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和七年,钟陵县一家酒楼里,一个妓女收到了她人生中最窝心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叫她的大名流传千年,也叫千百年来间知道她欲嫁不得的尴尬。
初相见时,是踌躇满志的青年秀才和色艺两盛的教坊妓女。
一个期许能够金榜题名平步青云,一个期待得遇良人脱籍嫁人。
一晃十二年后再见,秀才还是秀才,妓女还是妓女。
妓女问秀才,你为何还是布衣?
秀才便写了首诗来回答她,诗是这样写的: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原本是一首酬唱诗,可赠这诗的人心里憋得慌,受赠的人看了心里更添堵。
这个秀才叫罗隐,一个把“不吐不快,给人添堵”贯彻毕生的人
1
入京那年罗隐二十六岁,正是一个人最好的时候。
可大唐已经不好了。
大中十三年四月武宁军乱,八月新帝继位,十二月裘甫百人起义 ,南诏酋龙称帝 。
总而言之三个字:乱套了。
所谓强极则辱盛极必衰。这个曾经最富庶繁华的东方帝国,离它最终的灭亡只有不到四十八年。
乱归乱,再乱百姓也要吃饭,官员也要保乌纱,士子也要求功名。
那时的文坛里,花间体已经有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人言生逢乱世得闻靡靡之音,也就是这样了。
反观相对于传统一些的诗派名家,李商隐因在牛党之争中被排挤郁郁而终,杜牧在湖州冷而多雨的冬夜寿终正寝后,竟找不出一个叫的出名号的人。
咱们罗隐第一个不服,哼哧哼哧背上他的小布包,千里迢迢从杭州来长安。
可他的诗,实在是太丧太丧了,丧到令人纳闷怎么会有这样说话欠打的人,丧到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庞大王朝都蒙上了一层黯色。
感受一下: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惟恐曙光催。
时人不用穿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罗隐《七夕》
也知有意吹嘘切,争奈人间善恶分。
但是秕糠微细物,等闲抬举到青云。
——罗隐《春风》
看题目,除了他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这样写七夕春风垂柳。
更不用说耳熟能详的那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逮啥讽刺啥,一针见血,叫人反驳的话都没出说起。
因为这个逮啥讽刺啥的爱好,罗隐这辈子也没能正儿八经在唐朝皇帝手下谋上个一官半职。
2
是不屑于功名利禄?
不是的。高才如诗仙李白,也得“云想衣裳花想容”不是?谁能免俗?
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唐才子传》中记载他“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
这里说的比较委婉,事实上他考了十二三次,史称“十上不第”。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故事呢,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有一个耍猴艺人带着他的猴子随驾。他把这只猴子训练到能够在皇帝身旁站立值班,唐昭宗一高兴便给这个耍猴人“赐朱绂”,朱绂就是红色的五品官服,还用猴子别名“猢狲”的谐音,给这个耍猴人赐了一个新名字,叫“孙供奉”。
荒诞否?
这还只是常规操作。
罗隐不讽刺才怪。
越讽刺,他的名声越大,名声越大,就越与朝廷所倡导的粉饰太平方针背道而驰,不针对他针对谁?
3
乾符五年,另一个屡试不第的中年文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起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攻进了长安,唐僖宗带随从逃亡川蜀,罗隐作为常年被皇帝压迫的落魄举子,乐得见这种事,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好好笑话一顿: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罗隐《帝幸蜀》
但作为长安居民,他慌了,虽然记载里的黄巢军军纪严明,可毕竟是“叛党逆贼”,谁能不心存几分畏惧?
反正京城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那就走吧,这一走就走到了安徽,隐居在九华山。
隐居这一年,罗隐四十五岁。
4
九年后,五十四岁的小老头第一次做官,在杭州刺史钱镠麾下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
钱镠随后升官,罗隐的官位也水涨船高,依次任掌*,迁节度判官、司勋郎中、给事中。
命运好像给他开了个玩笑,年轻时拼命追逐而不得的功名在几年之间补了个遍,他青年时针砭时事一心求真的热血却已经晾至干涸。
九华山的云霞很轻很软,看着这片云霞的人的心中很静很暖,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从前针锋相对的锐气,变得平和多了,从他这一时期日渐减少的讽刺诗创作中可见一斑。
他竟开始怀念起故都长安,当然,还是以他一贯的方式。
江南江北两风流,一作迷津一拜侯。
至竟不如隋炀帝,破家犹得到扬州。
——罗隐《故都》
刻薄得近乎可爱。
后来黄巢起义失败,宣武节度使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
罗隐向吴越王进言希望能够举兵讨梁,未果。
梁朝派人劝罗隐放弃归隐入朝为官,被拒绝。
虽然不喜欢皇帝又挨了那么些年打压,可毕竟是大唐的人,投靠乱臣贼子是万万不能的。他想。
玉树歌声泽国春,累累辎重忆亡陈。
垂衣端拱浑闲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罗隐《江南》
5
他死在后梁建国后的第三个冬天,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他这一生写过无数贬甄时事的文章,见过无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走过故国的残砖裂瓦,抚过春去秋来绿了又黄的阳关垂柳。
他有一双看透世事的慧眼,一颗坚定清楚的心,若生在太平盛世,也许会做一个言官,胸有韬略,一针见血,是朝堂上熠熠生辉的存在。
他字“昭谏”,却名隐,世事本就不如人。
作者:别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