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开篇
旗袍之名
旗袍,泛指旗人所着之袍。旗人的常服以宽筒直身为基本样式,被后人称为旗袍。
早期的满族袍服,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不分上下、宽身直筒,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旗袍的基本款式是圆领、大襟左衽,窄袖,四面开禊,带纽扣,束腰带。
袖口窄小是此时最明显的特征,袖头形状与马蹄类似,又称“马蹄袖”,也称“箭袖”。冬季或作战时,袖子能罩住手背,既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袖子平时绾起来,还能作为装饰;四面开衩便于骑马;束腰带,既可以增加暖意,起御寒作用,还可以在前襟内存放干粮。
现代意义的旗袍由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长袍演变而来,而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据《辞海》释义,旗袍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下摆不开衩,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绿。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
清代满族女性的常服是旗袍的前身。这幅画像反映了清代初期旗袍的基本款式,圆领、大襟、左右开衩,衣袖还带有马蹄袖的痕迹,但衣身已变宽松,衣摆掩足,边饰十分简单,仅在衣摆处加了条黑色镶边。
清代旗袍
清代满族女子旗袍,样式美观大方,线条平直、衣身宽松、两边开衩、腋下略收、胸围与下摆的宽度差不多,这种平面直筒化造型,从清初一直到清末,延续了近三百年。
从清代初期到中期,满族女性与汉族女性着装泾渭分明。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头饰、服装、鞋等方面。
清代中期以后,满族、汉族女性的衣着款式和风格相互影响、仿效,服饰习俗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旗袍从清初的窄身变得宽博,袖子由紧窄的马蹄袖变得宽大,在领口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汉族的袄、衫则变得越来越长,与袍类似。
清代晚期,旗袍与袄裙互相影响融合,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形,有的满族女子穿上了露出双脚的短旗袍;而汉族女性效仿满族女性衣着的风气也很盛,汉族女性的上衣长过膝部,还有的在上衣外面加穿长坎肩。
旗袍的演进
旗袍从清代满族旗袍演变而来,经历了百年的演进发展,已不仅仅是一种服装形式的变化,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成熟。
20世纪初:悄然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式服装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传入国内,成为旗袍演化成中西结合的新款式的推动力。
20世纪初期的十几年,人们生活方式、衣着观念处于新旧更替时期,穿着旗袍的人大大减少,旗袍在民间受到了冷落,大多退守到满族贵族家庭。此时的旗袍已悄然发生着变化,虽然整体轮廓仍然承袭清代晚期的宽身造型,线条也很平直,但受到当时崇尚自然的社会风气影响,旗袍进行了简化,袖子收紧并缩短,露出手腕,袍身长度缩短至脚踝处。色调也变得淡雅,在装饰上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镶滚、刺绣等装饰减少,整体风格趋于简约、素雅,这一切都为日后新式旗袍的诞生打下基础。
20世纪20年代:新式旗袍的诞生
中国的城市流行过一阵改良的“文明新装”,上为短袄,下配黑色长裙,多由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教师和女学生率先穿着,因其朴素大方、清纯淡雅,很快被城市女性引以为尚,纷纷效仿。
20世纪中叶,一款新式旗袍出现了。它最初的形式是马甲,马甲长及足背,衣身宽松,女子把它罩在带有倒大袖的短袄上面取代长裙。马甲旗袍出现后,迅速风靡全国。
1926年,一直走在服饰潮流前面的上海女性穿起了改良的马甲旗袍,马甲与短袄合为一体,改良成带有袖子的样式,省去了上身的重叠部分,衣身宽松、线条平直,下摆至脚踝或小腿处,袖子采用倒大袖,领、襟、摆等部位做镶滚装饰,成为新式旗袍的雏形。旗袍开始收腰,腰线较低,胸部、腰身、臀部的曲线略突出,虽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也趋于简洁。旗袍的下摆长度逐渐变短,摆线提高至膝盖处,露出了健美、白皙的小腿。
20世纪30、40年代:走向经典
这个时期是旗袍发展的全盛阶段,是近代中国女性时装变革的黄金时代。新式旗袍在这一时期,完成了最后的变革,并发展成熟,奠定了旗袍在中国女性服装史上的至尊地位。
新式旗袍在人们追求时尚新潮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熟。上海的社会名流、贵妇名媛和时髦女子在各种场合尽情展示着旗袍的风姿;风靡一时的月份牌、广告牌上面的旗袍女子也塑造着千姿百态的旗袍造型;上海娱乐业的繁荣,特别是电影明星们更是对新式旗袍的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一大批当红电影明星,如胡蝶、阮玲玉、周璇等都对旗袍情有独钟,在银幕上下演绎着旗袍的万千风情,引得社会大众女性纷纷效仿。被世人尊重的宋氏三姐妹,尤其是宋庆龄的旗袍,成为国服标准。
进入20世纪40年代,旗袍样式依然不断变化。旗袍的衣摆、衣袖大大缩短,长度缩短到小腿中部,也有短至膝盖处;开叉逐渐升高,衣领变得低矮,甚至干脆全部去掉,袖子也有宽松的大袖变得细长,继而又变成短袖、无袖。当时有上海的竹枝词这样评价:“春江女子感文明,装束无端又变更。高底皮鞋长筒袜,袒胸露臀若为情。”这时的旗袍多采用条格、印花面料,装饰上崇尚质朴淡雅,省去了繁琐的镶滚装饰,盘扣改用纽扣。在其他服饰搭配上,旗袍仍然是中西合璧的装扮,外套西式大衣,佩戴手表,戒指等饰品。
20世纪50年代:低调之美
实用简洁是20世纪50年代旗袍风格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旗袍样式变化不大,更倾向于整体的美观大方。旗袍的形式简化,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立领,长身收腰,低开衩。很少使用刺绣、镶滚等装饰工艺。以织物图案代替了繁复装饰。用色单纯,色调素雅和谐。旗袍的面料多为中、低档,高档面料的旗袍多用于进行外事活动。
到50年代末,旗袍逐渐为中山装、人民装代替。
60年代,旗袍连同配饰一起,在中国大陆基本销声匿迹了。
旗袍经过近二十年多年的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旗袍以新的面貌出现,成为中国女性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
一些女外交家、女文艺工作从事者请专人订做旗袍,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如旗袍出现在电影、戏剧中,成为反映特定时代生活的服装道具;茶楼、宾馆、餐厅、商厦等行业把旗袍作为女性服务员的制服,色彩鲜艳、开衩较高,多采用化纤真丝面料,做工略显粗糙。
20世纪80、90年代,女性以身材高挑纤长、平肩窄臀为理想形象。旗袍这种最能衬托东方女性身材和气质的服装,越发受到现代女性的喜爱。旗袍在立领、收腰、开襟、开衩等经典造型基础上,在衣领、衣摆、衣襟、衣身等方面进行创新,出现了超短旗袍、国画旗袍、蕾丝旗袍等。还有的设计师,把旗袍与欧洲礼服相结合,出现了具有国际特色的时装旗袍,如下摆、腰身带褶皱的旗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时装舞台上刮起中国风,中国的龙凤吉祥图案以及文字形象都被西方人视为新鲜的设计元素。旗袍上的圆弧形下摆、盘扣、立领等都被西方时装设计师应用在时装设计上。
到了21世纪,旗袍的设计式样和功能更为多元化,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新中式旗袍更是随着国家*夫人和各国大使夫人的外交,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如今,国服、国风、国潮都在展现着东方旗袍之美。婚庆旗袍、新中式商务旗袍、禅茶一味旗袍、时尚改良旗袍、T台旗袍等更多元的旗袍已经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旗袍无疑是中国文化代表性符号文化之一,那优雅的曲线、精美的刺绣、矜持而高贵的立领、婉转曲折的盘扣,都成为设计的灵魂元素。
第二章样式变迁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第三章旗袍之美
旗袍之美,为世界公认,她以简洁明朗的线条勾勒出东方女性的玲珑曲线;以轻盈细腻的面料映衬出女性的优雅、温柔;以华美绚丽的色彩辉映出女性的柔美、温润;以细致精良的做工展示出女性的精致和娴雅。
色之美
每种色彩都有不同的特性和寓意,能展示出旗袍的风姿风韵,也能体现出女性的个性和情感。
旗袍的色彩运用极为精妙,色彩配置匠心独运。不同季节、场合,通过色彩的组合搭配,能给人热情奔放、清丽淡雅、温馨浪漫、生动活泼、高贵典雅、成熟稳重、刚毅干练等审美感受。
形之美
旗袍对身材的要求很严格,我国清代的美人标准:五官精致、削肩、平胸、细腰、窄臀。脖颈修长、肩膀瘦削向来被认为是穿旗袍的好身材。
旗袍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东方式的含蓄风格。旗袍也有“S”形,随着身体自然的线条起伏,线条简洁明快,不过于雕琢、堆砌。细腻的面料贴身适体,恰到好处地体现着东方女性的曲线美,小巧精致的立领,衬托修长的脖颈,有一种娉婷的美;宽窄适中的衣袖使削弱的肩膀显得柔美、轻盈;收腰、收臀的设计。凸显出丰腴的胸部、柔软的柳腰和饱满的臀部。旗袍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女性曲线美,掩盖身材的缺陷。旗袍细窄的腰身使身材显得修长,再配上中高跟鞋,抬升了人体重心,坐、立、行走时自觉地挺胸收腹,姿态自然而然地优雅、端庄。
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形成了众多曲线,这些线条又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旗袍的衬托下尽显无遗。一件旗袍的形体之美主要体现在领、襟、肩、袖、胸省、腰省、臀省、衣摆、开衩等细节。
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袖子的宽窄、长短和裙摆的高低上做文章,袖子由宽变窄,由长变短,裙摆由长变短,腰身由宽松变得紧身合体,开衩由低变高,但这些变化非常得细微。当时人们仍遵循着“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乐而不淫”的礼教之道,旗袍在“遮盖”与“袒露”之间徘徊着。旗袍的遮盖要从严丝合缝的立领说起,镶滚精细的衣边,守住修长的脖颈,沿着衣领、衣襟顺畅的线条蜿蜒开来,经过胸部,顺势归隐于腋下,把女性窈窕的身姿包裹其中;旗袍秉承“袒露而不失雅正”的原则,“袒露”体现在或高或低的衣袖、起起伏伏的裙边,不经意间,袒露出了手臂和小腿,不失优雅、含蓄。
20世纪80年代,旗袍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国内礼仪场合出现的旗袍,越来越以高雅、端庄的姿态令世人瞩目。近20年来,旗袍多受国际时装流行趋势的影响很大,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短衣摆等形式变化无穷。
旗袍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能与着装者的形体和气质相融合、映衬,把女性的温柔、婉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女性的第二层皮肤,不需要太多的修饰与装点,明朗简洁的线条将东方女性柔顺的身体曲线显露出来,向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工笔白描,用细腻的笔法勾勒出女性的玲珑曲线,简约而意丰。
旗袍是内敛的,裹住女性丰臀细腰,从领口一直遮蔽到踝骨,纹丝不露;旗袍也是张扬的,一条衩从脚踝开到腿部。一张一弛增添了无限空间,她不轻佻、不拘泥,含蓄而优雅。
质之美
旗袍面料考究,不同质地的面料制成的旗袍具有不同的风格和韵味,或朴素、或雅致、或精贵、或艳丽。
丝绸
丝绸是由蚕丝编制而成的纺织品,质地细腻、光滑、轻柔、有光泽。素色丝绸文雅,提花绸缎柔润、光鲜。丝绸制成的旗袍给人高贵、华丽的美感,深受女性喜爱。
香云纱
香云纱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面料,古称“莨绸”。香云纱的制作需要30多道工序:先是把中草药压碎后煮成药汁,浸泡织物,由烈日暴晒,待干透后,再浸泡、暴晒,如此循环往复20多次才成为半成品,还要用富含铁质的河底矿物泥涂封,继续暴晒、晾干,再涂封、暴晒、晾干,经过数次才能制成面料。香云纱蕴含天然植物和矿物精华,散发着植物的清香,故而得名。
香云纱旗袍能表现出穿着者雍容华贵、庄重高雅的气质。宋庆龄有件香云纱旗袍,史良、陆小曼等名媛也都钟爱香云纱旗袍。由于香云纱喜欢酸性环境,越容易出汗的人穿出来的效果越好,穿得时间越久,香云纱旗袍越加柔软、细亮,上身感觉越好。香云纱旗袍不会轻易被虫蛀、不容易腐烂,浸泡香云纱的药汁对皮肤有消炎、消毒、平复肌肤等效用。
花罗
花罗的织造工艺极为繁复与考究,从挑丝、泡丝、捻丝、打绘、穿综、绘版到上机织造等近三十道工序精雕细琢。外观素净雅致、高贵纯粹;质地轻薄飘逸、结构牢固;更有舒适透气、吸湿性好、抗紫外线等特点。
缂丝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缂丝是一项很繁琐耗时的工艺,一般需要先按照图形画稿,织造的工人将画稿衬在生丝的经线下,根据图形,按照原稿的色彩,进行搭配,每一个过渡色,都需要不停的变换小色梭。
纹之美
纹饰是中国服饰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传统符合的化身,每一个都寓意颇深。
清代旗袍上的图案多以组合式样为主,常见的纹样有龙、凤、祥云、花卉、草叶、瓜果、八吉祥、瑞兽、蝴蝶、仙鹤、锦鸡等。纹样之间或绕、或穿、或并齐,组合出式样繁多的图案。清代旗袍过分注重装饰细节,色彩较艳丽、对比度高、图案较复杂,其镶边纹样千变万化,且多与袍身图案相配合。镶边最初只是为了增加衣服的耐磨力,多缀在领口、袖口、衣襟、下摆等部位。清中后期,旗袍镶边的装饰功能逐渐替代了实用功能。镶边装饰较为华丽,有时袍身几乎全用花边镶饰。如果旗袍上的图案是“五福捧寿”,在镶边任然以松枝、梅花、菊花等图案来进行彩绣,祝福健康长寿。旗袍本身若是绣以折枝花卉、草虫图案,镶边多以缠枝花草来映衬,且多以深色为底。
团花是清代旗袍面料图案中较为普遍的样式。“八仙四季花”、“吉祥长寿”、“喜相逢”、“鸾凤和鸣”、“二龙戏珠”、“五福捧寿”等都是以团花的形式体现的。团花之间常常用折枝花、祥云、枝蔓、几何纹样等填充,与主体图案相映衬。团花的圆形有运转无穷之意,寓意圆满、完整。旗袍上的团花纹样给人以丰厚的感觉,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
“如意云头”是清代旗袍上较为多见的装饰手法。如意云头一般与旗袍的滚边相结合,在滚边直线处向外扩展出云头纹,形成具有流动感的弧度尾梢。一个云头纹的形成常常以领口条形滚边开始,顺延至腋下,以云头纹作为终结。云头纹是流畅的“直线”与弯曲的“点”的结合,极富韵律和美感。
动物纹饰
旗袍上的动物纹饰常采用织绣、印、烫、染等工艺。较为常见的图案为:龙、凤、锦鸡、仙鹤、鸳鸯、蝴蝶、孔雀、喜鹊、吉庆有余(鱼)等。旗袍东方纹样多采用写实手法,纹样布局清晰、形象生动。
动物纹样常常寓意深远,喜庆、长寿、吉祥、幸福、安康是其不变的象征意义。组合当时有排列、环绕、穿插、镶嵌等。不同的动物纹样与其他纹样相组合,常常也代表多重含义,如:凤凰与太阳、云朵的组合,寓意为“丹凤朝阳”;鱼纹与罄纹组合,寓意为“吉庆有余”;仙鹤、松树组合,寓意为“松鹤延年”。
几何纹饰
几何纹样多为二方连续的图案,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美感,散点式、几何式。这些纹样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给人一种连续反复的形式美感。它们有条理,节奏,有韵味,静中有动,富有浓郁的装饰效果。
植物纹饰
植物纹饰在旗袍图案中应用较为广泛,或为主体图案,或为辅助图案,或只作为边饰、角饰等。植物纹饰被赋予了诸多吉祥含义,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又将人们的理想涵盖其中,其意义常为多重性,组合方式也较为多样与多变。
较为多见的植物纹饰有缠枝花纹、折枝花纹、莲纹、蔓草纹、团花、瓜瓞绵绵(南瓜和蝴蝶组合)、葡萄松鼠、万古长青、喜上眉梢、岁寒三友、四君子(梅兰竹菊)等。
山水纹饰
山水纹样的旗袍较为少见,是一种独特的纹样制式。
山水纹饰多以山水乡居、田园风光、亭台楼阁等为主体,写意性较强,且写实与写意兼具。
山水纹样大多寓意明晰。即欣赏上水,与上水相依。西湖十景、四季风景等常常我变现的题材。
其他纹饰
旗袍的纹饰多样,文字纹、人物纹、器物纹、宗教纹、博古纹等也是常用的纹饰。
文字纹常以主体文字为主,边饰以其他纹样,如“五福捧寿”等;人物纹常常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为主体,如“郭子仪拜寿”等;宗教纹样常以“八宝纹”、“如意云纹”等为表现图案。
第四章一件旗袍的诞生
旗袍历经百年,依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旗袍从最初的宽大衣身,演变为呈“S”形的线条结构,式样上不断翻新。这种变化与旗袍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密不可分。
传统旗袍纯手工制作而成,采用绣、镶、嵌、滚等工艺;单绲边、双绲边、三绲边、宕边、香线绲边、宕云头、贴如意云头、托领、元宝领、凤仙领、吊蕾丝边等十几种装饰工艺。
早期的旗袍制作没有省道(为使面料塑造出贴合人体曲线变化,在缝制旗袍前、后衣片的胸部、腰部、臀部等位置除去多余的量。)结构,线条平直,衣身宽松,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接近,体现不出女性身型。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旗袍制作引入西方工艺,胸省、腰省和袖窿等工艺结构,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身更加合体,体现出曲线美。由此开始,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
20世纪40年代,改良旗袍的形式基本稳定,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大量采用胸省、腰省、腋下省、肩缝、侧缝和袖窿等结构,形成了右襟、连袖削肩、突胸收腰、高领开衩等旗袍典型特征。
传统旗袍与传统中式服装使用的制作工具相同,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个熨斗、几枚针,这就是裁缝的全部工作家当。经验丰富的裁缝先用尺子和剪刀,裁剪出旗袍的精妙轮廓,再一针一线细致地缝合衣片,最后用熨斗归拔出每个部位的细节。
『诞生』过程
旗袍的每一道工序都力求精益求精。
量体裁衣,定制合身的旗袍是女性选购旗袍的主要方式。
女性量体时最好穿紧身内衣。量身前,需要在腰围最细处和臀围最宽处各系一条前后平行的绳子,并以绳子为一般标准线,量取数据。量体的顺序一般是先量长,再量宽、最后确定体型轮廓。
定款式
量好身形,根据旗袍面料的质地和个人爱好,开始定款式,以及领型、袖长、衣襟、开衩高低等旗袍各部位的细节。
打版
算料
裁面料
缝合省道
1.缉省 按缝制标记缉省,尽量与人体体型相吻合。
2.烫省高档面料精加工省缝不烫倒,要从中间分烫,省尖不歪斜。中低档面料省缝倒向中缝线。胸部烫出胖势,腰节位拔开,使省缝平服不起吊。并针对面料特性选择温度,以及干烫或湿烫。
归拔特定部位
由于传统旗袍结构线的特点。仅靠摆缝及收省难以达到合体目的,应通过归拔工艺进一步造型,使衣片尽量与体型特征相吻合。但是,由于面料原因有些面料归拔效果不明显,甚至有些面料耐热性差不宜归拔。
1.归拔前衣片
(1)归拔胸部及腹部。在乳峰点位置斜向拉拔,拔开胸部,使胸部隆起。如果腹部略有隆起,也可斜向拉拔。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时归拢前腰部,使前片中线呈曲线形。
(2)归拔摆缝。摆缝腰节拔开,归到腰节处,摆缝臀部归拢,使前身腰部均匀地吸进,臀部均匀隆起。
(3)归拔肩缝部位。拔开前肩缝,使肩缝自然朝前弯曲,符合人体特征。
2.归拔后衣片
(1)归拔背部及臀部。在背部位置斜向拉拔,拔开背部,使背部隆起。臀部位置斜向拉拔,拔开臀部,使臀部隆起。在以上部位拉拔的同时归拢后腰部,使后片中线也呈曲线形。
(2)归拔摆缝。摆缝腰节拔开,归到腰节处,摆缝臀部归拢,使后身腰部均匀地吸进,臀部均匀隆起。
(3)归拔肩缝部位。归拢后肩缝满足凸出的肩胛部位的需要,也可以采用收肩省的方法来解决。
(4)归拔袖窿部位。后袖窿弧线处稍作归拢,使袖窿圆顺。
嵌条
缝合衣片的肩缝和侧缝
做领子,上领子
合袖片,上袖子
各部位滚边
底边制作
做盘口,钉盘扣,钉暗扣
制作工艺
工艺不仅是流程,更包含人们对美的理解。
传统旗袍制作有很多细致而富有特色的工艺,主要有镶(镶边)、滚(滚边)、嵌(嵌条)、荡(荡条)、盘(盘扣)、绣(刺绣)等。这些精巧、繁复的工艺使旗袍在细节上环环相配,整体上更加精致、美观。一件旗袍的制作完成,通常会选用集中工艺搭配使用,或局部刺绣,或做个花样别致的盘扣,轻巧而雅致。
镶
镶边是旗袍的装饰手法,特指在旗袍的衣襟、领口、袖口、开衩、底边等边缘部位,用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合拼接,布料上多带有各色各样的绣花。镶边用的布料一般用暗针直接缝在衣服表面,与服装面料之间多为单层贴合。
镶边工艺由来已久,最初流行于清代满族女子服饰,至清光绪年间滚镶之风盛行,无论满族女子还是汉族女子,都时兴在服装上镶一道道花边,“三镶”、“五镶”最多可至“十八镶”。镶边样式有“韭菜边”、“灯草边”等。
滚
滚边工艺。滚边分暗线滚边、明线滚边两种,用来包裹旗袍的开衩、领口、袖口、底边等开口部位。滚边的类型有窄滚、阔滚、双滚、多滚和花鼓滚等。滚边工艺非常考究,常与镶边工艺配合使用。滚边工艺最难把握之处在于衣服转弯处的线条是否流畅。
用来制作滚边的滚条,可以选择与旗袍底色接近的布料,或是选择与旗袍上图案颜色相近的布料。丝质滚边在旗袍中较常见。
打水线能增强镶滚的效果,在处理较窄细的滚边时,要在滚条里加裹一条沾水棉线,然后包裹衣边或是夹进两层面料中间,在进行熨烫,外观滚圆、硬挺。
嵌
嵌条工艺能增强旗袍的立体感,常与镶边工艺搭配使用。嵌条的制作方法是取一个约1厘米宽的直丝布条,贴或缝相似缝合线上,带面料缝合后,特点部位的造型能很自然地塑造出来了。在缝制过程里可在长条布料中内衬绳线。嵌条的种类分单嵌条、双嵌条、滚嵌条、镶嵌条和夹线嵌等。
荡
荡条工艺,是一种条状的装饰形式,一般选用不同于旗袍材质的面料缉在旗袍的领口、袖口、腰身、底边等部位。荡的类型有单层荡、双层荡、阔荡、窄荡、一滚一荡等。荡缉在旗袍上,能形成无明线、一边明线、两边明线等不同的形式。
盘
盘口工艺,用于束身、装饰。盘扣源于元明时期,实用、美观,改变了以往服装系带束身的习惯,逐渐成为连接衣襟的主要形式。盘扣的制作工艺和款式造型是我国传统服装的独特标志之一。在旗袍中,盘扣用于旗袍的领口、衣襟、开衩等部位。
盘扣以布料为主,配以丝绳、铜丝等材料盘曲成各式花型图案。盘扣的图案丰富多样,传统的样式有一字扣、葫芦扣、蝴蝶扣、琵琶扣等,还有“梅、兰、竹、菊”系列,“福、禄、寿、喜”系列,“龙、凤、鸟、卉”系列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盘扣除了布扣,还有金、银、铜、翡翠、琉璃、宝石扣等材质。
在制作直扣、琵琶扣、蝴蝶扣及实芯花扣时,讲究造型饱满、做工细致,若用薄面料制作盘扣。需要衬几根棉纱线或丝绳,起坚固盘扣的作用;若用厚面料。可以不用绳线衬托。
制作造型变化复杂的盘扣,可以使用包铜丝法,先裁剪出斜布条,将布条两端的毛口向内折起,用一根细铜丝夹在中间,用镊子折叠出各种造型。
绣
我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刺绣题材、用线、用色、针法等各具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刺绣是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满绣和京绣属于宫廷刺绣。
刺绣主要用金、银线及丝、棉、绒等彩线,在绫罗绸缎上手工刺绣制出图案、花纹、文字。刺绣主要有设计修稿、样稿描画、画料、上绷、运针刺绣等工序。
刺绣工艺在旗袍中被应用广泛,精美的纹样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满绣和京绣
满绣和京绣,又称宫绣,是以北方和北京刺绣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
满绣和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刺绣工艺主要用于帝王、侯爵的服饰。
明清时期,满绣和京绣进入鼎盛期。宫廷和贵族女子穿着的服装上的刺绣多为满绣和京绣。
宫绣选料考究、针工巧妙、样式大方、图案丰富、色彩绚丽、格调高雅。
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满族绣娘之所以少是因八旗制度的规矩等级和要求所致,对绣娘的要求非常之高,在刺绣时,盘金线是不能断线的,如果在绣制龙袍时断线会被斩首!女红的手上不能出汗,以免汗液弄脏或腐蚀绣线和布料。刮风下雨、下雪的天气是不可以绣的,绣娘生理期是不可以绣的,吃完饭口中有浊气,也是不可以绣的。刺绣时要带有敬畏之心和祝福之心,而刺绣所用的线也是经过加持的,蕴含着深厚的祝福。同时也体现出皇家刺绣的高贵。
苏绣
苏绣,以苏州刺绣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苏绣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具有相当规模。明清时期,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又被称为“绣市”而名扬四海。
苏绣工艺风格独特,绣工精湛、针法细腻、图案秀丽、用色雅致。“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形象地概括出了苏绣的工艺特点。苏绣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
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以四川成都刺绣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晋代,蜀绣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的原料以彩丝和软缎为主,传统针法有晕针、切针、拉针、沙针等百余种。常见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蜀绣的绣工精细、针法严谨、色彩明快、图案美观、风格简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湘绣
湘绣,以湖南长沙刺绣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吸取了苏绣、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从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和刺绣衣服来看,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在湖南地区就有所发展,在汉代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湘绣的绣工精湛、色彩鲜明、风格质朴。丝绒线绣花是湘绣的工艺特色之一,绣品上的绒面花纹富有质感,颜色浓淡相宜,形象生动逼真。以中国画为题材是湘绣令人称道之处,绣工运用上百种颜色的绣线、数十种针法,融绘画、书法、刺绣为一体,构图美观、色彩丰富、绣品如画,“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跑奔跑,绣人能传神”。
粤绣
粤绣,又名“广绣”,广东地区刺绣品总称。粤绣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
在外行眼里,旗袍只是连衣裙,可是内行人都知道,旗袍的设计要有古有今,有我有度,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新一代的设计师一定要有设计理念,懂得图腾纹饰、当代美学艺术,读历史、懂传统,不丢失老祖宗宝贵的文化,在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的同时,再发挥个人才能。
旗袍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文化服饰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如今,旗袍已经风靡全球走向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女性的古典韵味,古典的旗袍与现代时尚的碰撞重新激发了东方时尚之美,更让是世界领略到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时尚文化。(刘思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