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回归Steam的背后,是写满了尴尬的Origin

EA回归Steam的背后,是写满了尴尬的Origin

首页休闲益智祖玛豪华版更新时间:2024-04-16

从去年年底起EA回归Steam,最近又带着自家的招牌系列和老游戏回到Steam上发售,引起了各路人士的广泛关注。

最近EA又宣布今年的新作《星球大战:中队》Steam和Epic通吃,以后EA游戏PC版≠Origin独占。

对很多国内玩家来说,这都是好事。

虽然很多国内玩家预想的是至少我们不必再被Origin的网络服务折磨,但是结果还是要用Origin开游戏。

很多分析师都在观察EA的下一步,因为EA错过了Steam在中国大陆这些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的窗口,也就是2017到2018年;也错过了Epic从18年末到19年末的增量期,错过了去年夏秋新作发售带来的用户聚集。

EA来Steam和Epic两边的时候恰恰都是存量期。

今天我们梳理EA的业务意图和逻辑,探讨几个问题:

EA曾经如何离开Steam?当下EA回到Steam,新作上Epic,结果会如何?为什么EA没选择在Steam和Epic之间一边倒?而EA对Origin的未来布局又会如何?

1

EA称得上是最老牌的大厂之一。十年前和Valve闹掰,没人能想到。

有人说是因为《龙腾世纪:审判》的DLC发售问题,有人说是《战地风云:叛逆连队2:越南》分发方式问题,还有人说是《孤岛危机》合并系列同捆的价格在Steam拿去分红后EA蚀本。

过程怎么样,只有当事双方最清楚。结果最后还是闹掰了。

但EA没绝到把自家游戏全撤走,留了《荣誉勋章》(包括《荣誉勋章》和《荣誉勋章:空降神兵》)《质量效应1&2》《镜之边缘》《死亡空间1&2》,以及几部《极品飞车》和宝开的几款小游戏,比如《植物大战僵尸 年度版》《怪怪水族箱》与《祖玛 豪华版》。

EA是有底气走的。因为EA早在1992年就为自己准备了一条后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开发商,叫起源系统(Origin System)。他们开发过《银河飞将》电影的同名游戏,还算比较有名气。

《银河飞将》之父后来又众筹了一个太空题材的游戏,叫《星际公民》

而EA有远见,从这家工作室手中获得了Origin商标的使用权。

然而EA一直把这个商标压在手里,没拿出来用。

2005年,EA为了方便《战地风云2》这些游戏的DLC分发,弄出来个EA Downloader(EA下载器)。

又过了一年,EA Link(EA链接)取代了EA Downloader。

十个月之后的2007年,EA Link又变更为EA Store(EA商店)和EA Download Manager(EA下载管理器),从此暂停了套娃之路。

直到四年后和Valve闹掰,EA把Origin商标拿了出来,以之前的技术积累做了Origin平台。

2

Origin和Epic不一样。

Epic是针对Steam,甚至想要取代Steam。

但Origin的目标很简单,我不想为了PC版本的游戏交给Gaben 30%分红,早点建立自己的平台也能建立起用户认知。

平台的基建是大量的游戏。而EA不缺游戏。

顶梁柱EA Sports有年年都出的《麦登橄榄球》《FIFA》,竞速游戏有《极品飞车》和《火爆天堂》,RPG游戏有《龙腾世纪》,动作射击游戏有《战地风云》《孤岛危机》《质量效应》,以及当时还没被雪藏的《荣誉勋章》。

退一步讲,当时Origin还定期免费赠送游戏,从《荣誉勋章:太平洋突袭》到《战地风云2》,大大小小的游戏基本都赠过。

这个时候EA的逻辑很直白。依靠独有游戏建立PC数字游戏平台,创造区别于Steam的服务体系。

后来EA也吸收了育碧、CDPR等第三方厂商入驻,变相地圈出更大的业务范围。

而且EA在游戏开发业务上做出了调整,EA旗下的DICE(位于瑞典)负责《战地风云》《星球大战:前线》等游戏的开发,而他们更重要的工作是研发寒霜引擎,为EA的各个主要工作室提供使用。

当然,DICE主要是做射击游戏的,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把FPS游戏的gameplay框架揉在了引擎上。

这导致了其它品类的开发困难,比如《极品飞车》的开发工作室(之一)Criterion与《龙腾世纪》的工作室Bioware都曾点名批评过寒霜引擎。

除了这些之外,EA一方面是开辟新的工作室和IP,如重生娱乐的《泰坦陨落》和宝开的《植物大战僵尸:花园战争》(包括之后的《和睦小镇保卫战》)。

另一方面,EA也注意到独立游戏*的市场表现,也在主动拓展第二方。2017年TGA上喷奥斯卡的暴躁老哥约瑟夫·法斯,他的开发团队雾光游戏得到了EA的支持。

后来雾光为之开发了《逃出生天》。

《逃出生天》真的是当前双人交互式电影游戏的巅峰

EA又为Origin做了Origin Access会员服务,只要交个会员费,就能在一段时间内随便玩The Vault游戏库中的游戏。

有段时间EA为了推行Access不惜让渡一些优势资源。去年EA已经把这个服务搬到PS4上(EA Access),今年秋天又要把EA Access服务搬上Steam,这也恰好符合前段时间解包人员分析出Steam含有会员相关功能的源代码。

至于这是好是坏,过几天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谈谈会员服务的事。

*注:时至今日,独立游戏并无完全准确的定义。本文以Wikipedia对独立游戏(indie games)的定义为准,"进一步而言,独立游戏不需要完全绝于大发行商。"(Further, indie games do not need to be completely isolated from large publishers. )

3

《战地风云V》的二战没打完就结束了,《圣歌》在暴死后Bioware宣布要重做,而2017年《星球大战:前线2》被卷入内购舆论事件,同期的《极品飞车:复仇》口碑崩坏。

对于EA这样的公司来说,它祸不单行后还能蹦跶,因为背后支撑的资本是EA Sports的那些体育游戏。

没办法,EA的营业大头一直是《麦登橄榄球》和《FIFA》这些年货。

但这些"3A祸事"牵涉到的不仅是EA旗下开发团队补救作品的精力,更牵扯到钱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渣作由不同的工作室开发,却会为母公司引发连锁反应?

就是因为只要一步错,后面就没有容错余地了。之后出现别的问题也可能因为补救措施随之爆发,比如提前发售期,比如业务调整和人员调动,比如临时的技术更迭。

于是就崩溃了。

可能会有朋友说《Apex 英雄》是19年初的大爆款,扶大厦之于将倾。

但它作为《泰坦陨落》的后续作品,只是一炮而红,后续内容更新太慢了,没能一炮一直红。

真正突围成功的大IP作品恐怕只有《极品飞车:热度》和《星球大战 绝地:陨落的武士团》。

EA不差钱。但EA旗下的3A IP已经陷入了窘境。即便不是头牌,也依然是EA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Steam就是一个转移视线顺便捞钱的好办法。

前两三年,Steam新的库页面概念图泄露的时候,概念图中就出现了EA的《镜之边缘:催化剂》。

看下面挨着《使命召唤:黑色行动3》的《镜之边缘:催化剂》

很多好事的人去问Valve的相关人员。对方都是笑而不语。

某种角度来看,这算是个预兆吧。

在老玩家眼里,EA老游戏上Steam是撕破脸皮。而EA也深知骂的人基本都在Origin上买过了,多数也不会再买一份。上Steam圈钱,拿多次更新后质量尚可的游戏换名声,来个第二春。

虽然游戏的整体销量都是在发售首周就已经大致确定了。最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地再卖一次,能挣多少是多少。不管Steam 30%的分成,缓和现金流最重要。

既能转移Origin上老玩家的怒火,又能再挣一些,虽然也不会挣太多。

何乐而不为?

4

这个时候,很多分析师和游戏媒体已经开始对EA回到Steam开始进一步解读了。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EA开始选边站队,在Steam和Epic的对局里与其中一方分庭抗礼。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现状是EA的新作《星球大战:中队》在PC平台Steam与Epic都上。

EA的主张并非衷心示好。有心两边不得罪,需要在两边之间小心操作,避免未来利益受损。

然而实际上没有几个厂商能真正彻底摆脱Steam的,甚至还有微软这些加强合作的。

育碧跑到Epic,Uplay还在靠着独占手段抬高国区价格,敲诈国区玩家;深银跑了,也没跑彻底,一边抱着微软Microsoft Store的大腿,一边在限时独占后回了Steam;绿美迪这些厂商更是如此。

就算是Quantic Dream,也是结束了和索尼的独占合同后,背靠网易把《暴雨》《超凡双生》与《底特律:成为人类》搬上Epic,而且当初也没把话说死,后来又宣布登陆Steam。

大家都打着自己的算盘。

第三方都在站边。多数第三方也都没有真正站边。

EA回Steam是对着外界秀秀肌肉捞捞钱,卖一卖情怀。在这场没有结果的战争中当炮灰,不值得。

仅有的真正选边站的是微软。从2013年的《帝国时代2 高清版》到三年后的《量子破碎》,又三年后的《战争机器5》和《光环:士官长合集》,微软敢递进地和Steam坚定合作,因为最终得到甜头的一定是微软。

Steam上的微软游戏要绑定Xbox服务。在逐步为微软的第二次大生态战略铺路的同时,吸引玩家转向Microsoft Store与Xbox PC服务体系。

更何况微软的这些游戏上的是什么PC?

Windows PC。

不是Linux PC也不是Mac PC,是微软自家的Windows PC。

你可以血赚,但我微软横竖不亏,你总是要仰仗Windows玩PC游戏,说得好听就是笼络PC玩家,说白了就是你怎么玩都在我微软的体系之下玩。

我微软可以收集你的DxDiag来分析玩家普遍硬件水平,通过大数据收集反哺其它部门,而且这些数据比Steam的抽样更全面;微软又可以在当下完全实现PC与Xbox游戏进度互通,甚至稍微花点,把你PS晾一边;而Xbox独占变成了Microsoft独占——不论Xbox还是Win 10都能玩到。

你想想微软在Steam这么做是谁赢了?

之前我好像提过索尼独占上PC和微软独占上PC完全是两码事。这不是双重标准,而是基于两者商业模式差异得出的结果。

被困在童话之外我和你,要往哪里去?

说回主题,EA没必要像微软一样,真正地站边淌浑水。而且Origin相比于Microsoft Store与Xbox APP,定位太过尴尬。

在Origin上买和Steam上买价格差别不大,而且Steam版还要通过Origin打开游戏,说实话很不方便,即便是《星球大战 绝地:陨落的武士团》这样的可离线游戏也不能直接从Steam打开,只有点击exe文件才能脱机游玩。

而且Origin和其它平台重叠使用还会带来潜在甚至直接的性能问题,比如这几天曝光的《质量效应3》因为Origin in-game overlay功能导致性能表现非常差,而且相关的进程即便通过任务管理器关闭,依然会被《质量效应3》再次唤醒。

更何况很多功能Steam这回也有了,比如EA Access,而且Steam还有许多Origin不具备的功能。

在Origin上买游戏玩游戏,唯一得到好处的是EA,因为AU(活跃用户数)更高,也不用给Steam分红。

当年为了脱离Steam的后备之路,当前却变成了拖油瓶。Origin以前有两个优势,独占和免费游戏。前几年砍掉了免费游戏,独占也上Steam,Origin已经缺失了竞争力。

非要说有什么竞争力,Origin在北美地区下载游戏也挺快,不比Steam差;再有就是Origin Access除了The Vault里的一大堆游戏随便玩,还会有一些游戏的专属皮肤和购买游戏折扣,然而这种折扣方式微软XGP也有。

别看EA从去年年底开始在主动往外推自家游戏,但依然采取战略上的被动守势。

Origin的回旋余地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后备军。

现在育碧用脱离Steam、免费游戏和Uplay 会员试着往Origin昔日的套路上靠拢;而Origin则是把这些抛至脑后。

EA有两个选择。现在可以逐步抛弃Origin,也可以主动为Origin营造使用价值:

学Valve做自家专门的反作弊(这个对《战地风云》是好事,但属实是我做梦);恢复部分游戏的独占,尤其是体育游戏;增加Origin Access和Steam EA Access的用户功能区别。等等等等。

想把Origin拉回来,方法总是有的。可惜我说了不算,而且也猜不到EA的宏观战略。

5

当初是EA带着独门游戏走人,此后Valve扩大第三方入围;如今是EA上Steam找接盘侠,Valve急需找第三方当后台撑腰。

是不是和几年前的一幕完全相反?

但是从本质上看,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像,太像太爷了。”

EA就是想尽快回现金流,转嫁部分3A游戏的失败;Valve都是在扩大对第三方厂商的控制,曾经是控制太狠了逼走EA,今天是在Steam政策收紧之中EA回来。

时至今日,第三方就是Steam和Epic的前沿阵地之一。虽然未来的游戏阵容只是决定胜负的一部分,但谁能争取得多一点,谁未来赢面就大一点。

而EA的回归,是EA的投名状,也是对外秀肌肉。

Steam也好,Epic也罢,想借着它们拿到好处,首先要看到你的价值,看到能为平台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才会把优势资源逐渐过渡给你。

但换句话说,Steam一时半会不会摊牌,Epic也是借着送游戏和素材商店站稳了脚跟。两个都不是好惹的主,第三方很多没必要为了独占费彻底得罪两边,限时独占就是聪明的做法。

尤其是《地铁:离乡》临时换边之后,Steam加强了对游戏发售的管理,现在你想得罪也不好得罪。

侬想戆掇掇要交Valve或Epic去打官司?

趁着没全面开战的时候,第三方最理智的做法是两家资源通吃,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筹码。

而对于已经站在两者之间的EA,已经不缺PC平台的外部资源。只要年货游戏质量不差,其实危机也就是伪命题。

对于那些3A游戏,EA依然不会在乎,依然会像《战地风云V》和《圣歌》这样,一手好牌玩砸了。

如何在登陆Steam和Epic后把Origin尴尬的位置化为优势,或是如何巧妙地抛弃累赘业务,这才是EA未来的重要课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