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学虽然重视乐教,但更重视礼教,如果给古代大学教育内容做一个排名,应该是礼乐射御书数的排列顺序。
为什么这样排名呢?
礼是决定培养人的方向的课程,是所有课程的统帅。乐是服务于礼教的音乐,或者说乐有助于礼的教育。
射御书数是工具性课程,是礼的实施工具。
所以,古代大学礼教为重,乐射御书数辅佐礼的实现。
原始社会时期音乐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一些简单的乐器和乐舞。从一些古籍记载中,虽说也可看到这种乐舞活动反映原始民众的思想内容,但此时的音乐还是十分简单幼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阶级的分化,有了阶级的分化,音乐的功能已不再是仅仅表现原始民众的劳动生产活动或和大自然斗争,从此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奴隶主一方面把音乐用于祭祀、享受,另一方面用音乐为自己歌功颂德,也就是说音乐已开始具有礼的功能。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独立门户的“音乐教育”是不存在的。礼和乐相互结合并相互影响的礼乐文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而且古代的音乐教育侧重的是音乐的教化作用。古代论礼乐,并不只看迹象(即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乐只是一些管弦歌唱),而是着重礼乐所表现的精神。古人认为,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趣。理解这一层意识对我们理解古代乐教这个概念很有帮助。我们所认为的古代音乐教育文化(即古代乐教文化)只是古代礼乐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互为融合的。我们在这里只是从与音乐联系密切的乐教思想来探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观念衍变,这些乐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