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暮云史记
编辑 |暮云史记
自1987年主旋律电影概念提出以来,主旋律电影 始终担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传递国家意识形态、 构建全新民族形象的历史使命,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 具有内涵演进脉络的影像文化集群。
进入新世纪,随 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其后不久电影产业化改革 政策的出台,回应市场需求成为中国电影创作面对的 重要任务之一,后来随着“中国梦”思想的提出,又 赋予了当下电影创作富有创见的时代要求。
主旋律战 争电影历来作为主旋律电影中的突出类型①,在面向 这一历史阶段进行自我调整、修正与充实之时呈现出 了与此前不同的面貌。
那么,由市场需求而自然催生 的娱乐元素,则成为主旋律战争电影类型与题材变革 的中枢线索。
可以注意到,新世纪以来,主旋律战争 电影中蕴含的娱乐元素演进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出阶段 性特征。
同时,娱乐元素在片中的强弱有无及其与影 片思想内涵的协调融合程度,始终与中国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与互动,其核心意涵与 价值体系的建构始终相通相连。
因此,通过对主旋律 战争电影的娱乐元素演进脉络进行“按图索骥”的研 究,就能管窥与呈现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乃至中国电 影产业发展的内在图谱。
这一意义在于,如今在“中 国梦”的指导思想之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应如何认 识与协调价值宣贯与市场要求之间的内在平衡。
沿着 这一路径对其考察,我们将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 业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作为转折,将主旋律战 争电影中的娱乐元素演进归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即2000年至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前。
这一时期的创作基 本沿袭了“十七年”时期电影的创作框架与方法,对 政治宣传、理论说教的强调仍是主旋律战争电影的主 要功能,并多以革命英雄史诗的影像风格来呈现,娱 乐元素处于边缘失语化状态②;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 至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
2005年的电影产业化改革的 实施促使主旋律电影创作朝市场化靠近,同时,在电 影市场整体日趋成熟的大众消费时代下,主旋律战争 电影文化 53 电影的创作亦主观上开始吸收、接纳与塑造娱乐元 素,并力求自身与民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第三 阶段是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繁 荣,在文艺作品中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成为历史 召唤。
那么,主旋律战争电影通过对商业娱乐元素的 常态缝合与协律融合,并以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核心 价值、传递主流观念为历史责任,成为其创作与发展 的主要趋势。
1994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在引 用上述主张后,进一步将主旋律电影的题材规定为弘 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 军队光荣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这一概念的确 立,深刻影响了中国主旋律战争电影的创作,恰是由 于其在整个概念中是被以“表现党和军队光荣业绩的 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来突出强调的。
亦正是由于其题 材的特殊性——表现对象为规模宏大且历时长久的中 国近代革命战争史——使其肩负了建立与宣扬民族主 流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性使命。
新世纪以 来,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面貌发生 了巨大的革新。
但是,在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前,由于 电影生产体制仍在旧有的框架下继续运行,这一时期 的主旋律战争电影依然基本承袭与回溯了“十七年” 电影中宏大革命史诗叙事的传统创作理念与呈现方 式,与“十七年”电影中的英雄树立模式形成了凝视 与互文的关系。
这样一来,对接革命史诗、树立民族 形象、表现政治诉求与传递主流观念就顺理成章地成 为该阶段主旋律战争电影的延续性命题,商业市场与 票房盈利并非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很难见到 类型片中娱乐元素的呈现,致使娱乐元素在当时的主 旋律战争电影中处于失语的边缘。
如果说这一阶段主旋律战争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其 有血有肉的存在,不如说更像是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 精神的影像图解,因为影片的主要功能在于进行国家 政策的宣贯传播与意识形态的确立建构。
片中人物塑 造脸谱化的倾向,往往将主人公不假思索地塑造为英 雄人物,拥有超强的执行力与敏锐的判断力,能克服 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任务。
反面人物的塑造亦依据“二 元对立”的程式,将其刻画成丧心病狂、无恶不作、 丑态百出的“大反派”。
用“神化”的英雄人物与 “丑化”的反派人物之间做出的胜利性对比,事实上 延续了此前主旋律战争电影乃至“十七年”革命战争 影片故事建构的一贯模式。
如安战军导演2001年拍摄 的《血性山谷》,影片讲述一位部队首长在农民刘存 的带领下突破敌寇封锁,去延安参加七大的故事。
农 民刘存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躲避敌人、打击敌人, 勇敢地保护首长、保护革命,并将他托举为一名无所 不能的“农民英雄”,意在用英雄形象来象征民族形 象,用英雄事迹传递意识形态诉求。
又如,何群导演 的《平原枪声》在突出英雄人物作用的基础上,铺陈 式地讲述了主人公克服种种危险,在家乡肖家镇拉起 队伍组织抗日,在汉奸、土匪、日寇围攻的夹缝中取 得胜利的故事。
其采用讲述英雄故事的一般性叙事结 构,虽然其完成了英雄形象的铸造与民族精神的讴 歌,但是却可看出其创作理念与表现方式与“工农兵 电影”的呈现手法具有高度的同构与契合,娱乐元素 难觅其踪。
虽说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战争电影主要承袭延续了 传统战争电影的呈现表达方式,将民族形象与政治诉 求图解于银幕,使娱乐元素在主旋律战争电影中处于 匮乏失语的边缘化地位,但是不仅限于战争类型,而 且其他类型电影中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
这与中国 电影文化 54 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还在起步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基 本确立,行业性的电影产业化改革政策尚未出台,那 么在转型胎动的节点之上,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尚不 足以敏锐地迅速做出反应。
不过,由于主旋律战争电 影的题材来源与社会担当的特殊性,在其中培育与承 载娱乐元素较之其他类型影片则更为便利,这一时期 也有相当多的影片开始注重对娱乐元素的运用。
就银 幕表现力而言,如《紫日》中宏大的战争场面描绘、 《嘎达梅林》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融入。
它们都融 入了以往的主旋律战争电影中不常见的柔性表达,亦 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娱乐元素在市场化日益深入的 背景下的号召力与吸引力,促成了主旋律战争电影对 娱乐元素进一步吸收融合的趋势。
2005年作为电影 产业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从国家政策层面要求电影行 业整体建立起市场规律主导、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依 法管理的产业运行模式。
随之而来,国有电影企业集 团化*与市场化改革、民营企业的崛起与境外资 本的注入,使面向市场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同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开始成为横跨电影业界与 学界的重要课题,客观上促进了电影创作向市场需求 靠拢。
因此,创作者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主旋律 电影的创作也必然面临在这一语境下统筹宣传功能与 娱乐功能的根本性问题。
主旋律战争电影在面对这一 问题时则更加突出,因为其基本叙事必然要面对民族 文化书写、现实政治考量以及提供娱乐元素三者的平 衡。
具体来说,其创作者更加主观清楚地认识到以单 薄的理性说教形式无法继续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精神 娱乐文化需求,而必须借鉴娱乐感性要素来处理自身 定位与大众诉求的关系。
面对市场,主旋律战争电影 开始吸收具有商业价值的娱乐元素,以期收获票房利 益。
面对使命,娱乐元素积极融入主旋律战争电影主 题之中,以期实现责任与担当。
吸收、融合成为该时 期主旋律战争电影娱乐元素呈现的主要特点。
该时期主旋律战争电影中娱乐元素在商 业价值的引导之下,积极地在镜头语言及表达方式上 对刻板的银幕形象进行超越,用观赏性较强的表现手 法向观众呈现残酷的战争与伟大的英雄。
超强的视觉 体验与特技效果并不仅仅局限于烟雾、爆炸等,而是 更多采用先进的电脑特效制作方法、场景模拟技术 等。
在《建党伟业》中运用了许多特效场面,如表现 袁世凯登基大典的场景时,大部分祭坛的景象和老北 京的建筑都是用特效模拟来完成的。
另外,片中不少 其他场景也都是通过电脑特效合成的。
又如,在《我 的长征》中以大量的运动长镜头来描写战争场面,打 破了画框对视线的限制,且大量利用了第一视角的拍 摄手法,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也使观众通 过视觉娱乐元素与主旋律战争电影的思想内涵形成微 妙的互动。
其次,主动融合吸收商业语境下的电影宣 发手段与制作模式,用明星云集的噱头、选择适时的 上映档期等手段扩大主旋律战争电影娱乐元素的影响 力,从而更好地传递与树立主流价值与民族形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