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筑城墙方法同盖房子大同小异,只不过规模特别宏大。古代城墙周长有几十里,下基宽十多米,上层七八米,高十多米。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用土量惊人。古人建城时用人体传送带方式运土,秦始皇陵墓就是这么做的。把人排成无数个椭圆形圈子,人不动,只传装土的筐。城门一般是Xⅰαn形,或直圆木铺顶覆上土。
到了明朝,国家强大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非常丰富。土城外边包上青砖或条石。明代的长城和留下的城池都用这种方式。城墙顶宽七八米,并排能走几匹马或车,有马道上下。运送物资非常方便,修城用的青砖和石料,可以非常方便的运输。一般一座城池需三四年时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这是农耕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有效方法,如今,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还保留有古代城墙,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名片,地标性建筑。
城墙作为抵抗外来势力侵略的重要屏障,是古代城池防御的重要建筑。中国历代所建城墙数量众多,古代早期的城墙是将土夯实筑成的,一层一层地夯筑,每一层夯筑到15厘米的厚度,这就叫做“夯层”,按层打夯,每层都夯得很紧。
为了使城墙坚固耐久,人们特意不将城墙的墙面做成垂直,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这样,城墙墙体十分稳固,不容易倒塌。到了明代,国势发达,经济繁荣,用烧制出来的砖砌城墙,渐渐普遍。对各地城墙外皮进行包砖处理,称为砖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