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启蒙和学习“名师版”攻略来啦!让你的孩子成为小诗人

古诗启蒙和学习“名师版”攻略来啦!让你的孩子成为小诗人

首页音乐舞蹈乐府更新时间:2024-05-04

以古诗启蒙和学习为主题的朱老师讲座刚刚落下帷幕,收获了非常高的赞誉。对于意犹未尽的小伙伴,暖爸这里总结一些朱老师讲座的精髓内容,给需要的家长朋友们。讲座中最令人回味的是朱老师的吟诵,动听,充满意境。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那种意境。

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来看看朱老师的古诗启蒙攻略~

古诗启蒙攻略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先要了解诗的特质是什么(文字版省略)。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了解在古诗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第三个方面,学龄前的孩子,我们怎么样进行古诗的启蒙。

第四个方面,是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生怎样来学习古诗。

中国诗歌走过的旅程

《诗经》是我们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这个集子里面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比如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我们《诗经》里面的诗以四言句式为主,就是每一句诗是四个字,接下来是《楚辞》。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比如说我们读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创造了以六言为主,一句以六个字为主,但它的句式是长短不齐多变的。

接下来就到了唐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居多。

音律的平仄有一定规则,什么叫做平仄?比如汉语拼音里面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就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就是仄声,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入声字,然后还要对仗很工整。

四句叫绝句,八句叫律诗。

唐诗之后发展到宋词,宋词对于句子的数量,字的数量,还有平仄和押韵,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这些平仄、声韵的搭配,是我们中国语言里面最美的声音。

它有严格要求的时候,我们文字当中所蕴含的那种音乐性就出来,固定的词牌它是可以唱出来的。

元曲比宋词更加活泼,也更加通俗,它虽然有一定格式,但是要求不是那么严格,它就挣脱了一定的束缚,更通俗也更加活泼。

我们刚才把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捋了一下,会发现古诗它是有一定格式的,是讲究句数字数平仄和音韵。

孩子在古诗里面可以学习到什么?

我们可以学习到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多的含义,让我们的语言变得凝练。

诗歌的音乐性

我们汉语文字的美就体现在诗歌的音乐性里面。

我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是来自于民间的歌谣,“秦风”是指秦地的民间歌谣。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这三节是循环往复的,语言的结构差不多,“兼葭苍苍,兼葭萋萋,兼葭采采”,都是讲芦苇长得非常茂盛。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是说芦苇上到了秋天它会有露水。

“所谓伊人”这个在三节当中是完全一样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都是讲伊人在水的那一方。

然后“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就是顺流而上和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它是重复出现的,然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都是为了表达探索的艰难和伊人的遥远。

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当中,就形成了一种音乐感。

我们来看看它押的韵。

苍、霜和方,大家看押的是什么韵?包括长和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韵母是什么?就是ang。我们来发一下这个音。

当我们把“韵”拉长的时候,它的声音非常辽阔,用这样一个响亮的声音,有共鸣的声音模拟出水边的辽阔,芦苇的茂盛,伊人所离的遥远……通过“韵”把内在的意义传达出来。

如果我们用中国式读书方法吟诵这首诗的话,更加能够感受到水边族群,在水边寻找探索,执着的追求。

丰富的意象

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当中的音乐之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古诗当中还可以学习到什么?丰富的意象。

《琵琶行》里面的“枫叶荻花秋瑟瑟”,短短一句诗里面,出现了好几个意象,首先是枫叶,然后是荻花,接着是秋天那种萧瑟的氛围。

一下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浔阳江边白居易和琵琶女相见最初氛围里面那种秋天的特有凄凉。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这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读这句诗的时候,脑海当中是有画面的,这个画面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磅礴壮阔的气象。

当我们读第二句诗的时候,“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不是也有丰富的意象?而当第二句画面出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第一句里面那种壮阔当中是含有悲凉,为什么?

因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我们再来看看《长歌行》。

首先是看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太阳出来露水就干了,“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春天在万物滋长之下,但是到了秋天就会凋零。

接下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些丰富的意象都在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不是一种说教,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流淌出来的感悟。

孩子们如果诵读古诗,他就明白在写作过程当中是不能写空话写套话的,需要有丰富的意象来支撑。

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在诗歌当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飞舞。

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时代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最珍贵的,或者说要发展的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飞舞在古诗里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用不同于平常的眼光看事物,李白的太阳照耀下的香炉峰,袅袅的紫色烟雾在慢慢地升起,远远看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在山的前面,仿佛三千尺高的水流直冲而下。

李白说难道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入了山崖间?那么大家发现没有?他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心灵的滋养

贬谪之后的苏轼,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但是他写“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不管是多大的风,多大的雨,最终都会平静下来,所以他才会写下“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永远是那样的笃定。

再看贬谪当中的刘禹锡,“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那种豁达,那种豪放。

还有李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他只活了27年在这个人世间,他是被迫没有办法参加科举考试的,但是他又那么渴望建立他的功业,所以即便是在最低谷,他也要发出嘹亮的声音。

学龄前孩子怎么样进行古诗启蒙?

诗歌这种语言离孩子们还比较遥远,它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所以我们要适当跟孩子们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怎么讲?用故事的方式。

举个例子,《咏鹅》,我想学龄前孩子这首诗它是没有问题,这是7岁的骆宾王写的。

朱爱朝老师编著《明月来相照》。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一个小女孩在望着池塘里的鹅,一下子把孩子们拉入到了生活情境当中。这个孩子也像千年前的骆宾王,他正在池塘边,看到了鹅,然后口里面大声地喊着鹅。

这三个“鹅”字里其实满含着一个孩子内心的欢喜,“曲项向天歌”,你要告诉学龄前孩子,告诉你幼小的孩子,鹅正在伸长脖子仰头向后弯曲,你看鹅大声歌唱的样子是多么自信,多么骄傲。

我们学龄前的孩子,我们讲到这儿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有兴趣,你可以给他讲一讲和骆宾王相关的一些故事。

学龄前孩子除了要适当疏通诗意之外,还要什么样?重点体验节奏和音韵。

这种方式要游戏化。

比如说刚才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你可以跟孩子拍手,这样既体会了音韵和节奏,同时又充满了游戏感和互动性,拍手、拍腿、拍肩膀或是跺脚都是可以的,就是你要用一种游戏化的互动性的方式,让孩子去体验节奏和音韵。

比方说《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我们跟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就可以讲一讲,秋天的风吹过来,就把树叶给吹落下来了,孩子就可以模仿一片树叶,飘飘悠悠地可能倒到地上去,能开二月花,春天的风它有什么魔力?你让孩子扮演成风,它就是风。

我们还可以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当中去,让他们真的在秋天的时候去感受“解落三秋叶”的时候,去发现秋天的到来。

我们再来看《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朱爱朝老师编著《明月来相照》。

你看这幅图画就把古诗的意境完全表达出来,而且这幅画它的审美非常好,我们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特别注意审美,美的感觉,是需要从小熏陶的。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样跟学龄前孩子讲这首诗?跟他互动。

第一天跟孩子讲一讲童谣,指着天上的月亮,我们去体验一下,我们在走的时候是不是月亮也会跟着我们走,一起到月亮下面去走一走,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亲子互动时间。

然后我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读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孩子特别喜欢节奏。

还有比如说再过几天可以告诉他,我们去观察一下,“初一一条线”谜语,初一的时候,农历初一的时候,月亮只看到一线,初三初四像娥眉,十五十六圆又圆,那么带孩子观察一个月的月亮的变化,他会发现太有意思了。

学龄前孩子,我们不要着急给他太多东西。

小学生怎么学古诗?

我们第一步就是在反复的诵读里去感受音韵,我们的诗歌是来自于远古年代的火堆边、田埂旁、旷野里和山水间的歌唱。

所以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诗一定要读出声音来,一定要读出来。

朱爱朝老师编著《明月来相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押什么韵?它是第几声?

晓、鸟、少都是第三声,是不是?第三声是先下来再上去,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非常婉转的感觉。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是春天带给自己的那种美好,你看美好的“好”就是第三声。所以第三声的字它是表达了特别婉转的特别美好的情感。

编者注:随后朱老师还讲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朱老师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鱼sir家长圈,1分钟

那么第二个方面是什么?在诗意的疏通里消灭距离。

古诗的语言和今天的小学生是有距离的,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够光让他背,还是要给他做诗意的疏通,来融化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的这一层冰。

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他读古诗是有困难的,包括我们成年人,我们读古诗其实也是有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们去化冰。

那么跟孩子们讲什么?

今天很少用到的字是要讲,你比如说“草满池塘水满陂”的“陂”,这个“陂”你要跟孩子讲,因为今天我们几乎不用这个字了,“陂”就是池塘的边上,蓬头稚子学垂纶,“垂纶”是干嘛?钓鱼。

比如说“九州生气恃风雷”的“生气”,就跟我们现在的“生气”完全是两个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这里的“妻子”是指的妻子和孩子。

和神话传说有关的要讲。“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你就要跟孩子来讲一讲瑶台镜是什么?它跟我们今天的镜子有什么区别,它是神仙用的。

中国文化常识我们是需要讲的。

朱爱朝老师编著《明月来相照》。

你看这首诗它是白居易年轻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写下的一首诗,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指定诗体题目前面要加上什么?“赋得”这两个字,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把中国文化的常识告诉孩子。

还有我们来看看《江南》,这是一首采莲歌谣,“汉乐府”是怎么回事。

低年级我们可以跟孩子讲,在民间我们流传着很多歌谣,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听到少数民族唱山歌,其实我们汉族也是很善于歌唱的,插秧的时候人们在唱,收割的时候也在唱,开心的时候会高声唱,遇到烦心事就会忧伤地唱。

汉朝就设了一个专门来管理音乐的官署,他们会到民间去收集这些歌谣,这个机构就叫做“乐府”。到了后来乐府就慢慢地变成了这些民间歌谣的代称,给孩子们普及这么一个常识。

然后讲《江南》是乐府诗当中一首特别有趣的歌谣,先带孩子进入情境,江南这一带因为是水乡,所以就种植着莲藕。男孩和女孩一边采莲一边歌唱,先把他带到这样的一个情境当中。

“江南可采莲”是诗的第一句,这一句最前面两个字“江南”成了诗的题目,这在我们古诗当中是很常见的,以后你再带着孩子学古诗时,可以跟他再去找一找哪些诗会把第一句的第一个词变成诗的题目。

好,我们来看看《长歌行》,《长歌行》也是汉乐府,这是高年级。

我们可以跟孩子讲,汉帝国在武帝时期达到了巅峰,它的祭祀庆典都需要礼乐,所以国家就成立了乐府官署,大量采集民间歌谣,然后修改由文人作词,乐工配乐来供朝廷祭祀或是宴享。

因此乐府既是官署的名字,也指民间歌谣。

武帝设立乐府官署,是继周代采集《诗经》以后,第二次在各地大量采集民歌,采集的地区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汉乐府里面有缠绵哀怨的江南水乡诗歌,也有冰天雪地的北方边塞诗歌,有中原本土诗歌,也有外来输入的,有祭祀祖先宗庙的颂歌,有君臣宴享式的雅乐,也有用于军队中的铙歌。

乐府诗将民间歌谣进行了转化,它是结合了诗、乐、舞三种艺术的混合体。

低年级和高年级,我们讲“汉乐府”是不一样的。

跟小学生讲古诗,和人物性格相关的要讲

朱爱朝老师编著《明月来相照》。

比如《惠崇春江晚景》,图特别美,把孩子们带入到了诗歌的情景当中。

这是一首题在画上面的诗,谁画的?他是苏轼的一个朋友,一个僧人,会作诗也会画画。那么画了什么呢?

春天的竹林,江水慢慢暖和起来,鸭子是最先感知到水温变化的,春天的阳光下,鸭子墨绿的羽毛油亮油亮的,还可以看到河滩上绿色的蒌蒿爬满地,散发出特别的清香。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都是惠崇画当中所画的事物。

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苏轼由这些景物所产生的联想。宋代的时候会把娄蒿、芦笋和河豚一起煮来做菜吃。所以苏轼一看到画当中的娄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

苏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因为他是一个吃货,他爱美食也会做美食,比如说东坡肉,比如说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只有爱吃的苏轼,看到惠崇画中鲜嫩的娄蒿和芦芽,才会想起和娄蒿芦芽一起煮的河豚。

和习俗相关的要跟孩子们讲。

还有诗歌理解的关键处,我们要讲。

编者注:这里朱老师讲了白居易的《暮江吟》和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讲一讲诗人的故事,就像刚才我们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让这个诗回到诗人的生命脉络当中,就好像看到一片树叶在一棵树上的位置一样,给学生更好的生命的启迪。

编者注:这里朱老师讲了诗人李贺的生命故事以及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是一个在逆境当中也能够解脱苦闷,安定情绪的人。因为再狂暴的雨也会被风吹散,雨过天晴后望湖楼下水如天。所以读这首诗不仅是感受自然的景象,更是带孩子们去感受到逆境当中的苏轼如何笃定地去面对生命当中的困难和逆境。

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当中有被明月照亮的地方,也有被明月照不到的地方。

那么当明月照不到的时候,当风雨来袭的时候,保持你的笃定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给孩子们储存生命的能量,我们读诗其实也是在读人,是在汲取我们古人生命的智慧和能量。

诗句当中所有的生命感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情境有血肉的现实,让小学生在古诗里感受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王维“坐看云起时”的沉静,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慈悲。

在历史的讲述里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写于晚年的一首诗,心情特别欢快,为什么?

李白终其一生都怀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他曾经跟随永王李璘带领军队去讨伐叛军。后来永王和肃宗争夺天下,李白想要离开的时候,肃宗已经将永王平定,李白受到了牵连,被关了起来,后来是郭子仪用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他担保,才免去了他的死罪,改为放逐到偏僻荒凉的夜郎去。

当时李白已经年近60,古时候交通是很不方便的,路途又遥远,也许这一去就回不来了。

那么走到白帝城的时候,李白收到了被赦免可以归来的消息,那是惊喜,所以这首诗的节奏是特别轻快的。如果我们没有理解这个历史的背景,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感受这首诗当中的节奏、情怀。

在诗歌当中去感受美和储存美。

朱爱朝老师编著《明月来相照》。

比如《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的这首诗,以黑夜作为舞台,渔船上的灯火是主角,夜晚的黑暗让这一点光亮越发显得微弱。

第二句诗是安静的,也是清冷的,“微微风簇浪风”的出现,浪的起伏,就让这个画面活动起来,“散作满河星”,把灯火映照在河面的细碎的光亮比作什么呢?比作了天空中闪亮的星星,那么就让平常的景象有了诗意的表达。

在图形化的讲述里和孩子做连接。

完整版视频及高清版Xmind图,可以长按关注后私信领取哦~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