球缓缓进入大气层。当那铺天盖地的月球出现在人们眼前,极致的压迫感和毁天灭地的气息让人如临其境、坐立不安。
哥斯拉巨兽,独立日外星飞船,陨石彗星在地球的卫星-月球面前就像小玩意一样。
难道灾难片中还有比月球更大的物体了么。
这绝对是巨物爱好者的福利和盛宴。
如此波澜壮阔的灾难,只适合在电影院欣赏。也只有在电影院那以平方计量的银幕上欣赏才能真正体会到全方位的包围感、以及身临其境的绝望。
至今还记得当年在电影院看完《后天》,哆嗦着离开影院,沐浴在7月正午的骄阳下,那一刻真的感觉夏天真好。
很久了,都几乎忘了真正的特效在IMAX上长什么样子了。
家里的电视就算再大,音响就算再好,你看的时候也不需要频频转动眼球。也就是看着两米外的盒子里一片乱糟糟的而已。
如果你是灾难片的死忠,巨物的爱好者,建议一定要去电影院观赏,最好是IMAX厅。《月球坠落》的视听盛宴不会辜负你。
2.教科书般的剧本,不成功的突破。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由导演艾默里奇一手建立并推向巅峰的灾难片类型片中各种要素在这部《月球坠落》中一个不少。
视觉冲击诱发的恐惧感与毁灭感。
一个有缺点的,从自我动机出发的英雄。
相对的封闭空间。
大量明星出演。
双线叙事。
无能的官僚。
主角情感纠结与救赎。
这些在《2012》,《后天》及《独立日》中建立的要素全部集中出现在《月球坠落》中。
从这一方面说,《月球坠落》堪称教科书级的灾难类型片。
其次,能看出来艾默里奇也想突破自己的框架和舒适区。
影片后半段在月球的设定和后续情节中,融入了大量科幻片的要素。
这种在一个类型片中融入其他类型片的手法在电影界经常应用。比如在爱情片中融入动作片元素,在战争片中融入爱情片元素等不在少数,而且一般还都效果不错。
但是明显艾默里奇这次没搞好,科幻元素的加入并没有让他放弃灾难片的元素,什么都想要,一个还不能少。结果就是在两小时短短的影片时间里塞入了太多的点。
这些元素由于影片时长的限制,造成了每种元素的出现都缺少铺垫、过于仓促。虽然好像是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其实在观众眼里却是匆匆忙忙的讲述,莫名的转折,观影的代入感有些混乱,时不时会跟不上情节。
也是由于时间仓促,在人物塑造环节也缺乏铺垫,好像默认观众都能脑补人物经历。
尤其是在女主角丈夫将军的塑造上缺少了太多的东西,在发射核弹的关键时刻突然反水,就一句我相信我妻子能行,几乎没有信服力。而且在地下掩体中的其他官方人物,基本连个正脸都没有,完全是小小工具人的感觉。
电影中人物的多角关系就应该像一座钟表齿轮,彼此咬合,顺畅转动。他们有各自的动机,各人依据自己的*或者潜在*积极行动,但他们的行动是彼此推动的,他们的行动和彼此的推动成了戏剧的动力,将一台自鸣钟敲响,做出惊人而准确的报时。
《月球坠落》显然没做好人物的多角关系。
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没有做好的结果就是,本该自然而然表现出人在危机情境中的自我救赎和面对生死的最高级的道德升华软弱无比。
最后胖子英雄在月球AI中出现,其实是个大败笔,牺牲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荡然无存。
还不如像常规灾难片传统结尾描述幸存者劫后余生,带着希望坦然面对废墟重建家园来得顺心。
据说《月球坠落》是准备拍成三部曲,那本片结尾放在第二部开头更为合适。
还有就是,中国资本加入造成的影片明显倾向于中国市场。造成欧美观众不买账,中国观众一样不买账的结果。
从全球票房低迷和国内票房的趋势来看,估计三部曲的后两部很有可能不会出现了。
从评分也能看出来,可以说是远远低于导演之前的作品。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导演在传统与突破中丧失了平衡。
什么都想要,导致什么都没做好。
综上所述,《月球坠落》完全称得上是灾难片特效场面的天花板,却不是一个完美的电影。
不过假如你喜欢看灾难片,或者是巨物爱好者,还是强烈建议一定去电影院,在大银幕最好是IMAX银幕上观赏这部商业大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