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473号
一只世界著名小熊的真实故事——《寻找维尼》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哈里·科尔伯恩在前往欧洲参加一战途中,从猎人手里救下一头小熊,并给她起名“维尼”,然后带着她一起上路了。他与维尼形影不离,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战争一触即发,他最终不得不将维尼送去伦敦动物园照管……
二、绘本信息
书名:寻找维尼:一只世界著名小熊的真实故事
文:[加]琳赛·马蒂克
图:[澳]索菲·布莱科尔
译者:杨玲玲 彭懿
适读年龄:4-9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2016年凯迪克金奖
选题策划:长江出版传媒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三、绘本导读
【护封】
解析:
封面是一只抱着棕色军靴的小黑熊,它的眼睛晶莹闪亮,温柔的目光牢牢地锁住每一个人的视线,似乎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内心深处,十分动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小黑熊就是维尼,穿着军靴的人自然是哈里·科尔伯恩上尉,这种局部特写手法让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维尼和哈里之间那份深厚、珍贵的情感,也可以体会到战争年代的艰辛和颠沛。偏黄棕色的色彩选用为整本书定下了温和、暖心的基调,就像是哈里那如阳光般和煦的手心一样。
封面的菱形是向一部《小熊维尼》(1926年A.A.米尔恩原著 E.H.谢泼德插画)旧版书致敬,而黄色是一张一战海报的颜色,在护封勒口以及环衬,使用了战士们背着枪的剪影。因为,在1961年迪斯尼穿着红背心的小熊维尼风靡全球之前,是E.H.谢泼德(E.H.Shepard)的插画让它有了生命。而谢泼德设计的环衬上就是罗宾以及那些森林里的小朋友们的剪影。
【封&底】
解析:
一队士兵走在夕阳的余晖中,一只小熊引领在前,空中飞燕护送其上,黑色的剪影让其成为历史的见证。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距今整整一百年前。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临界、交织、碰撞、撕裂。那是个变革丛生的时代,飞机、坦克、机关枪、重型火炮、巨型战舰。这些“现代”的战争怪物全都在一战之时悉数登上历史舞台,无情地碾压着人类曾经熟悉的世界。
用“创造”来“摧毁”,这是一场“倒退”的进步,或者说,这是一场“进步”的倒退。、
当一只脚迈向前方时,总有一只脚仍然拖在后面。
这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虽然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因为人们的心灵已经化作了一片荒原。然而人心中的光是不会消逝的,维尼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簇光芒。
【环衬】
解析:
环衬与扉页的合成画面构成了同一幅森林背景,小溪弯弯流淌,树林葱绿谐生,动物各得其所。开篇就把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呈现出来也就是对战争的鞭挞,虽然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但却给地球造成了990万人失去生命,760万人下落不明,死于战场的马匹接近1000万之多。万幸的是,维尼没有被直接卷入人类的恐怖厮*,却成就了一个童话,为无数孩子和大人带去欢声笑语。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战争到底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受?孩子们对于生命的看法和理解又会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跟随主角哈利·科尔伯恩一起去寻找答案。
【扉页】
解析:
在这片记忆的森林里,小熊抱着高高的树杈守望和我们一起期待正在敞开的现在与未来。
这本书最初是作者林赛给她将要出生的孩子的礼物,预备着在某一个夜晚陪伴手舞足蹈不肯安睡的小孩,在暗夜里凿开一点通往过去的微光。
所以,她在书的首页中写下:“献给科尔——愿这个故事让你时常记起一份小小的爱心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
《寻找维尼》讲述了一只世界著名小熊的真实故事。2016年凯迪克金奖推荐语这样说:这是一个严肃的故事,也是一个明亮的、充满爱心的、宛如童话般的故事,透着温暖、爱与人性的光辉。这只最特别的小熊,她就像我们的孩子,就像我们的挚友,就像我们的伴侣,就像我们自己。她是一个从刺耳的战争噪音中诞生的美丽音符,为我们送来渴望已久的和平、温暖与甜蜜。
【第1画面】
原文:
“能给我讲个故事吗?”科尔问。
“现在太晚了,”天早就黑了,该睡觉了。“你要听什么样的故事呢?”
“你知道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只熊的故事。”我们紧紧地贴在一起。
“好吧,那我就开始讲了。”我说。
解析:
如今这个男孩科尔的名字有了一声来自时间深处的回响,他怀抱小熊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听一个世纪前另一个“科尔”和一只小熊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人称是妈妈,也是故事的作者林赛,而林赛是故事中小熊维尼的主人哈里·科尔伯恩上校的曾外孙女。小熊维尼的故事在她的家族代代相传,她从小到大都将小熊维尼视为自己的祖辈。她以各种方式与大家分享维尼的故事,并用心将这段渊源记录在这本《寻找维尼》中。她说:“我知道我未来会有一个孩子,我认为没有比图画书更好的方式来给孩子们解释这神奇的家庭故事。”她也让自己出现在故事主角中,以给儿子科尔将故事的方式,重现这个家传的有爱的故事。
首尾都出现了一本绿色的相簿。讲故事之前,相簿第一次出现在科尔卧室的床头柜上,那时妈妈正要给儿子讲故事。
我认为这是科尔的儿童房,非林赛的卧室。小小的单人床,书架上的猫头鹰,淡绿色大树的壁纸,方格的床单,等等,更像是一个孩子的房间,而且是睡前故事,当然在孩子的房间,听着听着就入睡了。
《寻找维尼》故事感人,文本设计和图画设计也独具匠心,完美地诠释了三重故事:哈里与维尼,罗宾与维尼,林赛与儿子科尔。把三重故事串在一起的明线是熊(小熊维尼,科尔怀中的玩具熊),暗线是爱。唯有爱,才能让士兵哈里下定决心救下一只小熊崽并带她上路;唯有爱,小男孩罗宾才那么依恋地趴在熊背上,满足地闭上双眼;唯有爱,林赛在给儿子科尔讲这个故事时一直是深情的眼神。
【第2画面】
原文:
很久以前,大约在你出生之前的一百年,有个住在温伯尼的兽医,他的名字叫哈里·科尔伯恩。
“素医?用蔬菜治病的医生?”科尔说,“熊可不喜欢吃蔬菜。”
“我说的是兽医,就是给动物看病的医生。”
“我知道的!”科尔说,“等我长大了,说不定也会当个兽医呢!”
如果有一匹马打嗝,或是有一头牛咳嗽了,哈里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它们觉得舒服。温伯尼的冬天非常寒冷,寒冷得能让你的鼻子里结冰柱,可哈里的手总是那么温暖。他就是这样一位医生。
解析:
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个加拿大兽医哈里志愿参军,负责照料战马。
文字上方隐去的母子讲故事的镜头,从一个故事切换到另一个故事中。这本书的结构很特别,最后还巧妙地与名作(《小熊维尼》系列故事)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小朋友在妈妈讲故事过程中的插话很调皮、很有趣。让亲子故事变得生动,让亲子阅读成为书中的一部分。
科尔还把兽医理解为素医,并很内行地解释说熊可不喜欢吃蔬菜,因为科尔怀中就抱着一个喜欢的玩具熊,他已经对熊产生一定的认知了。
“说不定也会当个兽医呢!”看来传承不浅啊!
这是哈里的家乡温尼伯,加拿大广袤的平原。哈里出生在英国伯明翰,在18岁时搬到了加拿大,在安大略兽医学院学习兽医科学和外科。1911年毕业后,他接受了加拿大农业部提供的职位,搬到了温尼伯镇工作。
三分之二的画面,展现哈里与马之间的情谊,这也是唯一的近距离的深情剧照。他与马面对面,深情地摸着马的头部,温情脉脉,背后是一马平川的农田,纯净的蓝天与褐色的大地远远连在一起,宽阔的视野中,体现出科尔宽广的胸怀,这也正是他们深情的流露。
书中文本多次提及“哈里的手总是那么温暖”,一个有一双温暖大手的人,一定有一颗善良的心吧,这为后面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第3画面】
原文:
但是有一天,哈里不得不跟温伯尼告别。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越过这个国家的边境,在大洋的另一边,有一场战争,他要去照料战马。
哈里坐在载满士兵的火车上,前往东部。他把头靠在车窗上,看着大地在眼前掠过,想象着远离家乡会是什么样。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科尔伯恩应征入伍,是一名27岁的中尉,前往魁北克的加里堡马兵团训练营接受训练。然后横穿大西洋,直到英国的军营,这里有一场战争,他要去照料战马。
左侧小图依依送别的场面,一对情侣闭着眼睛,不是幸福的甜蜜,而是离别的哀愁;一对夫妻深情告别,女儿乐呵呵并不知情;车上官兵挥手告别,站台上亲人哭泣不忍回看;那个小胡子士兵,心情不错,志在上前线,一展才华,而站台上的家人也婷婷送别,与近景的几对明显不同。只有单枪匹马的哈里,毫无牵挂地,轻松走向车厢,当他回眸时也是对眼前送别的一种留恋。
而在行使的列车上,哈里望着窗外,家乡山川大地一掠而过,但内心却不知道离别的滋味。
浓浓的黑烟留在了远方的绿色山坳中,天边的黄色是家乡的温暖和送别。
这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战争开始时,交战双方都称之为“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他们相信这将一劳永逸地消灭自己的眼中钉,带来永世的和平。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大陆,而大西洋另一头的加拿大人为什么要跑到欧洲帮英国人打仗。因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加拿大人认为有这个义务。一战爆发时,加拿大人人口约788万,但战争期间派出的远征军人就高达62万。绝大多数是志愿兵,其中近半人出生在英国。
那送别的场面,虽然有和家人分别之苦,生死之别,但仍志愿加入,有的竟面带微笑就可以理解了。
【第4画面】
原文:
火车一路滚滚向前,开过了晚餐时间,开过了日落黄昏,到了十点左右,大家都睡着了。一直开到第二天,火车才在一个叫白河的地方停了下来。哈里决定下车去伸伸腿。站台上,有个男人带着宝宝坐在长椅上。
“宝宝?”科尔不高兴地问。
解析:
三个均匀的竖式画面,把火车一路钻山越岭、时空变化串接起来,分割的车厢与单页的火车头形成有机的连接,凸显远距离的奔袭和兵员的众多,虽然只看到了科尔一人。
空旷的站台和辽阔的背景中,只有两个人,踱步的科尔和一个坐在长凳上的男人。男人侧向一边,垂下左手,低头看去,似乎长凳下有东西存在。
为什么科尔不高兴呢?科尔和妈妈四目以对,撅着小嘴,手里摆弄着熊玩偶。是看到了椅子后面的宝宝吗?
内页文字选取方正博雅宋字体,其字型扁方,重心平稳,线条粗细比例合理,整个版面看起来整齐均匀,同时还增强了词句的整体效应。完美契合了《寻找维尼》中所体现的爱与温情,以及真实的历史故事所需要的深沉感和厚重感,避免了轻浮或夸张。而科尔与妈妈的对话,采用标准楷体,以示区别。
【第5画面】
原文:
一个熊宝宝,一只小熊崽。哈里停了下来,你知道,并不是每天都能在火车站看到小熊崽的。“那只熊失去了妈妈,”他想,“那个男人肯定就是设陷阱抓到母熊的人。”
“设陷阱的人是做什么的?”科尔问。
“应该问设陷阱的人不做什么,他们不会照顾熊。”
“照顾熊?”
“你知道的,”我说,“就是爱它们啊。”
解析:
哈里在月台上发现了猎人和小熊,小熊躲在座椅后面,脖子上系着绳索,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忧伤,但又无法遮掩炯炯有神的目光。而此刻坐在木椅上的猎人,手里握着一把黑漆漆的猎枪,宽大的帽檐压住额头,浓密的白胡须却难掩谨慎的表情,眼神如同枪管一样黝黑、冷酷,紧紧盯着前方,做出攻守迎战的姿态。哈里凭直觉认为小熊是被猎捕且失去了妈妈,哈里显得有些局促和不安。
妈妈读到这里,科尔内心焦虑起来,蹲在妈妈身边,紧紧抱住自己的小熊,唯恐自己的小熊也被夺去。善良、不安、同情悠然而生。
妈妈把爱的理念,用是否会照顾熊连接在一起。而捕猎者却不是这样。
在送别页中的母女也出现在身后的站台上,她们一路送亲人而来吗?
【第6画面】
原文:
哈里想了好久,然后他对自己说:“这只熊就几分特别。”他把手伸进口袋摸了摸。“我不该,”他来来回回地走着说,“我不能……”然后他下定了决心,走到那个男人跟前,说,“我出二十块钱,买下这只熊。”
“二十块钱很多吗?”科尔问。
“那时候吗?”我说,“很多很多了。”
解析:
六个方形均等的小画面,把哈里内心纠结的过程尽显画面中。从低头苦想到地上画圈,考虑买下它而掂量着自己的口袋。从眼睛盯着小熊到目光如炬的特写,最后下定决心买下小熊。
哈里掏出钞票,递到猎人面前,猎人立刻抬起头,眼睛开始发光,脸蛋变得红彤彤的,嘴角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哈里有一双温暖的大手,哈里有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哈里有一颗坚定的爱心。当他失神凝望车窗外,遥想着离家万里的战场,当他抚摸着战马的脖颈。当他无意间瞧见一只失去妈妈的小熊坐在站台上,紧紧拴在猎人的手里。他的心里一定在想着:生命的美好,无论如何都值得搭救。
就这样,他花费了不菲的价钱,搭救了一只“最危险的动物”,登上了通往真正危险旅程的列车。面对这样一只“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哈里果断地掏出二十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五百美元)从猎人手中买下。这种爱,源于“你在我眼里是特别的”。“特别”二字,全书共出现三次,起到了重大关节的作用。
第一次,就是哈里初见小熊时,他想了好久,然后对自己说:“这只熊有几分特别。”是因为小熊失去妈妈而可怜吗?还是哈里的善良让他迸发出拯救小熊的冲动?哈里买下了小熊后,就是想给她更好的照顾,给予她真正的温暖。这在哈里把维尼送到动物园时有鲜明的体现。
世界大战因残酷而充满血腥,战争迫使人们背井离乡,骨肉分离,让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客死他国。首次世界大战的熊熊火焰几乎烧遍整个欧洲,无论是书籍、电影,亦或是纪录片、回忆录等,很多作品都记载或反映了那段残暴、恐怖的历史。令人感到庆幸的是,在这段阴暗、痛苦的历史中,却因为哈里去前线时偶然的中途休息,还存在着善良纯净的光芒。
维尼是生命,哈里从猎人手中搭救了小熊的性命。维尼的故事就是从战争废墟里开出的一朵小花,是飘扬在战火中的一丝甜蜜。
另一线索的科尔听到这里,举起小熊发出欢呼,一颗纯洁爱他之心释放开来了。
小熊维尼的真实来历:妈妈不幸被猎*,自己侥幸被收养。那是1914年8月的一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白河镇附近的一个火车站,站着一个猎人,手里牵着一只小熊,正在寻找买主。原来他在打猎的过程中猎*了熊妈妈,但他不忍心*了这只小熊,也不忍心让它在荒野中孤独地死去,所以他把它带到火车站,希望有人愿意买下它。最终,一位恰巧路过此地的部队兽医花了20美金买下了这只熊,并以自己的家乡温尼伯镇的名字给它取名叫“维尼”。
【第7画面】
原文:
“科尔伯恩上尉!”火车上的上校叫了起来,而这时,小熊正在闻他的膝盖。“我们的旅程有几千公里,而且是去一个战火纷飞的地方,你打算带着这只最危险的动物吗?”
小熊后腿直立,就像在向上校行礼。上校立刻不说话了,然后,他用完全不一样的声音说道:“哦,你好啊小家伙。”哈里的战友们都挤过来看小熊。
“我决定叫她温尼伯,”哈里告诉他们,“这样我们就不会远离家乡了。小名就叫维尼吧。”
解析:
少校一开始有些担心,但很快就被小熊的聪敏和乖巧所打动,同意她随军上路。从战友们吃惊、好奇,再到搞怪的眼神中,我们读出了兴奋与包容。显然是小熊的可爱赢得了这些硬汉的温柔之心。小熊的出现也给一路远征增添了乐趣。
哈里在去训练营进行报道的旅途中,一次意外的偶遇,救了一只小熊崽,改变了彼此的一生。维尼是家园,背井离乡的哈里以家乡温尼伯的名字为小熊命名,简称“维尼”,然后带着她一起上路了。
他们的旅程有几千公里,从北美洲的加拿大到欧洲的英国,而且是去一个战火纷飞的地方,你打算带着这只最危险的动物吗?尽管如此,爱心没有国界,爱心不分战乱,只有每时每刻。
当哈里在奔赴战场的途中抱起这只被猎人捕获的小熊,并决心带她一同漂洋过海时,他一定不会想到在下一个世纪初作为曾曾外祖父的他会给小男孩科尔带来怎样与众不同的传奇。
如果不是因为科尔留恋即将远别的家乡温尼伯,给这只小熊取名“维尼”故事也许会到此为止。
【第8画面】
原文:
他们的旅程还很长,可才走了几米,维尼就开始饿了。“熊都吃什么呢?”他们想知道。“熊不吃什么呢?”哈里说。
“蔬菜!”科尔提醒我。“维尼吃蔬菜,”我说,“她什么都吃,除了洋葱。”
他们给她找来胡萝卜、土豆、苹果、西红柿、鸡蛋、豆子和面包,还有一盒鱼罐头和一盘剩菜。可吃完这些,维尼还是饿。
“再来份甜点怎么样?”哈里拿着一瓶炼乳说。维尼太喜欢它了,用爪子紧紧地抓着,躺在那里,一边喝一边哼哼,好像在开心地唱着歌。大伙儿都乐坏了!
解析:
实际S形的路径并没有,只是形象地表明大家排队给小熊送来食物。战友们满腔热忱倾囊而出,都因为维尼给他们带来了欢乐,缓解了一路的苦闷,把她当做部队的小福星。
在亲子阅读前,可以先让小读者辨认走在S形上的战友们都拿着什么食物。然后再去一一验证,这样小读者会更有趣。
小熊是孩子,士兵们为小熊交出了全部的食物和自己的心。车厢内憨态的小熊,抱着炼乳,躺在哈里的怀中,惬意的哼着,让战友们开心至极。维尼给一路的路程带去了欢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的,而维尼更是徜徉在爱的包围中。
科尔被故事所感染,也带入到故事中。妈妈说小熊不吃洋葱,是这样吗?可以查一查,也是一种普及啊!
大家都知道狗狗是不能吃洋葱及辣椒、胡椒、花椒、葱、蒜等刺激性强的食品,因为这些食物均会刺激犬的胃肠道,不仅引起炎症,还会影响狗的嗅觉。洋葱含有一种有毒成分正丙基二硫化物,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并损害骨髓。恐怕熊也是这个道理。
作品中诸如此类的细节刻画数不胜数,小到哈里皮毛的纹理,大到广袤的英国平原,处处都体现了绘者的细致和耐心。我们仿佛能真切地看到一片片茂密的森林,看到士兵们被小熊逗得哈哈大笑,看到哈里与维尼之间的浓浓深情……
这只小熊诞生于1914年,她在第一次大战中经历了一段传奇。人们一直精心照顾她,抚养维尼长大,深深地爱着她,这是哈里自白河火车站见到她的一刻起全部的心愿,也是所有善良的人最正常、最自然的举动。而现在,几乎每一位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小熊维尼的陪伴。
【第9画面】
原文:哈里和维尼跟来自加拿大全国的士兵一起,驻扎在瓦尔卡地亚的绿色田野上。他们在这里搭起了一座帐篷之城,其中有一个帐篷是为马设立的医院,哈里要去那里工作。
解析:
宽阔整齐平坦的原野上,搭满了白色的帐篷,就像是一个帐篷之城。可以窥见内部简单的床铺,外部士兵穿梭忙碌。右侧一个搭帐篷是设立的战马医院,四匹马一字排开拴在木柱上,那匹黑马一只腿已经被包扎而不敢着地,还有一些与马有关的装置不知何用,特别是堆成一朵的圆木,你认为呢?
哈里领着维尼看向手指的远方,连绵起伏的山脉,没有人烟,没有飞鸟,没有树木,只有列队巡逻的战士。显然他们已经结下深厚的友谊。
《寻找维尼》的纸张是从德国进口的半涂布纸,半涂布纸张较全涂布纸亮度更温和,不会有反光,触摸起来也更细润亲和,这种半涂布纸将细节表现得更细腻更精致,也最能保护孩子视力的亲切纸张。合适精准的生产完美展现作品品质。你触摸的感觉如何呢?
【第10画面】
原文:
如今,维尼也成了军营里的一员。哈里教她立正、抬头、向左看、向右看,真是有模有样!不久,她就开始执行任务了。
就连上校也承认,维尼是一只出色的熊。她也许是整支队伍里最棒的“侦察兵”。如果你把东西藏起来,她能找到吗?当然能!要是藏得远一点呢?再远一点呢?“干得漂亮!”上校喊道。
解析:
有军犬破案,却从未听说小熊做侦察兵。维尼爬到木桩上,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模有样。当然立正、抬头、向左看、向右看更不在话下。
一个特写的镜头,看清小熊敏捷的行动,认真的警戒,毫不含糊,赢得了官兵一致的赞誉。
右侧是一个俯瞰的镜头,让读者看清楚小熊是怎样在各个角落,找到任意设置的藏品的。当然地上的行进路线,只是一种形象的行进路线,而并非实际。小熊从哈里占位出发,每找到一个苹果就吃掉,也像是一个诱饵,激励着维尼的行动。这样她能找到不同角落里的任何藏品。
看得出维尼很聪明,也很能干,就像乖巧的孩子,谁不喜欢呢?
【第11画面】
原文:每次到了晚上,他们俩都累得动不了了。当哈里想到维尼,想到马上要横跨大洋的航行,他的脑袋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不该……我不能……”可是他的心替他做出了决定。
解析:
作者用多幅画面来描述哈里与维尼朝夕相处的瞬间,以凸显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为日后的分离埋下了伏笔,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帐篷内部的构图,一条木凳,一副床被,一盏照明灯,一个行李包,一个记录本和笔,仅此而已。但难得的是维尼睡在哈里的床下,陪伴着哈里那颗孤寂的内心。
哈里作为士兵从加拿大本土要跨越大西洋,到达欧洲的英国,维尼怎么办?
哈里立马挥鞭于山谷中,思考着维尼的未来命运。 “我不该……我不能……”意欲为何呢?不该把维尼解救带到身边吗?当初的愿望是:风里雨里,他都带着她,想给她更好的照顾,给予她真正的温暖。但即将走上生死的战场,我不能让小熊有如此的风险。
他的心替她做出了决定,没有说出,埋下伏笔,引导读者,翻页为快。
【第12画面】
原文:以前,从来没有人尝试搭载这么多的人和动物横跨大西洋。三十艘船一起航行,运送大约36000人,还有大约7500匹马……还有一只名叫维尼的熊。
解析:
战争让众多的士兵远离故土,走上异国他乡,这是战争的残酷性决定的。这次历史罕见的行动,人和战马横跨大西洋,当然绝无仅有的还有一只名叫维尼的熊。
洋面上各种舰船横渡太平洋,黑烟滚滚,我们似乎也听到了轰鸣的汽笛声。泱泱水面,战舰竞之,血红天空,*气腾腾。维尼独立船头,望向远方,小熊有感,命运叵测。
这也是小熊被收留后,首次独自出现也预示着分别的命运,但背后却有着哈里的身影。
哈里收留小熊后,一下子就变成了慈祥的父亲。也许在他的兽医生涯里,他早已不止一次扮演过这样的角色,他丝毫不介意再扮演一次。慈爱是会传染的,几乎是立刻,上校和其他士兵就全部交出了自己的心。
哈里和维尼在军营里一直陪在彼此身边,小熊是挚友,就连广阔无垠的大西洋也不能将他们分开。
【第13画面】
原文:他们终于到达了英国,兵团被派到索尔兹伯里平原接受训练,那儿的雨一直下啊,下啊,下啊。可维尼似乎不介意。她是加拿大第二步兵旅的吉祥物,精力十足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一天,哈里跑过来的时候,她正在帐篷里做运动。“你会把这里弄塌的!”他大笑着说。维尼已经长大了。
解析:
哈里带着维尼越过加拿大广袤的平原,加入横穿大西洋的船队,最终到达英国的军营。
雨中的集训,如刀子一样的雨势,脚下泥泞的路况,空中风助雨势,乌云翻滚,士兵斜跨行囊,肩扛步枪,低头默默行进。唯有哈里抬头看向天空,他记挂着维尼的安危,但维尼已经长大了,她并不介意这里的生活,而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还做起了运动。
雨停了,大家停止了训练,哈里看到的是另一番情景,维尼自得自乐。
虽然故事有着战争的背景,但没有涉及到真正的残酷,所以苏菲的插画线条柔和,颜色清雅,以温馨感为主格调。为了画好这部作品,她还跟随哈里与维尼的足迹去了伦敦,从动物园里调出当时维尼的居住档案;她查找了大量的战争资料,仔细研究一战的士兵穿什么鞋,扛什么枪,离别的场面如何以及驶向大洋彼岸的那些战船的细节。
【第14画面】
原文:战斗命令下达的时候,正是冬天。维尼和士兵们摆出自豪的姿势拍照片,寄给他们的家人。哈里想了好久。他的头脑一会儿主张这样,一会儿又主张那样。但是他的心替他做出了决定。他走到维尼跟前,很严肃地说:“我们要去个地方。”维尼擦掉鼻子上的泥,紧紧地贴着他。
解析:
从春夏到冬天,一晃八九个月过去,维尼由一只小熊崽长成了一只大熊,与哈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哈里所在部队接到前往法国战斗的命令,他不得不与维尼告别,当然他还坚守着最初的初衷,给她更好的照顾,给予她真正的温暖。
哈里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他的心替她做出了决定,我们要去个地方。
小熊也是聪明的,一下子就让所以的官兵接受了她,而且还出色的完成了很多的任务,奔赴战场前还会与她合影留念,将照片寄给家人。
她与哈里严肃以对,似乎她预感到了分离,维尼擦掉鼻子上的泥,紧紧地贴着他。
一只最特别的小熊,她就是维尼。也许,只有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维尼身上承载的东西。她是荒原上的一株新芽,沙漠里的一眼清泉,废墟中颤颤的一点暖光;她是一把钥匙,哈里通过她,重新敲开了人们紧紧关闭的心灵;她是孩子,纯真而无助,呼唤着爱和一切柔软、包容的感情;她是生命,带来希望和生活的气息,在空气中传递着某种积极的、快乐的东西;她唯独不是工具:一把枪,一颗子弹,一名士兵。拥有这些,让分开这么难。
【第15画面】
原文:哈里开车进了城。
解析:
哈里开车可谓翻山越岭,穿过草地,越过石碓,奔袭在泥泞小路上。前方有一座城市,这是他们奔袭的目的地吗?大家猜一猜,哈里会带维尼去哪儿呢?
小熊一路很乖,趴在前窗玻璃上,顶着寒风,目睹着原野。这恐怕是维尼最后一次这样风光了。
左上角一家简易的飞机在飞翔,十八世纪初也是飞机发明的初创期,这期间有美国的莱特兄弟,路易·布莱里奥飞越英吉利海峡等。代表那个时代的产物。
【第16画面】
原文:
“我们到了,”哈里说,“伦敦动物园。”
哈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维尼,你得在这里住上一阵儿了。”他说。维尼歪了歪头。
“我们要坐船去法国,”他解释说,“我必须上前线去照料那些马。”维尼把她的大脑袋靠在哈里身上。
“我知道你想去,可是不安全。”维尼的头低了下去。哈里的手如阳光般温暖,像往常一样。
“有一件事你要永远记住,”哈里说,“这是最重要的事,真的。即使我们分开了,我也会永远爱你,你永远都是我的小熊。”
解析:
哈里将维尼留在了伦敦动物园,从深邃的拱形大门看到大象负重的场景,院墙之内远近辉映有如森林,围墙之上藤蔓低垂添新景。
小熊就像是懂事的孩子,与哈里难舍难分。双手交错握在一起,维尼歪了歪头,把她的大脑袋靠在哈里身上。忧伤的神态,催人泪下。哈里也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耐心地解释着不得不做的理由和保证。
倘若哈里忍受不了分别,一冲动把小熊维尼呆在身边,他们不用分别,但也同时会把维尼送到死亡的边缘。无疑哈里是明智的,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看到哈里和维尼依依不舍的靠在一起,有种淡淡的悲伤围绕着,聪明的小熊也许也是知道他们要分开了吧。
对动物来说,在动物园呆着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大自然才是最好的。
就要上前线打仗了,哈里忧伤而又坚定地离开了维尼,为了小熊的安全和幸福。这不正是见到小熊的第一刻起,他全部的心愿吗?恐怕,也只有一位真正的父亲会这样做了。
哈里,这位特别的兽医,满怀着尊重、责任、无私和给予。向一只小熊施予了生命的爱、哺育的爱、相伴的爱和成全的爱。
他曾经说:这只熊有几分特别。其实真正特别的是哈里自己的眼睛,一双爱的眼睛。因为只有在爱的目光里,才会看到一个特别的你。因为哈里,维尼成为了最最特别的一只小熊。她就像我们的孩子,就像我们的挚友,就像我们的伴侣,她就像我们自己。
地狱之火正燎遍世界,世人的眼中闪烁着*戮、血光、仇恨,而哈里却一次又一次听从自己的内心。他坚守了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医治了人们的心灵。
背井离乡的哈里用自己家乡的名字给维尼取了名,“维尼”就是“家园”。因此,寻找维尼,就是寻找心灵的家园。那是“爱”发生的地方。
哈里的大手如阳光般温暖,像往常一样,再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在摸着他的马匹,冬天虽然寒冷,可哈里的手总是那么温暖。这种分离忧伤的场景被一个小女孩看在了眼里,孩子总是善于发现的。
小熊是伴侣,为了她的安全与幸福,要上前线的哈里忧伤而坚定地离开了维尼。当科尔把维尼留在伦敦动物园时,这次因为爱的别离,已经在时光隧道里为未来储存下一个美好的回声。
【第17画面】
原文:
“就这样完了吗?”科尔问。
“哈里和维尼的故事讲完了。”我说。
“可是我不想让它结束。”科尔说。
“有时候,”我说,“你必须让一个故事结束,另一个故事才能开始。”
“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开始呢?”
“不知道,”我说,“所以你才要一直听下去啊。”
解析:
意外的相遇,不曾放手的爱,为了祝福的短暂别离。然而这一个个温暖的决定仍要通向一段故事的结束,即使知道后续的惊喜,作者也并没有在讲故事时抹去这必须完成的告别。
一整页都是动物园密密匝匝的兽笼,小熊维尼几乎成了一个小小的黑点,被孤零零地困在角落里。没有了哈里的陪伴,维尼很孤单。伦敦动物园收留维尼,在战争时期为她提供避难所,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虽然哈里离开了,但我们不想看到故事的结束。作者说,“你必须让一个故事结束,另一个故事才能开始。”显然下面还有一个故事接上来。
但这一页才真正是故事中蓄积所有力量的转折点。小男孩科尔问妈妈,“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开始呢?”“不知道,”母亲说,“所以你才要一直听下去啊。”
看了这本《寻找维尼》,让人非常的感动,即使里面的文字不多,但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其中的爱,哈里和维尼之间的深厚感情,对维尼来说,她是非常幸运的,要是哈里没有买下她,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而哈里的一个举动,让维尼过了快乐、简单的一生。
人们一直精心照顾她,抚养她长大,深深地爱着她,这是哈里自白河镇火车站见到她的第一刻起全部的心愿,也是所有善良的人最正常、最自然的举动。而现在,几乎每一位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小熊维尼的陪伴。
科尔很久没有发声了,似乎已经沉浸在故事之中了。故事讲到这里,哈里和维尼的故事结束了吗?
【第18画面】
原文:从前,有一个小男孩有一只最心爱的毛绒玩具熊,当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有了这只熊。但不知道为什么,男孩一直没有给它找到合适的名字,泰迪、爱德华,甚至大熊,他都试过了。
解析:
另一个故事的开始,这里出现一个小男孩,面对着的也是一个小熊。他趴在地毯上与小熊平视着,显然这也是他的最爱了,但一直没有给它找到合适的名字。
小男孩相较之下显得很大,一身蓝条白底衣裤,有些脏了。双肘触地,双手端着下巴,微微抬起头,小脚翘动着,与小熊倾情对视。
背景是黄色花枝壁纸,温暖是小男孩的本色,而全身上下的污点则是全然不顾的爱护。
【第19画面】
原文:
一天,男孩和爸爸去参观伦敦动物园,熊舍里有一只熊——一只真正的熊。当时,男孩就想,“这只熊有几分特别。”小熊的名字叫维尼。
他们成了真正的好朋友,动物园甚至允许男孩进入围栏和维尼一起玩。从见到维尼的那刻起,男孩就知道自己的毛绒玩具熊要叫什么名字了。他要叫它“小熊维尼”。
而这个男孩叫——
“科尔?”科尔问。
解析:
“特别”二字的第二次出现,小男孩参观动物园遇见小熊时,男孩想,“这只熊有几分特别。”哪里特别?是因为他看见了小熊维尼的孤单吗?还是彼此缺少爱让他们惺惺相惜?后来,小男孩常去动物园探望维尼,他们成了朋友,甚至把自己的玩具熊也起名叫“维尼”。
是小男孩发现了科尔把维尼留在伦敦动物园的秘密?他一定是小心翼翼地和哈里的小熊握了握手,就像当年维尼在站台上第一次遇见哈里那样,然后决定让自己怀中的小熊玩具也分享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
小熊维尼长着一张可爱的脸,天性温顺。它的性情是如此温和,以至于在与人类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有教养,丝毫没有攻击性。于是动物园的管理员打开了它的栖息地的大门,允许孩子们用手喂它,拥抱它,甚至骑在它的背上。在战争阴云密布的生活中,小熊维尼给人们缓解了焦躁的情绪,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非常喜欢它。很快,它就成了伦敦动物园里的大明星。
维尼有了新朋友,他们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动物园甚至允许男孩进入围栏和维尼一起玩。
这看似断了的线头,又一次在意外邂逅中被小心拾起。
而这个男孩叫什么呢?科尔禁不住发话了。
【第20画面】
原文:
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罗宾·米尔恩。他会去动物园探望维尼,然后带着他的毛绒玩具熊去家后面的树林里进行各种探险。
他的父亲,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把关于他们的一切写成了书。
哈里的维尼成了小熊维尼——从来没有一只熊这么被人喜爱过。
“可是哈里呢?他后来怎么样了?”科尔问。
解析:
这个男孩是维尼新朋友——克里斯托弗·罗宾,他酣睡在维尼的背上,远处是动物园围墙和铁栅栏,他毕竟只能带着玩具熊到森林里冒险,也许他们眼前的小树就是罗宾的梦,他要梦见下一段故事的全部细节,而如此幸运地它们最终全部成了真。
罗宾的父亲——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站在上面看着他们。
我们再来看维尼在伦敦动物园遇到的那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和他的父亲都是真实存在的。
米尔恩是一位作家。罗宾非常喜欢毛绒玩具,在他珍藏的玩具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绒动物,其中就有一只小熊。在罗宾小的时候,米尔恩经常带他去伦敦动物园里观赏动物。在那里,他们结识了一只名叫维尼的小熊,并了解到了这只熊的传奇故事。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米尔恩创作《小熊维尼》系列故事的灵感源泉。
《小熊维尼》是英国童话作家米尔恩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角色之一,于是便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小熊维尼”。所以小熊维尼的诞生:灵感来自于毛绒玩具和一只真实的熊的故事。而荣获2016年凯迪克金奖的作品《寻找维尼》讲述的就是小熊维尼的原型——一头加拿大母黑熊的真实经历。
从文学角色到卡通形象:小熊维尼风靡世界
1925年12月24日,英国剧作家米尔恩将小熊维尼的故事刊发在了《伦敦晚报》上,在当时大受欢迎。
1926年10月,《小熊维尼的故事》第一部正式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
1961年,美国动画片巨头迪士尼公司从米尔恩的遗孀达芙妮手中买下了电影版权,开始将小熊维尼的卡通形象和冒险故事搬上大银幕。
1977年,小熊维尼的第一部电影《小熊维尼历险记》正式亮相,随后陆续发行了多部电视动画片和以小熊维尼的动物朋友们为主角的电影以及DVD,给迪士尼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据说可以与米老鼠系列相媲美。
2018年,迪士尼公司出品了小熊维尼的真人版电影《克里斯托弗·罗宾》。可以说,时至今日,小熊维尼在世界范围内的魅力依然未减。那么,你看过小熊维尼的图书或者电影吗?你喜欢小熊维尼吗?
2016年,哈里的曾外孙女林赛用心创作了这本《寻找维尼》。
这个故事又是崭新的、独一无二罗宾的维尼,米尔恩笔下的维尼,迪士尼的维尼,即使它们启发了后来者,也从来不是彼此的替身。
“可是哈里呢?他后来怎么样了?”科尔又发问,让故事回到了另外一个线索。
看出几个故事间的切换,没有任何的卡涩和停顿,不愧为金奖的作品。
【第21画面】
原文:
哈里后来去动物园看望维尼的时候,看到她过得开心极了。她在那里得到了照顾,得到了真正的爱。而这一切都是哈里一直想给维尼的,从他们在白河火车站相遇的那一刻起。
战争结束后,哈里回到了故乡温尼伯,重新开始了兽医的生活。
不久,他结了婚,有了一个叫弗雷德的儿子,然后弗雷德有了一个叫劳伦的女儿。然后劳伦有了一个叫林赛的女儿。那就是我。然后我有了一个儿子。
当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时候,我想,“这个男孩有几分特别。”于是我依照你曾曾外祖父哈里·科尔伯恩上尉的名字,叫你科尔。
解析:
就要去远方战场的士兵为什么要带上一只不会战斗还得吃喝的危险的熊呢?已经成为全军吉祥物的维尼为什么一定要被留在动物园?战争结束后作为主人的科尔为什么不理所当然地把她带回加拿大?就像本书里反复出现的话:科尔的心帮他做了决定。
1918年11月,也就是在科尔把小熊维尼留在伦敦动物园的四年后,战争终于结束了。
对比出发揪心的离别画面,归来则是更多的温馨。虽然戴眼镜的士兵缺了一条腿,但亲情不变,女儿也长大了;离别时不忍离别的这一家,喜泣而泪,儿子长高了;哈里走出车厢,一位娇小的女士和一个小狗迎接了他;同去的别的家庭呢?
哈里平安归来,和小熊维尼再次相聚在一起。在这四年里,他每次获准休假都会回到伦敦探望这位老朋友。在这四年里,小熊维尼也从一只幼崽成长为一只正常大小的熊。它学会了为游客表演小节目,甚至似乎能认出经常来访的客人。其中就包括《小熊维尼》的作者米尔恩的儿子,那个名叫克里斯托弗·罗宾的小男孩。
这是一棵家族树奋力伸张枝叶,把它根植在战争废墟里穿过整个二十世纪的动荡烟尘,并最终轻柔地托起了新生儿的故事。讲故事的妈妈林赛就是故事主人翁哈里的外孙女,这是她们家族的真实故事。
“特别”二字的第三次出现,是林赛对科尔说的:“当我看到你的时候,我想‘这个男孩有几分特别。’”哪里特别?仅仅是因为科尔是她的儿子吗?还是林赛母爱的天性想要给予科尔全部的爱?总之,当林赛开心地把儿子科尔举过头顶时,我们不难体会那份流淌在血脉间的亲情。
只有一个英雄故事里,有一位可爱的明星主人公,以及她的传奇经历;有那些被提及的和未曾提及的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在一幕幕分离、远行、征途、重逢的场景之中;有爱的传递者和接力者,以及为爱创作出新化身的爱的演绎者;还有爱的传承者、继承者,他们继续种下新的种子,让它在心中开花。可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他就是这个美丽故事的缔造者,兽医哈里·科尔伯恩先生。没有他,整个传奇都不会发生。
正是由于他的一次恻隐,一次又一次的不舍,以及最后一次决绝,书写出他那颗最平凡不过却又最伟大的心。平凡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人类在心底都怀着同样的情意,而伟大是因为,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时刻。尤其是在那些最可怕最需要爱的时日里,人们往往将它遗弃。
如同从破碎瓦砾中传来一串美妙的音符,于弥漫的硝烟间射出一道微弱的光芒,在寒冷的野外燃起一堆温暖的木柴,尽管历史上的维尼被赋予太多的意义,但对于她自己来说,做一只简单、真实、快乐的小熊就已足够。
【第22画面】
原文:
“那是我吗?”科尔小声地问。
“那是你。”
“那是维尼吗?”
“是的,”我说,“那是维尼。”
“这都是真的吗?”
“有时候,最好的故事都是真的。”我说。
科尔睁大了眼睛,好久不说话。
然后他紧紧地搂着自己的熊,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翻过身去,睡着了。
解析:
又回到林赛与儿子科尔的故事中,床头相册已经打开,科尔微笑地看着相册不停地发问,自己的位置,也质疑故事的真实性。而作者用最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回答儿子的疑问,科尔睁大了眼睛,好久不说话。懵懂的科尔是否真正理解了呢!但温馨的故事把科尔带进了睡梦中。
《寻找维尼》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尤其是图画中对相簿的处理,使它起到了连接现在与过去、现实与故事的作用。相簿第一次出现在林赛卧室的床头柜上,那时她正要给儿子讲故事;最后一次出现在讲完故事后林赛给儿子看相簿时,故事最后,妈妈打开了它,科尔睁大了眼睛,好久不说话。相簿里会有什么内容呢?书中内容的叙述也通过相簿顺理成章地由现实过渡到过去——书中最后所附的哈里与小熊维尼的真实的照片。这也是图画设计的独特之处,当然,你也可以看成是图画书的“机关”。
这本相簿就附在在故事的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23画面】
解析:
这一部分均由真实照片构成,其中包括哈里参军时的戎装照、哈里的日记本、维尼在部队里的生活照、克里斯托弗·罗宾·米尔恩与小熊在伦敦动物园一起玩耍的图像记录、林赛与儿子科尔的合影等。
心随境转,从插画到照片,从故事到历史,当我们还沉浸在阅读绘本的美妙感觉之中时,下一秒就会蓦然发现,原来真实生活与艺术作品并无二致、一脉相承。过去的故事尚未离开,未来的生活早已开始,这是一种多么神奇而又温馨的感受。一切都美好得像是一个梦境,然而正如林赛在作品结尾时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故事往往都是真的。”
【第24画面】
解析:
这个场景读者一定很熟悉,在故事里见过了,还记得吗?军令伴随着寒冬而至。维尼和士兵们摆出自豪的姿势拍了一张合影,准备寄给他们的家人。
看到相册上的那些笔记和老照片,不同年代的不同场景之间横亘着琐碎真实已经不重要了。你会感恩时间的馈赠,因为我们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
右侧是伦敦动物园里科尔伯恩和小熊维尼的铜制雕像,与老照片对比有些许的变化。
回到伦敦的哈里,看到伦敦的孩子们如此喜爱这头小熊,科尔伯恩的心暖暖的。他意识到,小熊维尼在动物园里的生活非常开心,动物园需要它,它也愿意留在这里。于是,科尔伯恩决定把小熊维尼留在了伦敦动物园,自己独自回到了他在加拿大温尼伯镇的家。此后,小熊维尼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1934年离世,全世界喜爱它的人们都为之哀悼。在它20年的生命里,它成为了英国,尤其是伦敦人民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第25画面】
解析:
另外,伦敦动物园的每一只动物都是有档案记录的,在维尼的档案记录中写着:维尼于1914年12月9日正式入住伦敦动物园。
所以,这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中……
书最后附的真实照片,是这本书的加分项,一个真实的故事可能是最吸引人的。我们对熊的认识从动物园里威猛转移到温柔惹人喜爱,明白了爱的互相付出。书后面的人物传承的关系,你可以把你的孩子放到最小的孩子那个位置,那样他就会弄明白一点我们的家族关系。
【护封&底】
解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兽医哈里志愿参军,负责照料战马。在前往战场的途中,他救了一只小熊崽。哈里以家乡温尼伯的名字为小熊命名,简称“维尼”,然后带着她一起上路了。他们开始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哈里带着维尼越过加拿大广袤的平原,加入横穿大西洋的船队,最终到达英国的军营。一晃八九个月过去,维尼由一只小熊崽长成了一只大熊,与哈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年冬天,哈里所在部队接到前往法国战斗的命令,他不得不与维尼告别,将她留在伦敦动物园。在这里,维尼有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罗宾,一段新的传奇又将开始。——以上便是林赛为我们讲述的关于一只小熊的真实的故事。
林赛在面对作品的出版时说:“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这个故事就深深镌刻在脑海之中,它已经成为一笔来自家族的精神财富。其实,我在心里已经写下过无数次,如今看到这本书真实地摆放在面前,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另外一个促使我写书的原因,是因为当人们回忆一战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悲伤、心碎、泪水和痛苦,但维尼却是一只快乐、积极、美好的小熊,我想让人们知道她的存在。”
一个充满满满的爱和温暖的故事。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充满黑暗、血腥和*戮的背景下,有一双温暖的大手的哈里,有一双温柔的蓝眼睛的哈里,有一颗坚定的心的哈里,带给了小熊维尼最温暖的爱和陪伴。
导读里的一句话:“哈里曾经说:这只熊有几分特别。其实真正特别的是哈里自己的眼睛,一双爱的眼睛。因为只有在爱的目光里,才会看到一个特别的你。”
小熊维尼的前世今生:原来曾经真的有一只这样的熊。
四、作者信息
林赛·马蒂克(LindsayMattick),是故事中小熊维尼的主人哈利·科尔伯恩上校的曾外孙女。小熊维尼的故事在她的家族代代相传,她从小到大都将小熊维尼视为自己的祖辈。她以各种方式与大家分享维尼的故事,并用心创作了这本《寻找维尼》。
索菲·布莱克尔(SophieBlackall),美国著名艺术家。索菲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第一本书,就是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的《小熊维尼》。并且,索菲的父亲始终都热爱着熊这种动物。在了解了维尼的真实故事之后,索菲大为感动,决心用细腻精美的笔触刻画出一幕幕历史画面。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