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壶杂谈之五 诗歌创作始终离不开韵律与节奏

乐壶杂谈之五 诗歌创作始终离不开韵律与节奏

首页音乐舞蹈诗歌节奏大师更新时间:2024-05-08

乐壶杂谈之五 诗歌创作始终离不开韵律与节奏

作者 乐壶

在我国诗歌逐步产生、出现及创作发展历程中,其始终与韵律、节奏紧密相关。这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更为铁律。

这个特征已经穿越了五千多年时空,直至出现唐宋诗词这个难以逾越诗歌高峰,愈显亘古魅力。

至二十世纪中后期之后,也出现了许多诗歌风格,但始终未脱离韵律与节奏。

其实,二十世纪的中国诗歌创作,也是千年多来变化最大者。其中古风、近体诗、白话诗、新诗等共存共生。在我国,白话文运动以及世界范围的创作交流(如泰戈尔来华交流访问等),更触发、推进了这种新诗变化与形成。

当时的诗歌与音乐,似乎有许多相似之处。世界上无调性音乐(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也先后诞生此时。但,始终未形成较深影响。无调性的音乐,在主调音乐某小节时有所应用,造成了音乐叙事性创新;虽然在海顿、贝多芬音乐中曾已被采用过,但属于极少情况,也是音乐需要。

韵律与格律,是诗歌的根本特性所在。古代文学方面,包括策论、哲理、散文、诗词歌赋、曲艺话本、戏剧评书等,主要创作方法常交织在一起。但都始终围绕着音韵,或者韵律,以此可以很容易区分出不同体裁文体。

这些文学形式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极大区别。五千年文明,汉语发音本身,也随迁都、交流、科举、正音等,经历了多次变化。自隋代至今,韵书历经切韵、唐韵、广韵、集韵、平水韵等,对科举考试有重要作用;当然,韵书也需与语言发音特点相协调,适当完善。如今很多人也使用中华新韵等作诗。

一般地讲,诗歌属于韵文范畴。

抒情性最接近诗歌的有赋文、散文等。

古人的诗词,可没有句逗,照样可以准确吟诵出来。

赋文在字数上较规饬,词性、词意上对称;散文在朗读抒情上见长,感情上有内心波动的共鸣,与主要叙事大为不同。

由于文字特性,这也是国外没有楹联、赋文、格律诗及对偶、对仗等的原因。在字组成语言时,惟有汉语能构成此类文学艺术形式。

现代诗,则也有很多新的突破。意象得表达,多以节奏,或者说是“顿”体现。“顿”可分别由一至二、三、四、五、七个汉字组成、组合居多。组成吟诵时之顿挫感。这构成现代诗韵律与节奏的基础之一。另一点,是合适位置的韵脚,确保押韵,朗朗上口。

但,如今一些现代诗,如果拿掉了标点符号,拿掉分行排列,很难读出是诗的感觉,就是说,诗意不存。其更接近“散文”(有的诗歌,很多时候,令人费解;仿佛越看不懂,就诗意越强,显然是误读与错解,甚至谬误)。

诗有诗的格律,格律构成节奏。汉字可独立成意,大多以一字或者两字构成。四言、五言、七言诗,就是构成诗、词、曲、调、剧等的重要基石。

现在我们听的歌曲、戏曲等,哪怕是任一歌词、民谣、小调、昆曲、京戏、快板、顺口溜打油诗等等,如有文字表达,则毫无例外都是韵文。但在表现水平、技法上,区别就极大。

韵文,构成了音调的规律性循环往复。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靠此规律来记忆,并产生美感与期盼。当熟悉而喜欢的旋律再次出现时,便感觉到美,满足了欣赏者的预期。

毛诗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里基本说清了诗、歌、曲、舞的关系与方法,简单明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认知。一言以蔽之,诗歌,就是心与身体契合的充分韵律表达。这些生活艺术内容的产生,无不与人们日常劳动及生活方式紧密关联。

诗词基本包括齐言与散言。这些,随着时代变迁,有了诗、赋、词、曲、散文、话本等的过渡。

人们可以辨别差异,主要从韵脚分析。声韵上,也是根据韵脚。

比如,五言诗、七言诗,平声韵脚皆居绝对主流。平声字具有平衡、持续、沉稳感觉,所以仄声韵诗歌较少。

诗歌,从音韵上确定了其基本结构。

于是,很多不押韵,没有韵律规律的诗歌,原则不是诗。如果拿掉其标点符号,就如意象文字,既达不到散文的抒情,更没有逻辑的诗情画意韵律节奏。

包括中国近现代来的白话诗,只要翻看一下,都知道是有用韵的。像徐志摩、戴望舒等的诗歌,仔细读与看,有明显音韵、节奏。即使上世纪比较著名的汪国真及舒婷等的诗,亦多讲究音韵、节奏。而两者特点有不同,那就是各自都极具时代感与美感。

只不过,存在散言诗特点,也有齐言诗及排律诗特点,因其韵脚(白脚行也比较自由)变化较为自由:即在不同字数顿时,按照一定节点(长短句)去押韵(或邻韵等)。

国外诗歌,也讲究韵律。但,这又与中国诗歌大不同。英美或欧洲诗歌,在韵脚上接近于中国的宋词样式。由于各国语言不同,在诗韵上就呈现各国特点与不同。

其韵脚也有似抱、夹韵等特征。其由字母组成文字,有自身押韵特点,即以结尾字母押韵(当然,也有较为接近于汉语言平上去入等的发声特点;比如清浊辅音、爆破音及不完全爆破音、颤音等)。而中国的方块字,作诗时,靠单字音韵体现诗歌特征、魅力;同时,平仄也参与到韵律中。

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歌德、海涅、叶塞宁、泰戈尔、雪莱等等的诗歌,亦为韵文。

这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者要求甚高。既要考虑各国原文、音韵、风格等,又要考虑翻译国文字的习惯与喜好,属于诗歌翻译及再创作过程。

从一定意义讲,文学翻译者本人,也是高水平的文学家、诗人等。

早期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脱胎于音乐歌唱。正如绘画、书法一样,由一种艺术形式,最后分离独立出诸多风格,也印证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道理、规律等。

当代社会与经济生活的现状,决定了精细化与快餐化同在,简单与复杂共存。

如今,许多唐宋诗词不一定被一些人喜欢,也有更多新生事物为一些人追崇。社会与时代发展就是这样,存在与合理,价值同意义,纠缠在一起,说到深处时,往往又难置与否。

很多新生事物,需要判断,这类判断有时需要很长时间,主要看其蕴含多少积极作用。创新性转化、继承性发展正是对待此类事物的着力点、切入点。诗歌发展与人的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一种传统在某一历史阶段,可能是部分断裂的;然而,从几千年长期来看,却又多是连续的。这好像高等数学里的微分与积分,是无限接近的概念。

诗歌除了美学价值外,它始终与音乐、舞蹈、戏曲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这种联系,蕴含诗歌的魂魄与灵气。

许多诗歌爱好者,喜欢诗歌创作,但又厌烦、逃避格律诗的严格要求,觉得是带着锁链跳舞。

实际上,这些格律要求,无不是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结果,是声韵规律的总结、升华,本身具有美感、规律感。因此需要了解诗韵、词韵、词谱、声律启蒙等学习创作工具;再有就是多读优秀唐宋等古诗词。

了解唐诗宋词元曲散句等过程中,需多思考,多读王力等名家的诗词格律方面书籍或者有关视频栏目,更会感到古诗词中大美,必将受益匪浅。

感受诗的情、声与感人肺腑,需要一字一字欣赏。了解优秀作品是怎样在文情、感情、声情上,达到炉火纯青诗的境界。将优秀诗作读出来,吟诵出来,朗诵出来,韵律与节奏之美,方得要领。夏青、葛兰及方明的诗歌朗诵,可以多听与揣摩。

新诗的发展,站在近体诗或古风、白话文诗、现代不同流派风格新诗等较高阶梯上,可找到新时代的韵味,写出新时代的色彩章回。既联系,又新颖;与过去有所不同,还有新美。

上述这些,可能会是新诗的一种积极探索方向,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找到其规律。

诗歌,同样是需要积极实践的艺术。要经得起时间及烈火的冶炼,经得起人们推敲与验证、批评,与现实生活深入结合。

能受到人们热爱,如此得到的美,就是诗歌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更是在珍惜人类文明瑰宝同时,赓续弘扬与创新发展中国优秀文学艺术,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为绚丽光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