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和教育,长久以来,这两个词在中国就像水火一样,两个极端。
特别是对男孩子来讲,不好好学习的背后,往往会跟着一句,原因就是因为打游戏。
相信有很多70后、80后都从家长和老师那里被灌输过这样的概念。
街机厅更是被视为火坑,我就记得某位老师曾下过结论:“去游戏厅的没好人”。
不过有一款游戏,对我们这种“街机男孩”来说,确是一个有利的反击武器,但也仅有这一个而已。
一、《民国教育委员会》,打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我耳朵似乎又能听到游戏机里那略显搞笑的台湾腔。
还记得这个游戏界面吗?
应该是在1993年的时候,街机游戏厅里的游戏大概无外乎射击、动作、格斗这几种,这款街机基本上只是在百货商场或者少年宫里才会出现,因为在当时,问答益智游戏实在是太少见了,游戏厅老板都不敢贸然引进,怕买了之后亏本没人玩。
事实上,他们可能是对的,我第一次玩到这个是在天津的工人文化宫,比起火爆的《圆桌骑士》、《名将》、《三国志》来说,这款机器刚开始的时候,玩的人确实不是很多,都不用排队。
毕竟,玩游戏不是为了学习,哪怕是用一种玩游戏的方式。
二游戏的机制很简单,一共两种渠道:要么从小学到大学完成学业,要么从商击败竞争对手,在全球开满分公司。
但是首先要经过新闻资讯,还要回答对主持人的三道时事政治问题才行,有一些还是很雷人的,比如:
又比如:
一般来说,我都是选上学,因为都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以我国的教育水平来说,还算容易。
但是,现在看来,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我试玩了一下,分别遇到了《理科》和《音乐》两门测试,险些过不了关,要知道,这可还是“国小”阶段,也就相当于我们的小学。
理科课的两道题
音乐课的两道题
各位你们看看,能答对吗?接下来还有升学考试,如果考试失败,老师就会说:
是不是还挺熟悉的?
三、三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玩这个游戏,正好也看到了头条“科技改变教育”这个话题,不禁有些感想。
虽然游戏叫《民国教育委员会》,看上去是台湾开发的游戏。
但实际上,这款游戏其实是一个汉化版,原版是日本的街机游戏《平成教育委員会》,而日版游戏则又是源自日本非常著名的一个同名综艺节目,节目中用中学入学考试作为题目,让各路明星来回答,主持人则是大名鼎鼎的日本电影教父级北野武(班主任)。
相信日本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已经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了,而《平成教育委員会》,这绝是出现在街机上的第一款益智问答游戏。
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另外一个益智问答街机大概就是《龙之谜题》了,依然算是个小众的游戏,里面的恶龙却是问二战中出场的战机问题。
同样是回答知识类问题来闯关
后来我好奇的查了查资料,据不完全的统计,类似的游戏还有《地球防卫军》、《蜡笔小新》、《DNA的叛乱》、《学院问答》、《HQ问答》、《人生剧场》等等等等,涉及了宇宙、日常、生物、历史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则是我们中国小孩们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和玩过的。
四、回归主题。
这大概应该算是三十年前的“科技改变教育”吧?
只不过那时的“科技”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甚至不能算是科技,在中国大人眼里,更是洪水猛兽。
后来,似乎我们逐渐醒悟了过来,也有了小霸王学习机,有了打字游戏等等,但是,好像没有任何可以让人留下记忆的,更别说从中学到什么了。
苹果的APPSTORE中,关于儿童的APP排名,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的教育类APP排名分别是:
美国:Youtube Kids(Youtube儿童频道,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网站的存在吧)
英国:Youtube Kids
日本:Youtube Kids
中国:XXXX-专注儿童英语早教启蒙
(以上信息来源© 七麦数据)
三十年后,我们又同样面对着互联网、手机、ipad,不可否认,有了很多好的帮助学习的APP,但依然被定义为“游戏”。
而孩子们利用这些现代“科技”学习的,大部分都只是外语……(不信可以去看微信朋友圈,妈妈们每天发的那些个打卡记录)。
我一直存在的疑问是,有没有点学习别的知识的可能性?
五、当了解了日本的街机存在着这么多知识类的游戏后,我不禁想象了一下三十年前的情景:
中国的孩子们在街机厅对战街霸2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日本的孩子们,主动或者被动的记住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差距,是不是从这里就开始拉大。30年后,历史是否会换一种形式重演?
我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