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奇人异事的记载,古代多称之为“志人”、“志怪”。唐人裴硎曾作《传奇》,多记奇事异闻之可传者,后世亦以“传奇”为指代。它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传统,其所写内容,大抵不外乎鬼怪仙妖,奇禽异兽,洞天福地,人事新奇之类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从《山海经》到魏晋之际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再到唐宋传奇,直至明清之际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小说,可谓源远流长。志人、志怪除了小说这一文本途径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记载途径,那就是历代的史志。国有史,家有谱,地方有志。相比国史和家谱,地方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志”的本意就是“记”,“地方志”简而言之就是地方历史。古代史志中多设有神仙(仙释)、方技一类的卷目,记载了大量神仙释道、妖魔怪兽一类奇异的人和事。马鞍山地区古代所属的太平府和直隶和州在历代史志中也记载了不少“奇人异事”,其中多有类于传奇者,虽不一定象传奇一样,波澜跌宕,情节铺陈,然亦有可观者,特意挑捡几则,与朋友们共飨。
一、 潘扆遇仙得道
先说的这一位是南唐时人,名叫潘扆,是大理评事潘鹏的儿子。大理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大致相当于后世最高法院的法官。这位潘扆老兄就住在咱们现在和县地界上,也没什么正经职业,在鸡笼山打柴养活老娘和自己。志书上说是“樵采鸡笼山以供养其亲”,我估计他爹可能早死了,家道中落,要不然一法官的儿子怎么地也不会混到靠打柴度日啊!这位潘扆老兄虽然穷,但是很孝顺。话说回来,孝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一项美德,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多大家都知道,《孝经》更是儒家经典之一,社会各层面都提倡孝道。在各种古小说中,因为孝顺而有奇遇的故事很多,《聊斋》里那个误食水莽草而死,却事母至孝的祝生,最终夫妻双双成仙,《阅微草堂笔记》中因孝得福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潘扆也是如此。
有一天他过江到金陵(今南京),把船停在秦淮河口。这时,有一老爷子想搭他的顺风船过江,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家一开口,潘扆即满口答应。当时正是冬季,大雪纷飞,小潘打了壶酒想来驱驱寒气,既然老先生同船共渡那也是缘分啊,于是就盛情邀请老先生共饮。小潘本不富裕,打的酒本来就少,现在还两个喝,老爷子酒量又颇为了得,所以船还没走到江心,这酒壶就见了底。酒没喝好,潘扆很是不好意思,一再跟老爷子表示歉意。这时老爷子说话了:“吾亦有酒”。他这还有酒呢!潘扆左看右看也没见老爷子的酒在哪。关子卖的差不多时,老爷子把包头的方巾给解开了,笑眯眯地从发髻之中取出一个小葫芦。这一情节写的好,有传奇笔法。你想,发髻之中藏的葫芦那得多小?就是这么个小葫芦,装的酒却似乎没有底,两人尽情对饮,也没见葫芦里的酒尽。这潘扆是越看越惊,越是惊异对老爷子就越发地敬重,心里琢磨着:“今我这怕是遇到异人了”。果不其然,等船靠了岸,老爷子又说话了:“子事亲孝,复有道气,可教也。”就是说你小子很孝顺,还有道气,是个可以教的材料。道气那可不是一般人有的东西,那是仙家气度,如同现在仙魔小说中常常提及的“灵根”一样,你得有这玩意才能修仙。
潘扆得老爷子授以道术后,那就不是一般人了,世人称之为“潘仙人”。既然成为仙人,那肯定有非常人之举了。志书不厌其烦,列举甚多。潘扆能将水银捧在手中,按一下就能变成银子。有一次到一人家里去,看见后院水池子里有很多落叶,对主人说,我给你变个戏法。把落叶捞出来,都能变成一条条如叶子大小的鱼,放到水中又变成叶子。有位叫蒯亮的人亲眼目睹了潘仙人的神奇。有一次蒯亮到一户人家做客,正巧潘扆打门口过,主人于是邀请他道:家里来了客人,请先生露手绝活,让来宾瞧瞧,大家乐呵乐呵(请先生出一术以娱宾)。我看到这段时候,总觉得潘仙人似乎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位置,并不太高,那语气怎么就跟对一杂耍先生说话一样?不过潘扆的表演也确实像是杂耍。他先是看到门口有块铁板,就拿出一小刀象切瓜似得,把铁板切成一块块的,然后又让铁板复合如初。随后他又拿出一幅旧方巾,用它遮住脸,后退两步,方巾竟然消失了。如此这些,的确颇似魔术之类。难道潘仙人所谓得道,仅限于此?非也,我们接下来再看看他还有什么表现。
潘扆后来到海州刺史郑匡国那里做幕宾,郑匡国待他也不是很尊敬,给他住的地方竟然在马厩旁边。有一次,郑匡国从外边打猎回来,他老婆无意中就走到了马厩旁潘先生的住处,看见四面空荡荡,只有桌子上摆了一个竹匣子,好奇心驱使,打开一看,里面有两颗锡丸。郑妻觉得挺奇怪,但也没多想,就又将锡丸放了回去,估计也就觉得是俩健身球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竹匣子里忽然传来潘扆喝声:“什么女人敢动我的剑,幸好我这敛了宝剑的剑气,不然的话你就身首异处了!” 养马的人就把这话告诉了郑匡国。这位刺史大人竦然而惊。说道:“这是剑客啊!”剑客是什么人?不是后世武侠小说中那些用剑的武林人士,而是像聂隐娘、红线女般,可以飞剑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人物!
郑刺史得知潘扆有真本事,就要拜师学艺。潘扆将刺史带到一处静室之中,从怀里掏出那两个锡丸放在掌中,不一会功夫,只见有剑气从指尖射出,就象两道白虹一样,绕着刺史的脖子旋转,发出刀剑相击的铮然之声,把个刺史大人吓的够呛,连忙说:“先生神术惊人,看看就可以了,看看就可以了。” 在宋人郑文宝的《南唐近事》中也有关于潘扆的记载,与我们志书中所载大体相同,然事体更细,尤其是这一段描绘的比我们的志书要精彩的多。虽是文言,但语近浅显,我就不转成白话了,摘录如下:
其始潘自怀袖中出二弹丸置掌中,俄有气两条如白虹之状,微微出指端,须臾上接于天,若风雨之声,当空而转,又绕郑之颈,左盘右旋千余匝,其势奔掣,其声铮摐,虽震电迅雷无以加也。郑据案危坐,丧精褫魄,雨汗浃体,莫知己身之所从,乃稽首祈谢曰:“先生神术固已知矣,幸摄其威灵,无相见怖。”潘笑举一手,二白气复贯掌中,若云雾之乍收,数食间复为二锡弹丸矣。
这段描写有形、有色、有声、有势、有威、有刺史的反应,着实可谓精彩!潘扆这一手露的漂亮,这才是仙人伎俩啊。这哪里还有杂耍的影子,这是货真价实的异人。此后,郑刺史也是“礼遇弥厚”,待遇可不能再像以前了。郑刺史也是觉得潘扆有真本事,后来将他推荐给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潘扆还向李昪献了丹方,被李昪供奉在紫极宫居住,数年之后,潘扆觉得自己快死了,就请求李昪用铜棺把自己葬在附近,说自己要尸解。李昪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葬在了金波园中,并派有专人看护。这尸解,据说也是道家升仙的一种方式。我读李善基(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曾见其中对此多有描述。待到南唐保大年间,中宗李璟让人掘开了潘扆的墓地查看,见潘仙人遗骸尚在,还如同下葬时的模样。估计李璟也对仙人尸解之法颇为好奇,故而才有此举。
聊聊千余言,潘仙人一生我们就已经述完。其从遇老者得道,前期如杂耍先生,到依郑匡国显出剑仙真本领,最后尸解仙去。其一生所行,前后对比,实在是当的奇人这一称呼。说完了潘扆这一奇人,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是位少年女子,但其所作所为,今日所谓的女汉子们,也只能望其项背而叹息!
二、聂女弑虎夺母
话说这一少年女子,姓聂,当涂人士,生活在南唐时期,刚刚十三岁的年纪,也是一位贫家女儿。叫什么名字?抱歉,我也不知道,书上没说啊!古人写*事,女子一般都随夫只有姓氏而无名字。君不见《世说新语》中许允妇、陶侃母、王右军夫人之类的称呼?这位聂姑娘跟我们上面所讲的潘扆一样,也是穷的够可以的。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聂姑娘早早地就随母亲一起上山打柴卖钱度日了。古时候,大家都烧柴火灶,城里人家这柴火就要靠买,所以打柴在那时也是一份有“钱途”的职业。
这天,聂姑娘又和母亲上山砍柴。忽然自山林之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将其母扑倒之后,衔攫而去。母亲就要被老虎吃了,这还了得,小聂姑娘这时候爆发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她抓起砍柴刀一路狂追,老虎衔着人,跑的慢了一些,竟然被小聂姑娘给追上了,追上老虎之后,她二话不说,一跃而上虎背,拼了命地用砍柴刀砍刺,老虎负痛,大声怒吼,来回跳跃,想把小聂给甩下背。可你不想想,你吃了她妈,她能饶你,老虎硬是没把她给甩下来。反而自己被小聂活活给捅死了。诸位,这聂姑娘才十三岁啊,古人算的又是虚龄,放在今天那还是小学生吧?这份勇猛和无畏不仅让人惊叹,更让人敬畏了。很遗憾,她的母亲最终还是被老虎给咬死了,聂姑娘自己走下山报家人将母亲带回安葬。聂姑娘屠虎救母这事在我们上回提到的北宋郑文宝的另一部著作《江表志》中也有记载,与我们志书所
记几乎一致,只是那时当涂叫太平县。我们的志书晚于郑的《江表志》,极有可能是据此书而录,考证不在本文范围,仅作推测而已。
我每次跟人说起小聂姑娘的光辉事迹,人多狐疑不信。人说:“小聂如此年少且是女流之辈,安能有胆力弑虎?” 我说:“斩蛇的李寄不也和聂女一般年纪,*两盗贼的区寄才十一岁而已!”有志不在年高,况且母亲将要被老虎所食,瞬间激发的潜能也是巨大的。
关于老虎攫人一类的事,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记载。《聊斋志异》中的有一篇《张诚》。说的是张诚帮哥哥砍柴时被老虎叼走,他哥哥张讷也是拿着斧头追上老虎并砍伤了它。这一情节和聂女弑虎颇为相似,只是聊斋为小说,敷衍铺陈更为传奇。皖南之地多山林,古时生态好,人对自然的破坏少,鸟兽众多,所以时有虎患载于史中,而今莫说老虎,就是老鼠也不甚常见了。后人若再观今日史书,就虎患一条,亦可见世事之变迁也。
邱了颠假痴不癫乃真神
貌似疯癫的世外高人在历史上十分常见,几乎历代文献均有记载。为广大百姓所熟知和喜爱的济癫和尚就是此类的代表。这类貌似疯癫的人物,其实是借疯癫来展示智慧和神圣性,在癫狂和神性互相的对话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今天我就给大家来说这么一位人物。
此人姓邱,乃是明朝万历年间生人,家就住在今天的和县。此人生有异相,用相学术语来说,那就叫:“隆准直贯伏犀‘目光如电’”。什么意思?我理解的不一定准确,大概就是鼻梁高隆挺阔,直到发际。目光如电,这个好理解,无需赘言。
他一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长到三四岁年纪,约莫有些懂事了,有一次听见别人哭母亲,非常心痛,问道:“我的母亲在哪?从此后,朝夕思念母亲,以至于懵懵如痴,渐渐地疯颠了起来。大家也都将他当成颠儿来对待了。其生亦可怜,其状亦可怜。读到此段时,不觉心酸如缕。
这位大家眼中的颠儿,就这么慢慢地长大了。有一天,他外出时看见旁边锄地的农夫挖出一个断了佛首的佛像,象得到珍宝似地,把佛像奉回家中,并用蜡做出佛首续接在佛像之上,虔诚供奉。每夜持准提咒宣佛号,整晚整晚地不睡觉。我于此一节,看出这位颠儿不简单。如颠,如何识得佛像,如何念的了准提咒?
此后,这位颠儿,遇到一位异僧为之剃度,赐法号了颠,从此成为佛门中人,也有了正式的名称——邱了颠。皈依佛门之后,邱了颠在齐鲁闽粤云游数年,回来以后,越发的颠了起来,以至于到了语无伦次的地步,但却每每能说中别人的隐私。一顿饭能吃二三升,没有饭吃,几天不吃也不觉得饿。每次有人喊他吃饭,总是剩下一些招老鼠、小雀来吃,每次可招数百只鼠雀同来,而且吃完后,挥挥手鼠雀又自动散去,十分神奇。
金陵(今南京)城北有钟鼓楼,建在高岗之上,四面视野开阔。邱了颠时常栖居其上,当时楼上还有一位胡风子。邱了颠和胡风子颇为相投,每次和他谈天都是整宿整宿的。这位胡风子到底是什么人,不得而知,不过冯梦龙的《警示通言》中记载了一个叫张皮雀的道士,此人好饮酒啖狗肉,有通天地之能,可与天帝沟通。而据说张皮雀的师傅便叫胡风子。徒弟如此了得,师傅定也不会简单。只是不知此胡风子是不是彼胡风子。是与不是,其实都无所谓,总之这胡风子也是一位异人。他和邱了颠说话,别人根本听不懂。从而问道的人,听着就如同天人之语。有人从而问道,说明此时邱了颠已经声名在外了。
有一次,太史顾邻初病的不轻,请邱了颠问疾。邱了颠到了以后,沉默不语,半天方才指着园中的太湖石说道:“好一块石头,可惜枯了”。太史听懂了弦外之音,遂不再多问。有一民女,将要回家时,忽然得了蛊疾。蛊疾大概表现为精神疾病一类的症状。了颠用两手握住姑娘的双乳,这一节看似不雅,但异人行事,岂可以寻常礼教论之?那济颠和尚不也是搓着汗泥当药引嘛!也不知了颠大师怎么发的功,一会的功夫,这女子腹中便热的跟水开了似得,泄下一斗多黑水,病全好了。
普度众生,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似乎也是神仙一流人物的使命所在。邱了颠也是有此举的。当时范质为南京左佥都御史,有一天乘车过三山门,邱了颠忽然冲到车前,一把抓住范大人的衣服袖子,大声喝道:“等你多时了”。估计这位御史老爷当时吓得不轻,当即揍了他一顿板子,还把他投到了西城监狱。谁想,这了颠不怒反喜。当时西城狱里的囚犯中正流行一种传染病,囚犯们都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邱了颠进去之后,就让狱卒打来一桶水,抓了把土放在里面搅和搅和,让染病的囚犯们每人都喝了些,一会功夫,病全好了。史书载之曰:“病如脱”,“脱”一词,真是太形象了,古人炼字于此可见一斑。顿时整个监狱沸腾起来,欢声雷动。搞的监狱负责人,还以为是来劫狱。等问清情况以后,非常惊讶,赶紧将了颠给放了。
这年端午节,了颠要远游,数百人集聚江岸来送他。只见他辞别众人,也不上行船,竟然直接合掌趺坐在江面之上,高盛吟道:“浩水范范日夜流,无嗔无喜度春秋,世人不识神仙乐,鱼跃鸢飞自在游。”,一直到大江中流,烟波渺远,仍可见其端坐烟水之间,渐流渐远。诸位,读到此处,这了颠哪里还有一点颠样?种种异行,尽显仙家手段;句句道言,已表真人玄机。
邱了颠有一位朋友叫芶镒,是一位精通岐黄之术的医生。了颠常至芶镒家做客。有一天,芶医生夜起,看见大半夜的,了颠的房间还亮着烛光,觉得很诧异,就趴在窗子上往里看,瞧见了颠正和一位着上古服饰的老人相谈笑。仿佛是得窥天机一般,自此以后,了颠每每都有劝他出世之语。这天一大早,了颠起床之后,看家芶镒又问道:“去不去?”。芶镒连忙说道:“等我稍微安排妥当”。了颠又说:“你家里有批发的恶鬼,会捆着你的。”进屋之后正看见自己的妻妾们对着镜子梳头,听说芶镒有入山之意,是哭着喊着不让他走啊。芶镒奋力挣脱之后,想和了颠一起走,谁想,出来时了颠已经不见,从此杳无踪迹了。过了一些年后,芶镒无疾而终。临终前夕,说是了颠来招他一同云游去了。
这位芶医生还留下一本《押作符箓形》,后人要有事,只要按书所说,用朱笔写了表章,焚香祷告,辄每求必应,有时还和了颠一起降下乩判来。以此来看,芶镒是真的得道,和了颠一起仙游去了。书上的这段,真是高妙啊,不写这段,你还以为芶镒说和了颠一起云游是临终胡言呢。
俞风子装疯卖傻是地仙
乾隆年间和县有位俞风子。这位俞风子什么来历?志书是这样记载的:“俞风子者,不知从何而来,无眷属,无居处,无生业营作。”不知道他从哪来,既没有家属也没有居住地,而且还没工作,这是典型的“三无”人员。这段开头的介绍,让这位俞风子充满了神秘感,其异人行径一开始就露出端倪。
这位俞风子什么打扮呢?不管冬夏,他总是穿一破棉袄,天再热也不见他出汗,天再冷也不见他露出怕冷的样子。从来也没见他自己做饭饮食,给他东西吃,不管多少,都吃的精光,不给,也不要。即使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见他说饿。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几位异人相比,这位俞风子是最神秘的一个,为啥?其他几位出身明确,际遇清楚,而这位什么底细咱们却是一概不知。
说完出身打扮,再说说他的相貌。这位俞风子,五十岁左右年纪,长瘦之人。单从相貌而言也没啥奇特之处啊。奇就奇在,当地耄耋之人,从小看他就这相貌。你想,八九十岁的老人,打小看他就这样,一直到现在都没变过。这就不仅仅让人奇怪了,而足以让人震惊了。
这位俞风子,不但出身打扮处处显示出异人的“范”,更有许多异行。他行踪诡异,别人从来也没见他在何处休息,也不知道从哪就冒了出来。你想招呼他来,他不一定来,你不招呼他,说不定什么时候他自己就来了。见人也不言语,更别说问候,你跟他施礼问候,他也不睬你,喜欢和妇女佣人们一起劳作,有时看见米面之类,拿起来就给你扔茅厕了,从这些行径看来,这位还真有些疯劲,称呼为俞风子还真不为过。忘记说了,风子其实就是疯子,古文字是通假的,稍有文言常识都知道,我就不多解释了。
既然俞风子在和州地界多年,耄耋老人见之容貌不改,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位异人了。所以有解决不了的心中疑虑时,常常向他请求指点。大多时候俞风子都沉默不语,有时候又忽然说一句,一下子就说中请教者要害,让人幡然而惊,旁人却听不明白。他还有一项技能,会医。一般不轻易给人看病,要让他看病,你要作出十分痛苦的样子,或者大声地*,让他不忍心,他就会给你治。治疗时,既不切脉也不开方子,随意指个瓜果食物让你吃了就能好。这就和撮土为药异曲同工,显示的都是仙家手段了。
俞风子常常自言自语,这估计也是被称之为风子的原因之一。那他自言自语都说些什么呢?“灵山会”。嘴里鼓捣来鼓捣去就这么句话。灵山什么所在?那是佛祖如来宣佛法之处。这位俞风子作此语,不是真疯,那就是大有来头,而以他前面种种行径看来,显然是后者的可能性居多。
俞风子有一次打南门一位姓沈的老员外家过,在他家门上写了仨字“二申沖”意思就是两个申字相对冲的意思,申指的是年份,后来沈员外果然在戊申年死了,而他诞生年亦是戊申年。生于戊申,死于戊申,不是“二申沖”又是什么?
俞风子有一次去白下禅院去游逛,有个善保庵的叫戒本的和尚看见他后,就偷偷画了一幅他的小像,将其供奉在密室之中。看来此时俞风子已声名彰显,连世外的出家人都知道他,而且还画了像供奉起来,分明已经将他当成神仙一流的人物了。戒本和尚将俞风子的小像供奉在密室之中,原来以为没人知道这件事,谁想有天来了一位行脚僧来拜见他,并说道:“俞先生说他在此庵住了很久了,今日特来拜访。”等两人将前因后果分析的明白,那惊讶就不需提了。
嘉庆初年,都察院御史程世淳,此人是新安人士,写信给他的外甥,也就是当时的州守江复初说:“我曾经在福建拜访高僧问事,高僧让我问和州的地仙俞志和”。江州守复信说:“和州没有这么个人”。一直到江复初致仕归乡,才偶然得知“志和”正是俞风子的名。俞志和就是俞风子。俞风子后来竟不知所踪。
这位俞风子,我们就说完了。神秘的出身,种种异行,杳然的踪迹,刻画出一传奇的俞地仙。御史与州守的通信实为点睛之笔,它点名了俞风子的身份,为充满传奇性的故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