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的一个普通日子里,于荣光的生活被一通电话彻底打乱。他的父亲,京剧界的传奇人物于鸣魁,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肝癌。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残酷的:没有化疗,他父亲可能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于荣光,这位从小在京剧舞台边长大的硬汉,面对这个消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决定——放弃化疗,带父亲回家。
于荣光,1958年诞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于鸣魁。他从小对武术电影充满热情,尤其是对李连杰的崇拜,让他立志成为一名武打明星。
1982年,他的梦想开始照进现实,香港导演徐小明看中了他坚毅的外表和深厚的京剧功底,邀请他出演《木棉袈裟》,饰演主要反派角色。此后,他在香港电影界的名声逐渐上升。
1997年,于荣光开始尝试新的角色,他导演并主演了电视剧《平安事务所》,从此走上了制作人和导演的道路。2000年,他作为制作总监,制作了两部电视剧,《真言》和《大地之子—蔡希陶的故事》,后者还赢得了“五个一”工程奖。
然而,2003年,于荣光正在拍摄新戏,他接到了那个改变一切的电话。他父亲的肝癌诊断让他如遭雷击,他急忙赶到医院。在医院,他看到的是他母亲疲惫的脸庞和他父亲憔悴的身躯。
在询问了医生父亲的病情后,于荣光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决定——放弃化疗,带父亲回家。医生不解,问他为何不舍得花钱治疗父亲。于荣光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为父亲办理了出院手续。
在回家的路上,他父亲问他是不是没有希望了,医院都不愿意收留他。于荣光强颜欢笑,告诉他父亲,医生只是担心他在医院住得无聊,所以催促他回家。
从那时起,于荣光开始尽可能地满足父亲的所有愿望,直到2010年,他父亲的病情恶化,于荣光才告诉他父亲真相。他父亲却欣慰地拍着于荣光的肩膀,说他多活了七年,这是赚到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艰难的决定,可能是最充满爱的选择。于荣光的选择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和尊重。他选择让他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在医院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