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电影永远站在口碑榜的金字塔:
#改变国家的电影#
120分钟,改变整个国家,那得有多精彩啊?
确实,但Sir今天要介绍的是另一种。
它的目的,不是改变国家。
而是——国家改变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一部电影,揭开整个国家的焦虑。
那得有多绝望啊——
《脱欧:无理之战》
Brexit: The Uncivil War
你没看错,卷福新片。
为了还原历史,改变从“头”开始。
继承了英国男人的光荣传统,在本片里,不仅领导了脱欧,还践行了脱发。
刻意扮老,衣衫不整,明显的抬头纹。
豁出去,因为事关整个英国,甚至全世界都在盯着的一次政治巨变——
英国脱欧。
“脱欧”公投于英国当地时间2016年6月23日上午7点开始,全国公民都可以参加。最终以4%的得票率差距,决定脱离加入了43年的欧盟。
幕后的几个关键操盘手,电影中均一比一还原。
卷福饰演的角色,脱欧派的幕后军师——多米尼克·卡明斯。
曾担任英国教育部顾问,浸淫政坛多年的老手。
幕前,两位脱欧派代言人:
时任英国司法大臣的迈克尔·戈夫;
政坛明星,时任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
不仅人物,电影更截取了不少真实影像。
比如最经典一幕——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公投后直接宣布辞职。
经典的不是辞职,是他转身后的姿态:一边走回家,一路吹着口哨。
脱欧公投,最初正是卡梅伦提出的。
事了拂衣去?还是故作镇定。
没人知道。
字幕来源:人人字幕组
就如卡梅伦的暧昧表现一样——
这全民公投出的结果,真有那么简单吗?
政治,最怕深究。
但这部电影,偏要一究到底。
注意海报上那句话:EVERYONE KNOWSWHO WON,BUT NOT EVERYONE KNOWSHOW.
“所有人都知道谁赢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怎么赢的。”
但结果已经产生了,怎么赢,还重要吗?
Sir劝你不要急着回答。
留着问题,看下去——
电影开场,两个英国的脱欧派政客找到了卷福,请他出山。
而卷福一脸懵逼。
因为他早就退出了政坛,成为住家男,在家闭关修炼同时照顾待产的妻子。
但。
权力是男人的春药,尤其对于曾经的失败者来说。
几句挑逗,底线就守不住了。
不出意料,他接受了请求,以脱欧运动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去打一场翻身仗。
为什么选他?
因为他就是一个精神病。
而脱欧,就需要一个打破僵局的“神经病”。
脱欧是英国反复被议论的遗留问题。
疑欧派(脱欧派前身)此前运作二十多年,一点浪花没有。
民调也显示,绝大多数民众,支持留在欧洲。
甚至脱欧运动本身,就是首相卡梅伦为了2015年的大选,用来转移视线和增加支持率的议题。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占。
这仗,怎么打?
卷福用了三板斧。
第一招,断腕。
疑欧派这帮人,20多年都没成事。
于是卷福上来,直接炒掉老板,夺回完全的自主权。
总之一切听我的,不成功,便成仁。
于是,脱欧派也没有了退路。
第二招,结盟。
在看似铁板一块的政府里,卷福挖到墙角,并拉他们站台。
就是前面所说的,两位明星代言人——
当然,他们并不真心。他们需要的是混乱。
而混乱,正是他们上位的垫脚石。
当时谁都没有想过——
万一玩脱,真脱欧怎么办?
至此,所有人都依旧认为留欧派胜券在握。
直到第三招出手,直接改变了局势。
第三招,黑科技。
我们都知道,选举、公投,其实就是一场大型心理操纵比赛。
街头海报,舆论攻击,明星站台……
让你不得不受影响。
对于国内的用户来说,互联网、算法、广告推送,就像头条和微博一样,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
在2016年的英国政坛,这还是个新鲜玩意。
当留欧派的*还把战场集中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线下宣传时。
卷福找到了数据公司,帮他打开移动互联网的大门。
用算法,知晓了最底层的民众,真正想要什么。
由此,他们发现了对现状不满,以往又对政治参与度不高的“隐形人口”。
于是脱欧派在网络上对这群人进行了精准投放,通过非政治的信息,比如游戏、社会话题,吸引他们点击弹窗。
之后再对自己的政治理念进行宣传。
这个手段,非常有效。
甚至有效过头了。
他们投放的,不仅是一个个宣传广告,更是一枚情绪炸弹。
这个手段,炸出了英国底层民众长久以来被压抑的愤怒。
脱欧派走访底层社区时,推开第一家的门,对方的反应让所有人震撼:
我是说从80年代起,没有任何政党的人敲过那扇门
他们打开的,不仅是一扇门。
而是所有不理智的情绪。
情绪最容易传染,特别是负面情绪。
运动逐渐扩大,所有人都出来发声的结果,我们看到了。
留欧?还是脱欧?
一个慎重的、关于整个国家未来的问题,变成个人的、粗浅的二元对立——
你是喜欢移民,还是讨厌移民。
你是想给欧盟捐钱,还是让国家把钱拿回来。
你是想主权出让,还是拿回国家主权。
……
到最后,演变成——
你现在过得幸福,还是不幸福?
事情彻底失控。
脱欧,或许只是一次情绪宣泄导致的结果。
在此之前,电影节奏飞快,两派的你来我往,高密度的信息量狂轰滥炸。
Sir看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但当留欧派大势已去,脱欧二字真正成为所有人必须考虑的未来时。
电影第一次慢了下来。
双方首脑,在你我都对结果心知肚明时相遇——
要不要喝一杯?
两个掌握国家前途的人,在酒吧摸着啤酒杯面对面。
两人的对话,台词的微妙程度。
在Sir印象中是今年看过最精彩的一次针锋相对,从国家聊到儿子,从儿子聊到政治……
Sir不想展开说,建议大家亲自去看。
两人虽然言语上各不让步,但画面隐隐告诉我们答案。
卷福臣服了。
这个怼天怼地的政坛“神经病”,低头了。
他是认错了吗?
Sir认为,两人都没有认错,只是他们发现自己原来根本不知道对错。
相反阵营的领导者,相视而坐,却没有了争辩的*。
面对国家历史的转折点,他们都成了无能为力的“小人物”。
看这部片的过程,Sir不止一次想起韩国电影。
聚焦现实,改变国家,小人物……这些都是韩国电影的标签,《辩护人》《熔炉》《素媛》等等,都是优秀案例。
而《脱欧》,站在了韩国电影的反面。
韩影教会我们的,是小人物的极限;《脱欧》讲的,却是小人物的局限。
两者没有高低,只是不同的声音。
《脱欧》的评分只有7.7,就电影本身的质量而言,分数公允。
减分项,许多人都说,电影可以拍得更精彩。
时长只有90分钟,不过瘾。
但Sir恰恰认为,这一部分的失语,正是导演对整个事件最诚实的表达。
他试图提醒我们的,不是结果的重要性。
而是产生结果前,往往被我们忽略掉的那些犹豫、摇摆不定、左右为难。
再回想Sir开头提出的问题:怎么赢,重要吗?
看看现实。
看看这个国家在公投之后,更难收拾的摊子——
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电影里一个细节。
在卷福为脱欧奔走的时候,他脑中一直会出现“杂音”。
每当做出重要选择,杂音的分贝加大。
最后,公投结束,杂音消失。
杂音是什么?
或者,换一个问题。
当我们每天进行着对别人的“公投”时,你,有听到过杂音吗?
你,有认真听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